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南丹參

    《中藥大辭典》:南丹參拼音注音Nán Dān Shēn別名

    赤參、紅根、奔馬草、七里麻

    英文名Bowley Sage Root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南丹參Salvia bowleyana Dunn的。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緣、水邊等處。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

    原形態(tài)

    與丹參相似,區(qū)別在于根較小,外皮灰紅色。小葉5~7(9)枚,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兩面除脈上被疏柔毛外,均無毛?;ㄝ嗤矤罨蚪矤睿换ü诤喍?,藍(lán)紫色,內(nèi)藏或微伸出花萼,上唇長約1.2cm。

    性狀

    根莖粗短,并有殘留莖基。根類圓柱形,常微卷曲,灰棕色或灰紅色,直徑2~8mm。質(zhì)堅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角質(zhì)狀。余同丹參。

    化學(xué)成分

    含丹參酮Ⅰ、丹參酮Ⅱ、二氫丹參酮Ⅰ、次甲丹參醌、丹參酸甲酯、隱丹參酮、原兒茶酸、原兒茶醛等。

    功能主治

    同丹參。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南丹參拼音注音Nán Dān Shēn別名

    土丹參、丹參、赤參、紫丹參、八蓮麻、七里麻、七里蕉、紫根、木羊乳、紅根、奔馬草、鼠尾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南丹參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via bowleyana Dunn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林間、路旁及水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及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南丹參,多年生草本,高約1m。莖粗壯,呈鈍四棱形,具溝槽,被下向長柔毛。根肥厚,外表紅色。葉為羽狀復(fù)葉,對生;葉柄長4-6cm,被長柔毛;葉片長10-20cm,有小葉(5)7片,頂生小葉卵圓狀披針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側(cè)脈5-6對。輪傘花序8至多花,組成14-30cm,頂生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花萼筒狀,二唇形,上唇寬三角形,下唇較小,三角形,淺裂或2齒;花冠淡紫色、紫色至藍(lán)紫色,冠筒長約10mm,伸出花萼,冠檐二唇形,上唇略呈鐮九狀,下唇稍呈長方開,3裂,中裂片最大,倒心形;花柱伸出,先端呈不相等2淺裂。小堅果橢圓形。花期3-7月。

    性狀

    性狀鑒別,根莖粗短,上端殘留有莖基。根數(shù)條,圓柱形,微卷曲,長5-20cm,直徑2-8mm;表面灰棕色或灰紅色。質(zhì)堅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角質(zhì)樣。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3-7列木栓細(xì)胞,內(nèi)側(cè)1-3列細(xì)胞壁木化。皮層較寬,無厚壁組織。韌皮部較窄,篩管群稀疏。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較寬,導(dǎo)管束4-8束,導(dǎo)管單個散在或數(shù)個至十?dāng)?shù)個成群,略呈徑向稀疏排列,木纖維主要位于木質(zhì)部內(nèi)側(cè)。

    粉末特征:灰白色。1.網(wǎng)紋及具緣紋孔導(dǎo)管直徑11-60μm,網(wǎng)紋導(dǎo)管分子末凋鈍尖、鈍圓或銳尖,壁較厚,穿孔位于端壁或側(cè)壁。網(wǎng)孔較狹而短;具緣紋孔導(dǎo)管粗短,具緣紋孔類圓形,排列密集,有的具網(wǎng)狀三生增厚。2.纖維管胞梭形,有的呈彎曲狀,末端斜尖。

    化學(xué)成分

    根含丹參酮(tanshinone)Ⅰ、ⅡA,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咖啡酸(caffeic acid),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丹參酚酸(salvianolic acid)A、B、C,亞甲基丹參醌(methylene tanshinquinone)。

    藥理作用

    1.搞凝血作用,南丹參水溶性注射液0.4g/ml體外具有完全性抗凝血作用。

    2.抗心肌缺血作用,南丹參水溶性注射液以相當(dāng)于30g(生藥)/kg劑量給小鼠腹腔注射,極顯著提高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以3mg(生藥)/ml濃度給離體豚鼠心臟灌流,能顯著增加冠脈流量。

    鑒別

    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粗僂2g,用乙醚在索氏提取器中回流4h,回收大部分乙醚后,用0.5%碳酸鉀水深液洗乙醚液,再用水洗后,乙醚液作供試品液;另取隱丹參酮、丹參酮IIA作對照品。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以碳酸鉀水溶液制備)薄板上,用苯-甲醇(9:1)展開19cm。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調(diào)經(jīng)止痛。主胸痹絞痛;心煩;心悸;脘腹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滯腹痛;崩漏;肚脾腫大;關(guān)節(jié)痛;疝氣痛;瘡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春不見拼音注音Chūn Bú Jiàn別名一朵云(《陜西中草藥》)出處《陜西中草藥》來源為陰地蕨科植物蕨蔡的帶根全草。春、冬采挖,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下陰濕處。分布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 《中藥大辭典》: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Yóu出處《重慶草藥》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干流出的液汁。10~11月采收。功能主治治齁病。用法用量內(nèi)服:同人乳蒸化,2~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 拼音注音Chūn Shā Huā別名砂仁花(《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姜科植物陽春砂的花朵及花序梗。性狀干燥的花朵及花序梗,全體呈淡紫色,花朵細(xì)軟而??;花序梗長20~30厘米,有節(jié);切段者長2厘米。稍有香氣。性味《中國醫(yī)學(xué)大......
  • 拼音注音Chūn Huā Mù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車輪梅的枝葉或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戒溪邊灌木叢中。分布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貴州、云南、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原形態(tài)車輪梅,又名:春花、石斑木、雷公樹、鑿角......
  • 《中藥大辭典》:春花胡枝子拼音注音Chūn Huā Hú Zhī Zǐ出處《全展選編·外科》來源為豆科植物春花胡枝子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溪谷邊灌叢中。分布福建、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直立灌木。枝條疏被長絨毛。3出復(fù)葉,互生;小葉橢圓形或卵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