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背楊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ánɡ出處

    《廣西植物名錄》

    來源

    為楊柳科植物銀白楊。春、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分布東北、華北、西北以及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喬木,高10~35米。幼枝密生白色絨毛;冬芽圓錐形,有白色絨毛,或僅邊緣有細柔毛。單葉互生,長短枝葉形有顯著區(qū)別:長枝的葉寬卵形或三角卵形,長5~12厘米,寬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3~5掌狀圓裂或不裂,有鈍齒,幼時兩面密生白色絨毛,以后上面的絨毛脫落,下面的不落;短枝的葉較小,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葉柄長2~5厘米,有白色絨毛。雄花序長3~7厘米;苞片有長睫毛;雄蕊6~10;雌花序長2~4厘米;柱頭2,2裂,紅色。蒴果,無毛。

    化學成分

    葉和樹皮中含少量糖甙。根中含7-ο-甲基香橙素。

    功能主治

    祛痰、消炎、平喘、止咳。治慢性氣管炎、咳嗽、氣喘。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用銀白楊葉制成不同劑型于不同季節(jié)共觀察1115例,平均有效率在88%左右,顯效率為52%左右。對咳、痰、喘均有療效,但平喘作用稍差;生效時間多在服藥后3~5天。對虛寒型療效較好,肺燥型次之,痰熱型較差。療程長者療效較高。病程越短療效越好。劑型及用法:㈠1:2糖漿劑一日服3次,每次10毫升。㈡注射劑一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1毫升(含生藥2克)。㈢浸膏丸一每次10粒,日服3次(每日總量相當生藥25克);部分病例同時并用注射劑或加服百蕊草(每次5錢,沖泡后分3次服)。初步觀察,各種劑型的療效無明顯差別。副作用:無嚴重副作用,僅少數(shù)患者有胃部不適,口干、腹瀉、面部輕度浮腫等反應,個別出現(xiàn)皮疹;一般均較輕微,不影響治療。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梧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別名八角梧桐、山梧桐、臭桐柴、楸茶葉、后庭花來源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以根、莖、葉入藥。春秋采根及莖,開花前采葉,......
  • 《中藥大辭典》:臭梧桐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Zǐ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實或帶宿萼的果實。功能主治《上海常用中草藥》:“祛風濕,平喘?!坝梅ㄓ昧績扰K:煎湯,3~5錢。外用:敷貼。復方①治氣喘及風濕痛:臭梧......
  • 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Gēn別名芙蓉根(《綱目拾遺》)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秋后采收,除去泥雜及莖葉。化學成分含賴桐二醇烯酮、賴桐酮、赪桐甾醇。性味①《浙江民間草藥》: “味苦,性寒。“②《四川中藥志》:......
  • 《中藥大辭典》:臭梧桐花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Huā別名龍船花(《泉州本草》)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功能主治治頭風,痢疾,疝氣。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研末或浸酒。復方①治風氣頭風:臭梧桐花陰干,燒......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樟別名樟木果、朋麻醒[傣]、樟腦樹來源樟科樟屬植物臭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 (Wall.) Nees,以果實、木材、樹皮入藥。木材、樹皮四季可采,果實在成熟后采集,曬干。性味辛,溫。功能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