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阿利藤

    拼音注音ā Lì Ténɡ別名

    念珠藤(《廣州植物志》),瓜子藤、瓜子英、山紅木、過山香、春根藤、過骨邊(《福建民間草藥》),瓜子金(《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七里香(《福建中草藥》)。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為夾竹桃科植物鏈珠藤全草。

    生境分布

    野生山地、林木間。分布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

    披散或藤狀、禿凈灌木。葉對生或3枚輪生,革質(zhì),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3.5厘米,寬8~20毫米,先端鈍或微凹入,有時(shí)短尖,基部鈍或短尖,兩面均禿凈,邊緣背卷,側(cè)脈不明顯;具短柄?;ㄐ?yàn)闊o柄或具短柄的花束或圓錐花序,長不及1.5厘米,頂生或生于小枝之頂;萼小,長不及1毫米,萼內(nèi)無腺體;花冠白色,長3~4毫米,管圓柱形,近頂端稍收縮,裂片小,卵形;雄蕊5,花藥內(nèi)藏;心皮2,分離,但為1單花柱所連結(jié)。漿果卵形,長約1厘米;有種子1顆,有時(shí)中央收縮為兩個(gè)果節(jié),每節(jié)有種子1顆。花期7月。

    歸經(jīng)

    《閩東本草》:"入肺、肝、脾三經(jīng)。"

    性味

    苦辛,溫,有小毒。

    ①《福建民間草藥》:"苦,平,有毒。"

    ②《閩東本草)):"性溫,味微苦辛,有小毒。"

    注意

    《閩東本草》:"陰虛發(fā)熱,腸胃伏熱及婦人懷孕者皆所禁用;忌與牛奶仔、穿山龍同用。"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利濕,活血通絡(luò)。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痛,脾虛泄瀉,腳氣,周身浮腫,婦人經(jīng)閉,跌打損傷。

    ①《福建民間草藥》:"解熱鎮(zhèn)痛,消癰解毒。"

    ②《閩南民間草藥》:"理風(fēng)濕,療損傷,行血活絡(luò)。"

    ③《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頭面浮腫。"

    ④《閩東本草》:"醒脾理氣,舒筋通絡(luò).祛風(fēng)活血。治胸膈脹悶,骨節(jié)酸痛,腹中冷痛泄瀉,周身浮腫及婦人經(jīng)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4錢(鮮者1~2兩);或浸酒。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痛:阿利藤根一兩至兩半,豬蹄一只。酌加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脾虛泄瀉:阿利藤干根一兩,鼠曲草根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濕性腳氣:阿利藤干根或莖五錢至一兩,六棱菊一兩。酒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水腫,跌打損傷:阿利藤、雞血藤各等量,浸酒內(nèi)服,每早晚飲服一次,每次一小杯?;蚝退茻踟i赤肉服。(《閩南民間草藥》)

    ⑤治經(jīng)閉:阿利藤三兩。煎湯去渣,調(diào)紅糖服。(《閩東本草》)

    ⑥治跌打損傷:阿利藤根一至二兩。酌加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腰閃痛:阿利藤四錢,紅酒四兩。燉服。(《閩東本草》)

    ⑧治風(fēng)火齒痛:阿利藤鮮根五至八錢,酌加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黃柏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別名安徽小檗、黃柏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刺黃柏的根、莖或樹皮。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谷石隙間或溪邊林下、山地灌叢中。分布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1米左右......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erberis heteropoda Schneid.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Jīnɡ Yè出處《峨嵋藥植》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刺黃柏的莖葉。7~10月采。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苦,寒?!肮δ苤髦微佟抖脶宜幹病罚骸胺勰┲吸S水瘡。煎水服,治蟲牙、火牙?!阿凇端拇ǔS弥胁菟帯罚骸扒鍩峤舛?。......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Qín別名十大功勞、老鼠刺、刺黃連。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大葉刺黃柏的全株。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ahoniafargesiiTakeda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旁或叢林中......
  • 《中藥大辭典》:刺黃連拼音注音Cì Huánɡ Lián出處《陜西中草藥》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假豪豬刺的根及莖皮。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溝旁、河岸或山坡。分布陜西、甘肅、湖北、四川。原形態(tài)常綠灌木,高0.5~1.5米,莖直立,灰黃色,具棱;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