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阿膠改朝換代 驢皮取代牛皮

    號稱唐宋八大家文魁的韓愈說,真正的良醫(yī)應該是“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懼收并蓄”。韓大家文章百代,但也不忌諱用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鮮活口語入文,所謂牛溲馬勃,其實就是牛馬的排泄物。至于牛溲治療什么病,在下端的不知,但源遠流長的阿膠,在早期卻和那牛大有關系,準確地說,是牛皮。

    梁代陶弘景在《名醫(yī)別錄》中寫道,阿膠“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不過到了七世紀,阿膠的原材料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驢皮取而代之,而牛皮不僅地位急劇下降,甚至連名字都改成“黃明膠”。當時的《食療本草》記載道,牛皮作之謂“黃明膠”,驢皮作之則稱之為“阿膠”。

    從此,驢皮取代牛皮青云直上,阿膠取代黃明膠而成為名門正宗。

    不過阿膠取代黃明膠雖然起自七世紀,但中間跌宕起伏,并不是那么一帆風順。八世紀的《本草拾遺》,沿用了唐代陳藏器“驢皮膠”而不是阿膠的說法,直至十一世紀,出了本《博濟方》,開始很嚴肅地告誡醫(yī)家和消費者,要用“真阿膠”,而牛皮制作的膠開始被指斥為假阿膠,其江湖地位一落千丈,真是令人扼腕嘆息。

    兩百年后中國出了個李時珍,后被譽為藥圣。他為驢皮與牛皮之爭說了句公道話,算是蓋棺論定,從此一語定乾坤。在他那本傳世名著《本草綱目》中,李藥圣很學術地寫道,“大抵古方所用多牛皮,后世乃貴驢皮?!迸Fふ叨ㄎ辉邳S明膠,而驢皮定位在阿膠,名稱各異,療效各異,自此涇渭分明,各奔東西了。這一招端的毒辣,牛皮膠可以叫做黃明膠,而且也更加源遠流長,但如果它一門心思想以阿膠來面世,世人就不由分說,劈頭蓋臉地指責它為假阿膠。所以古代關于假阿膠的定義,一是不用驢皮者為假,二是不用東阿地下水者為假。

    原來那驢本是“外來的和尚”,黑驢來自阿拉伯之西奈半島,栗色驢來自美洲之墨西哥。前者是魏晉之時,后者是明末清初,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為中國的農業(yè)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在最初,沒有人琢磨用驢皮熬制阿膠。原來那黑驢剛到中國之時,是進貢給皇上的奇珍異獸,身份頗為尊貴。

    可惜好景不長,那畜生一來生就的壞脾氣;二來個人私生活不夠檢點,非我族類也往往動了春心,做些齷齪的事情;三是忘記了物以稀為貴的法則,一撇腿就是一窩,弄得遍地是毛驢;四是那畜生腳力雖不夠雄健,但天生吃苦耐勞,于是從皇家大院一下子掉到尋常百姓之家,踏踏實實做起那勞動模范。

    值得贊美的是,毛驢生時模范,死時光榮。關于死時如何光榮,最好的贊美詞出自藥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那驢腎可強陰壯筋;驢乳可治療氣郁,解小兒熱毒而不生豆疹;至于烏驢頭一枚,只要蒸熟切細,入豆豉汁內煮后食之,可治中風頭眩、心肺浮熱、手足無力、筋骨煩痛、言語似澀、一身動搖者;那驢肉,俗話說的好,“天上的龍肉,地下的驢肉”,李時珍火眼金睛,在口腹之欲后,洞察到驢肉的學術本質:“補血益氣,治遠年勞損”。

    從此,驢皮替代牛皮入藥制作阿膠,飛黃騰達。(欄目主持:向 佳)

更多中藥材
  • 劉剛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2011年10月21日《中國中醫(yī)藥報》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一文,筆者認為,從養(yǎng)生學角度,強調扶正氣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從《內經》原意來看,“正氣存內”僅是“邪不可干”的基礎之一。我們應當以《內經》天人合一的思想為......
  • 孫亞威 江蘇省新沂市中醫(yī)院滿某,女,22歲,送貨員。9月12日初診。主訴:左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不適,說話時自覺下唇變厚5天。患者曾于7歲時得過面癱治愈。5天前送貨下鄉(xiāng),夜歸著涼,晨起刷牙漱口發(fā)覺口角漏水,遂來我科要求針灸治療。查:左額紋消失......
  • 新生兒硬化病系新生兒指以皮膚皮下脂肪組織硬化、水腫為特點,同時伴有體溫不升,反應低下,拒乳,以及全身各系統(tǒng)功能低下或受到損害的臨床綜合征,是新生兒期特有的一種嚴重疾病。病因主要與寒冷、感染、窒息,早產等多種病理因素有關。本病多發(fā)生于寒冷的冬......
  • 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yī)院方藥組成:炙黃芪20克,茯苓20克,木香15克,檳榔15克,干姜9克,焦白術20克,當歸25克,砂仁18克,石斛20克,黃連9克,炙甘草9克,黨參20克,炒杜仲15克,蘇梗15克,青蒿15克,鹿茸9克,山藥25克,......
  • 急性脊髓炎又稱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是非特異性炎癥引起脊髓白質脫髓鞘病變或壞死,導致急性橫貫性脊髓損害。多發(fā)生在感染之后,炎癥常累及幾個脊髓節(jié)段的灰白質及其周圍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本病有三大臨床特點:病損水平以下的肢體癱瘓;傳導束性感覺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