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睡蓮

    《中藥大辭典》:睡蓮拼音注音Shuì Lián別名

    睡蓮菜、瑞蓮(《嶺南雜記》),子午蓮(《綱目拾遺》),茈碧花(《植物名實圖考》)。

    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睡蓮科植物睡蓮。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長于池沼湖泊中。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具線狀黑毛。葉叢生浮于水面;圓心臟形或腎圓形,長5~12厘米,寬3.5~9厘米,先端圓鈍;基部的心耳尖銳或鈍圓,全緣;上面綠色,幼時有紅褐色斑,下面帶紅色或暗紫色;葉柄細長?;ǜ∮谒?,直徑4~5厘米,白色,午刻開花,午后五時收斂;花萼的基部呈四方形,萼片4;花瓣8~17,多層;雄蕊多數(shù),3~4層,花藥黃色;柱頭的輻射4~8數(shù),廣卵形,呈茶匙狀。漿果球形,松軟,有多數(shù)細小種子?;ㄆ谙募?。

    化學成分

    根和葉含氨基酸及生物堿。

    藥理作用

    同屬植物白睡蓮全植物的水提取物對垂體后葉素所致實驗性高血壓的犬和兔,有明顯的降壓作用,而毒性則頗低。

    功能主治

    ①《嶺南雜記》:"消暑解酲。"

    ②《綱目拾遺》:"治小兒急慢驚風,用七朵或十四朵,煎湯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睡蓮拼音注音Shuì Lián別名

    睡蓮菜、瑞蓮、子午蓮、茈碧花。

    英文名Flower of Pygmy Waterlily,Pygmy Water lily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廣志》:睡蓮,布葉數(shù)重,葉中如荇而大,花有五色,當夏晝開,夜縮入水底,晝復出,與夢草晝?nèi)氲?,夜即復出相反,廣州有之。

    2.《嶺南雜記》:睡蓮菜,花瓣外紫內(nèi)白,干如釵股;心似雞頭,以水淺深為短長,日沉夜浮,必雞鳴采之始可得,清香爽脆,消暑解醒。出高外。

    3.《綱目拾遺》:子午蓮,《綱目》水草部入蘋,以為此即大葉之蘋也。古人以為食品,祭用蘋。今浙人呼為子午蓮。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睡蓮科植物睡蓮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洗凈,去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池沼湖泊中。

    資源分布:全國廣布。

    原形態(tài)

    睡蓮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具線狀黑毛。葉叢生,浮于水面;紙質(zhì),心狀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2cm,寬3.5-9cm,先端圓鈍,基部深彎呈耳狀裂片,爭尖或鈍圓,稍展開或幾重合,全緣,上面綠色,光亮,下面帶紅色或暗紫色,兩面皆無毛,具小點;葉柄細長,約60cm?;ü<氶L,共浮出水落石出面,直徑3-5cm;花萼基部四棱形,萼片4,革質(zhì),寬披針形,長2-305cm,宿存;花瓣8-17,白色寬披針形或倒卵形,長2-2.5cm,排成多層;雄蕊多數(shù),短于花瓣,花藥條形,黃色;柱應具5-8條輻射線,廣卵形,呈匙狀。漿果球形,直徑2-2.5cm,包藏于宿存花萼中,松軟;種子橢圓形,長2-3cm,黑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花較大,直徑4-5cm,白色。萼片4片,基部呈四方形;花瓣8-17;雄蕊多數(shù),花藥黃色;花柱4-8裂,柱頭廣孵形,呈茶匙狀,作放射狀排列。

    化學成分

    根和葉含氨基酸及生物堿。

    藥理作用

    降壓作用:同屬植物白睡蓮 Nymphaea alba全植物的水提取物對垂體后葉素所致實驗性高血壓的犬和兔,有明顯的降壓作用,而毒性則頗低。

    歸經(jīng)

    肝;脾經(jīng)

    性味

    甘;苦;平

    功能主治

    消暑;解酒;定驚。主中暑;醉酒煩渴;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

    各家論述

    1.《嶺南雜記》:消暑解醒。

    2.《綱目拾遺》:治小兒急慢驚風,用七朵或十四朵,煎湯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Bèi Xiǎo Bào Chūn來源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白背小報春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imula hypoleuca Hand.-Mazz.[P.forbesii Franch.subsp.hypoleuc......
  •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ánɡ出處《廣西植物名錄》來源為楊柳科植物銀白楊的葉。春、夏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東北、華北、西北以及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喬木,高10~35米。幼枝密生白色絨毛;冬芽圓錐形,有白色絨毛,或僅邊緣有細柔毛。單葉互......
  • 別名駁骨丹、獨葉埔姜、白魚號、白花洋泡來源馬錢科醉魚草屬植物狹葉醉魚草Buddleja asiatica Lour.的全株。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性味辛、苦,溫。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風利濕,行氣活血。用于婦女產(chǎn)后頭風痛、胃寒作痛,風濕關(guān)節(jié)痛,......
  • 拼音注音Bái Bèi Qīnɡ Jiá Yè英文名Helwingia japonica (Thunb.)Dietr var.hypoleuca Hemsl.ex Rehd.來源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白粉青莢葉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
  • 拼音注音Bái Jiāo Xiānɡ別名楓香脂(《唐本草》),楓脂(《通典》),白膠(《儒門事親》),蕓香(《本草原始》),膠香(《國藥的藥理學》)。出處《唐本草》來源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的樹脂。選擇生長20年以上的粗壯大樹,于7~8月間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