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垂盆草

    《中國藥典》:垂盆草拼音注音Chuí Pén Cǎo別名

    狗牙半支、石指甲、半支蓮、養(yǎng)雞草、狗牙齒、瓜子草

    英文名HERBA SEDI來源

    本品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 的新鮮或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鮮用或干燥。

    性狀

    本品莖纖細(xì),長可達(dá)20cm以上,部分節(jié)上可見纖細(xì)的不定根。3葉輪生,葉片倒披針形至矩圓形,綠色,肉質(zhì),長1.5~2.8cm,寬0.3~0.7cm,先端近急尖,基部急狹,有距。氣微,味微苦。

    貯藏

    鮮品隨用隨采,干品置干燥處。

    炮制

    除去泥沙雜質(zhì),干品切段。

    鑒別

    本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細(xì)胞長方形,外壁增厚,內(nèi)層約為10列薄壁細(xì)胞。中柱小,維管束外韌型,導(dǎo)管類圓形。髓部呈三角狀,細(xì)胞多角形,壁甚厚,非木化。緊靠韌皮部細(xì)胞及髓部細(xì)胞中含紅棕色分泌物。

    歸經(jīng)

    歸肝、膽、小腸經(jīng)。

    性味

    甘、淡,涼。

    功能主治

    清利濕熱,解毒。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癰腫瘡瘍,急、慢性肝炎。

    用法用量

    鮮品250g,干品15~30g。

    備注

    (1)對于水火燙傷,可用鮮草洗凈搗汁外涂;用于癰腫初起,除煎湯內(nèi)服外,同時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還可消癰退腫。垂盆草善解蛇毒,為民間治療毒蛇咬傷的常用藥品,可單用鮮草半斤,用冷開水洗凈,搗爛絞汁內(nèi)服,每日一至二次;也可配合半枝蓮、野菊花、鬼針草、車前草、生大黃等藥煎湯內(nèi)服,并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單用本品治療傳染性肝炎(包括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無黃疸性肝炎,以及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動期),對降低血清轉(zhuǎn)氨脢有一定作用,且可使患者的口苦、胃口不好、小便黃赤等濕熱癥狀減輕或消除。此外,本品近又用于癌腫。

    (2)垂盆草原為民間治療瘡癰及毒蛇咬傷的常用草藥,但因一般中藥店不備,故過去在臨床上殊少應(yīng)用。近年來發(fā)現(xiàn)本品可用治傳染性肝炎,對降低轉(zhuǎn)氨脢有良好的近期療效;根據(jù)臨床初步體會,有些病患在停藥后又有轉(zhuǎn)氨脢升高的現(xiàn)象,為了提高療效,有待進(jìn)一步實踐與研究。

    (3)本品葉小,形似鼠牙,故別名為鼠牙半枝蓮,但稱為半枝蓮的尚有唇形科的開頭草,為了避免品種混淆起見,以用“垂盆草”的名稱為妥。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垂盆草拼音注音Chuí Pén Cǎo別名

    狗牙齒、半枝蓮、三葉佛甲草

    來源

    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的全草。夏、秋季采挖,除去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巖石上或栽培。分布我國南北。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不育枝匍匐生根,結(jié)實枝直立,長10~20cm。葉3片輪生,倒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5~25mm,寬3~5mm,頂端尖,基部漸狹,全緣。聚傘花序疏松,常3~5分枝;花淡黃色,無梗;萼片5,闊披針形至長圓形,長3.5~5mm,頂端稍鈍;花瓣5,披針形至長圓形,長5~8mm,頂端外側(cè)有長尖頭;雄蕊10,較花瓣短;心皮5,稍開展。種子細(xì)小,卵圓形,無翅,表面有乳頭突起?;ㄆ?~6月,果期7~8月。

    化學(xué)成分

    含N-甲基異石榴皮堿(N-methylisopelletierine)二氫-N-甲基異石榴皮堿、景天庚酮糖(sedoheptulose)、葡萄糖、果糖、蔗糖。

    性味

    性涼,味甘、涼。

    功能主治

    清利濕熱,有降低谷丙轉(zhuǎn)氨酶作用。用于急性肝炎、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動性。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垂盆草拼音注音Chuí Pén Cǎo別名

    山護(hù)花、鼠牙半支,半枝蓮、狗牙草、佛指甲、瓜子草、三葉佛甲草、白蜈蚣、地蜈蚣草、太陽花、枉開口、石指甲、狗牙瓣。

    來源

    藥材基源: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dum sarmentosum Bunge[S.sheareri S.Moore]

    采收和儲藏:四季可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向陽山坡、石隙、溝邊及路旁濕潤處。

    資源分布:分布十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垂盆草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全株無毛。根纖維狀,不育莖匍匐,長 10-25cm,接近地面的節(jié)處易生根。葉常為3片輪生;葉片倒披針形全長圓形,長1.5-2.5cm,寬3-7mm,先端近急尖,基部下延,狹而有距,全緣。聚傘花序,項生,有3-5分枝,花小,無梗;萼片5裂,寬披針形,不等長,長3.5-5mm;花瓣5,黃色,披針形至長圓形,長5-8mm;雄蕊10,2輪,比花瓣短;鱗片5,楔狀四方形,先端稍微凹;心皮5,長圓形,略叉開,長5-6mm。蓇葖果,內(nèi)有多數(shù)細(xì)小的種子。種子卵圓形,表面有細(xì)小的乳頭狀突起?;ㄆ?-7月,果期7-8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陰濕環(huán)境,較耐寒,適宜肥沃的砂質(zhì)壤上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分株、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北方于春季4-5月,挖出全林,分株后按行株距30cm×15cm栽種,每穴l-2株。扦插繁殖:截取健壯枝條,扦插于苗床中,經(jīng)常保持床上濕潤。L0d左右即葉生根,成活率90 %以上。

    田間管理 生長期間注意松土除草,為了預(yù)防高溫季節(jié)日照過強(qiáng),可適當(dāng)間作白鳳仙、決明子、望江南或其他中草藥遮蔭。

    性狀

    性狀鑒別 干燥全草稍卷縮。根細(xì)短,莖纖細(xì),棕綠色,長4-8cm,直徑1-2mm,莖上有10余個稍向外凸的褐色環(huán)狀節(jié),節(jié)上有的殘留不定根,先端有時帶花;質(zhì)地較韌或脆,斷面中心淡黃色。葉片級縮,易破碎并脫落,完整葉片呈倒披針形至矩圓形,棕綠色,長1.5cm,寬0.4cm?;ㄐ蚓蹅銧睿恍』S白色。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長方形細(xì)胞,外壁增厚。皮層約為莖的2/3,內(nèi)外側(cè)l-2列細(xì)胞的壁呈連珠狀增厚,非木化。維管束外韌型。髓部三角形,細(xì)胞壁厚,非木化,有明顯的孔溝,胞腔狹小。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有消旋甲基異石榴皮堿(methylisopelletierine),二氧異石榴皮堿(dihydroisopelletierine),3-甲酸-1,4-二羥基二氫吡喃(3-formyl-1,4-dihydroxy-dihydropyran),N-甲基-2β-羥丙基哌啶(N-methyl-2β-hydroxypropyl-piperidine),垂盆草甙(sarmentos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甘露醇(mannitol)和氨基酸及葡萄糖、果糖和景天庚糖(sedoheptulose)。

    炮制

    除去泥沙雜質(zhì),干品切段。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0g,置于索氏提取器中,用丙酮回流提取6h,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約2ml,加等體積的水溶解,再減壓軸盡丙酮,得葉綠素狀物。加適量水溶解(少量多次,總共約10ml),濾過。水液減壓抽干,加甲醇2ml溶解,再加硅膠l-2g拌和,干燥后裝入盛有硅膠10g的層析柱上端(內(nèi)徑約1.5cm),以氯仿一甲醇(5:1)沖洗,棄去最初洗脫液約35ml,收集以后的洗脫液約80ml,蒸干,殘渣作以下試驗:(1)取殘渣少許,加固體二氧化錳約10mg,于小試管中混勻,管口覆蓋1張濾紙小片,用橡皮筋扎緊密閉,并于紙上加10%硫酸亞鐵溶液1滴,再加20%氫氧化鈉溶液1滴,將試管置火上小心加熱,待管內(nèi)冒煙后移去火源,加濃鹽酸1滴于紙片上,即顯藍(lán)綠色。(檢查脂肪族氰基)(2)薄層色譜 上述洗脫液濃縮后為樣品液。用垂盆草甙照品制成對照品溶液,取樣品液及對照品液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一甲醇(8:3)展開,展距6cm,噴以30%-50%硫酸液,于110℃下加熱5-10min顯色,樣品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位置處,現(xiàn)相同的黑色斑點。

    歸經(jīng)

    歸肝、膽、小腸經(jīng)

    性味

    甘、淡、涼;酸

    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濕熱黃疸;淋病;瀉痢;肺癰;腸癰;瘡癤腫毒;蛇蟲咬傷;水火燙傷;咽喉腫痛;口腔潰瘍及濕疹;帶狀皰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50-10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搽;或取汁外涂;或煎水濕敷。

    臨床應(yīng)用

    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癰腫瘡瘍;急、慢性肝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ài Má Cǎo別名鐵秤鉈、禾麻草來源蕁麻科艾麻草屬植物艾麻草Laportea sinensis C. H. Wright,以塊根入藥。秋季采挖,去莖葉,洗凈泥土?xí)窀?。性味辛,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調(diào)經(jīng)。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皮膚瘙癢......
  • 拼音注音ā Lì Ténɡ別名念珠藤(《廣州植物志》),瓜子藤、瓜子英、山紅木、過山香、春根藤、過骨邊(《福建民間草藥》),瓜子金(《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七里香(《福建中草藥》)。出處《福建民間草藥》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鏈珠藤的全草及根。生......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Duō Lánɡ Jú別名太白菊、太白小紫菀來源菊科阿爾太多榔菊Doronicum altaicum Pallas [Cremanthodium calotum Diels],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陜西、甘肅、內(nèi)蒙古......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Niǔ Huò Xiānɡ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阿爾泰扭藿香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ophanthus krylovii Lipsky采收和儲藏:6-8月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2......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Ruì Xiānɡ別名尖瓣瑞香(《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英文名root of Altai Daphne出處始載于《新疆中草藥》。來源藥材基源:為瑞香科阿爾泰瑞香的根及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phne al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