中醫(yī)古籍
  • 山肉桂

    拼音注音Shān Ròu Guì別名

    土肉桂、三條筋、小粘藥(《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樟科植物鈍葉樟莖皮。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密林中或溝邊。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達15米,樹皮褐色,有香味。枝常對生,近于四棱形,有短柔毛,但毛不久即脫落。葉較大,近對生,硬革質,橢圓狀長橢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10~22厘米,寬4~6厘米,先瑞圓或漸狹,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欖綠色,下面淡綠色,光亮無毛,3出脈,其間有橫向平行細脈;葉柄粗壯,帶褐色,長1.2~2厘米?;S色;圓錐花序大,近頂生,短于或與葉等長。果小,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頂端圓而有細尖;果托淺杯狀,包著果的基部,邊緣有圓齒6枚。花期春季。果期4~5月。

    性味

    辛甘,溫。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溫。"

    ②《云南中草藥選》:"甘辛,溫。"

    功能主治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散寒,行氣止痛。治胃寒疼痛,虛寒泄瀉,風濕骨痛,腰肌勞損,腎虛陽痿,經閉,蛇咬傷。"

    ②《云南中草藥選》:"消腫,止血,接骨。治外傷出血,骨折。"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3~5分。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巴旦杏仁拼音注音Bā Dàn Xìnɡ Rén別名八擔仁(《飲膳正要》),巴達杏仁(《本草通玄》),叭噠杏仁(《要藥分劑》)。出處《綱目》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巴旦杏的干燥種子。果實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及核殼,取種仁,曬干。生境分......
  •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禾本科植物五節(jié)芒根莖部葉鞘內的蟲癭。蟲癭全年均可采集。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地。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安徽、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五節(jié)芒,又名:萱仔、馬兒扦。 多年生草本,高2~4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巴茅根別名大茅根來源禾本科芒屬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Maxim.) Benth., et Hook. f.,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曬干。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清熱,活血。用于婦女干血......
  • 《中國藥典》: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別名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堆置......
  •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①《嶺南采藥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