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潮熱

    作者: 樓英

    熱有作止,每日應(yīng)時(shí)而發(fā)也。

    〔錢〕地骨皮散治虛熱潮作,亦治傷寒壯熱及余熱。

    知母 甘草(炙) 半夏(洗,七次) 銀柴胡(去蘆) 人參 地骨皮 赤茯苓(以上各等分)

    如有驚熱,加蟬蛻、天麻、黃芩。若加秦艽,名秦艽飲子。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溫服,量大小加減。(海藏云∶地骨皮散即小柴胡湯加減法。自汗者地骨皮散,無汗者柴胡湯、三黃湯。仲景所用,錢氏改諸丸散加減,并出古法。)

    生犀散治癥同前。

    生犀角(銼末,二錢) 地骨皮 赤芍藥 柴胡 葛根(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二錢,水煎,食后溫服。(海藏云∶生犀湯,即犀角地黃湯加減法,此少陽陽明相合也。)

    〔田〕犀角散治小兒骨蒸肌瘦,頰赤口干,晚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躁,四肢困倦,飲食雖多,不生肌肉。

    犀角末) 地骨皮 麥門冬 枳殼(麩炒) 大黃(蒸) 柴胡 茯苓 赤芍藥 黃 桑白皮 人參鱉甲(醋涂炙。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二錢入青蒿少許,水煎,量兒大小加減,一鐘煎八分,食后溫服。

    〔丹〕小兒潮熱盜汗,胡黃連、柴胡等為細(xì)末,煉蜜丸芡實(shí)大。每二丸酒化開,入少水,煎小沸,服。

    〔錢〕朱監(jiān)簿子五歲,夜發(fā)熱,曉即如故,眾醫(yī)有作傷寒治者,有作熱治者,以涼藥解之不愈。其候多涎而喜睡。他醫(yī)以鐵粉丸下涎,其病益甚,至五日,大引飲。錢曰∶不可下之。乃取白術(shù)散一兩,煎藥汁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生曰∶飲多不作瀉否?錢曰∶無生水不作瀉,縱多不足怪也,但不可下耳。朱生曰∶先治何???錢曰∶止瀉治痰,退熱清神,皆此藥也。至晚服盡。錢視曰∶更可服三升,又煎白術(shù)散三升,服盡得稍愈,第三日,又服白術(shù)散三升,其子不渴無涎。又投阿膠散,二服而安。

    〔錢〕秦艽散治潮熱減食蒸瘦。

    秦艽(去頭,切,焙) 甘草(炙。各一兩) 薄荷葉(切,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鐘,煎八分,食后溫服。

    〔潔〕潮熱有時(shí),胸滿短氣者,桃枝丸。(方見小兒積熱。)

    〔湯〕風(fēng)痰熱,晚熱早涼,吃水無時(shí),此候乃痰作潮而生風(fēng)熱,即宜金星丸下之?;驓馊跽卟豢上?,宜奪命散以控下涎,次服惺惺散加南星、白附子。(奪命散方見驚風(fēng)門。惺惺散方見痘疹門。)

    金星丸治風(fēng)熱結(jié)聚,喉內(nèi)痰鳴,喘粗咳嗽,面紅腮腫,咽膈壅塞,發(fā)熱,狂躁,多渴。

    郁金末 雄黃(另研。各一分) 膩粉(半分) 巴豆(七枚,去油)

    上為末,米醋糊丸麻子大,薄荷臘茶下。

    〔《脈經(jīng)》〕云∶小腸有宿食,常暮發(fā)熱,明日復(fù)止,此宿食夜熱也。海藏云∶夜熱屬陰,四順飲之類,此血熱在夜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