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廣東升麻

    《中藥大辭典》:廣東升麻拼音注音Guǎnɡ Dōnɡ Shēnɡ Má出處

    《廣東中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麻花頭。夏、秋季采收2~3年生者,挖取根部,去凈莖葉,須根,洗凈,曬干或焙干。

    生境分布

    產(chǎn)廣東、福建、湖南。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根數(shù)條,有分支,直徑約5毫米,表面灰黃色。莖直立,被短柔毛?;~廣卵形,葉柄長于葉片;莖生葉互生,葉柄長2~5厘米;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0~18厘米,寬4.5~7厘米,葉緣有刺狀鋸齒。頭狀花序生于莖頂或呈傘房式排列;花兩性,管狀;總苞片3~4輪,外面的短而闊,內(nèi)面的狹而長,邊緣膜質(zhì),先端鈍,綠色帶紫;花冠纖細(xì),5深裂,白色或淡紫色;聚藥雄蕊5。

    性狀

    干燥根呈長圓柱形或紡錘形,長8~10~14厘米,直徑0.5~1厘米。外表暗黃褐色或淺灰色,有縱長的皺紋,略扭曲,有少數(shù)須根痕,頂端有時見到莖痕。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顆粒性,橫切面灰白色至灰黃色,粉質(zhì)。氣特殊,味淡,微苦澀。以根條肥大、質(zhì)堅實、無須根者為佳。

    藥理作用

    廣東升麻對兔、大鼠之食物性高膽甾醇血癥具有降膽甾醇作用。

    功能主治

    《廣東中藥》:"發(fā)痘疹,解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錢。

    備注

    本品在廣東、福建地區(qū)習(xí)慣作升麻使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廣東升麻拼音注音Guǎnɡ Dōnɡ Shēnɡ Má別名

    麻花頭、升麻

    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Sawwort出處

    出自《廣東中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華麻花關(guān)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rratula chinensis S.Moor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2-3年生者,切片曬干或焙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旁、林蔭下或叢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華麻花頭 多年生草本,高約80cm。根莖短,紡錘狀,數(shù)條,有分支,直徑約5cm,表面灰共同色。莖直立,具細(xì)棱,被柔毛,不分枝或上部少分枝。葉互生;葉柄長2-5cm;基生葉廣卵形,葉柄長于葉片;莖生葉卵形或長橢圓形或披針表,長4-13cm,寬1.5-7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漸狹,邊緣胼體狀細(xì)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有微粗毛。頭狀花序,單生于枝頂或呈傘房式排列;花兩性,管狀;總苞鐘狀,總苞片7層,無毛,外層卵形,中層長圓形,內(nèi)層條形,均具淡褐色干膜質(zhì)的邊緣,先端圓鈍;花冠纖維,5深裂,白色或淡紫色,長28-35mm;聚藥雄蕊5;子房下位。瘦果,長圓形,光滑無毛,長約5mm;冠毛直立,剛毛狀,較硬,長短不一,長5-15mm,淡黃色,有時帶紫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稍扭貢,末揣稍細(xì),長5-15cm,直徑0.5-1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色,有縱皺紋或縱溝,并有少數(shù)須根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淺棕色或灰白色。味淡微苦。

    根橫切面:木栓細(xì)胞數(shù)列;皮層較寬,內(nèi)層層明顯,其內(nèi)、外側(cè)或同列細(xì)胞中有稀疏輪狀排列的樹脂管;木質(zhì)部近形成層處導(dǎo)管較多,半伴有少數(shù)纖維,內(nèi)側(cè)導(dǎo)管成單行排列,木薄壁組織中也有少數(shù)樹脂管散在。

    化學(xué)成分

    本品根含昆早變太激素蛻皮甾酮(ecdys-terone)。

    藥理作用

    廣東升麻對兔、大鼠之食物性高膽固醇血癥具有降膽固醇作用。

    性味

    味辛;苦;微寒

    功能主治

    散風(fēng)秀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主風(fēng)熱頭痛;麻疹透發(fā)不暢;斑疹;肺熱咳喘;咽喉腫痛;胃火牙痛;久瀉脫肛;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廣東中藥》:發(fā)痘疹,解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àn Yuán Gài Yīn Shí Jué英文名Broadscale Humata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骨碎補科半圓蓋陰石蕨的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umata platylepis (Bak.)Chi......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夏拼音注音Bàn Xià別名三葉半夏、三葉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英文名RHIZOMA PINELLIAE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塊莖。夏、秋......
  • 拼音注音Bàn Xià Qǔ出處《韓氏醫(yī)通》來源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劑。性狀本品成長方形塊狀,長約3.5厘米,寬約2厘米,厚約1厘米。質(zhì)硬,色白。上面印有品名,底面平滑。性味《飲片新參》:“苦辛,平?!白⒁狻讹嬈聟ⅰ罚骸皟?nèi)熱煩渴者......
  • 《中藥大辭典》:半截葉拼音注音Bàn Jié Yè別名鍋鏟葉、金邊蓮(《云南中草藥選》),半節(jié)葉、半節(jié)觀音(《云南思茅中草藥選》),牙喃壩(傣名)。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西番蓮科植物鐮葉西番蓮的全草。全年可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邊......
  • 拼音注音Bàn Bǎ Sǎn別名搜山虎、虎爪搜山虎、箐雞尾、野蕨菜來源蕨類水龍骨科扇蕨屬植物扇蕨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Baker)Christ,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去毛,曬干。性味甘、微苦、澀,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