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刺黃柏

    《中藥大辭典》:刺黃柏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別名

    安徽小檗、黃柏

    出處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為小檗科植物刺黃柏樹皮。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谷石隙間或溪邊林下、山地灌叢中。分布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高1米左右。小枝稍有棱角,二年生枝帶黃或暗棕色,枝上具有變態(tài)葉的針刺,刺單一或分3叉,長1.5~3厘米。單葉互生,或簇生在短枝上;橢圓形、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2~6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圓鈍,基部楔形,邊緣有短芒狀鋸齒,下面灰白色,網(wǎng)紋凸出?;?0~12朵成頂生的總狀花序,長約6厘米,花兩性,徑約1厘米,具柄;萼片6,黃色,呈花瓣狀,倒卵形,基部有2~3個苞片:花瓣6,通常較萼片小,基部具2蜜腺;雄蕊6,與花瓣對生,藥2瓣裂;心皮1枚,子房上位,橢圓形,柱頭無柄。漿果橢圓形,血紅色,微被粉狀物?;ㄆ?月。果期11月。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利尿,殺蟲。治黃疸,目疾,熱痢下血,淋濁帶下,瘡瘍熱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

    復(fù)方

    治熱結(jié)小便不暢及無名毒瘡:安徽小檗樹皮三錢。水煎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刺黃柏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別名

    老鼠刺、木黃連、刺黃芩、山黃芩、野黃芩。

    英文名root of Slenderstalk Mahonia, root of Chinese Mahonia,Slender-stalk Mahonia出處

    出自《四川省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密葉十大功勞、細(xì)梗十大功勞、滇刺黃柏和長陽十大功勞的根和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ahonia ganpinensis(Levl)Fedde[M.comfusa Sprague]2.Mahonia gracilipes(Oliv.)Fedde3.Mahonia mairei Takeda4.Mahonia sheridaniana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挖,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坡林下灌叢中。

    2.生于山地林邊或灌從中。

    3.生于向陽山地、山區(qū)村寨附近。

    4.生海拔2500m的山地雜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湖北、四川、貴州。

    2.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

    3.分布于云南。

    4.分布于湖北。

    原形態(tài)

    1.密葉十大功勞 常綠灌木,高達2m,老芭灰色,斷面呈淡黃綠色。葉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葉柄 短,扁闊;托葉線開,長約1cm;葉革質(zhì),小4-7對,葉片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4-7cm,寬1-1.5cm,先端長尖,基部楔形或稍偏斜,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邊緣具刺狀2-7對,葉脈在下面不明顯??偁罨ㄐ蜷L6-12cm,3-7個簇生莖頂,花梗長約3mm,小苞片卵形,長約2mm;萼片9,排成3輪,呈花瓣狀,外輪萼片卵形,中輪及內(nèi)輪萼片卵狀橢圓形;花瓣6,卵狀長橢圓形,較花萼為短;雄蕊6;雌蕊1,幾無花柱,柱頭頭狀;子房1室,內(nèi)含2粒胚珠。漿果卵圓形,長約7mm,藍(lán)色,有白粉?;ㄆ?-9月,果期10-12月。

    2.細(xì)梗十大功勞 常綠灌木,高1-2m。莖直立,斷面呈黃色。葉互生;羽狀復(fù)葉,小葉5-7片,厚革制裁;葉片橢圓形、橢圓狀倒卵形,基部小葉較小,向上漸大,長4-15cm,寬1.5-5cm,先端漸尖,呈刺狀,基部楔形,每邊有2-5個疏鋸齒,齒端呈刺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被蠟狀白粉,側(cè)生小葉無柄,頂生小葉有柄,長3-7cm??偁罨ㄐ蜷L約20mm,2-3個簇生,由芽鱗的腋內(nèi)抽出;花梗細(xì),絲狀,長約1cm,小苞片1;萼片9,排成3輪,卵形;化工深紫色,較稀疏,花瓣6,橢圓形,基部有1對蜜腺;雄蕊6,離生;子房卵開,柱頭扁平,中間微凹,無花柱。漿果卵形,暗藍(lán)色?;ㄆ?-9月,果期10-12月。

    3.滇刺黃柏 常綠灌木,m。莖直立,樹皮粗糙,褐色,斷面黃色。葉互生;羽狀復(fù)葉,長25-50cm,小葉通常9-16對,多時有21對;葉片卵圓狀披針形,長達8cm,先端長尖,具刺,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邊緣有2-3個刺狀鋸齒,上面綠色,下面共同綠色,網(wǎng)脈不明顯??偁罨ㄐ蜷L達20cm,3-5枝簇生于莖頂;萼片9,每輪3片,花黃色,直徑約5mm,花瓣6,基部有1對蜜腺。漿果圓球形,熟時藍(lán)黑色,被白粉?;ㄆ?-4月,果期6-8月。

    4.長陽十大功勞 常綠灌木,高約1m。葉互生;羽狀復(fù)葉,小葉7-11片;葉片卵形,長1.5-5cm,寬1-3cm,先端短漸尖,基部寬圓形或近楔形,邊緣有針刺齒3-4;頂生小葉柄長1.5-2.5cm,橢圓狀披針形,長可達10cm,寬3-3.5cm。總狀花序長5-7cm,常3個簇生花序巷片長1cm;花梗長4mm;外萼處長圓狀卵形,中萼片卵形,內(nèi)萼片橢圓形;花瓣倒卵形,長6mm,寬3mm,基部有2枚蜜腺;雄蕊6,長3.5mm;子房有2個胚珠。漿果橢圓形,長約1.5cm,直徑約1cm,被粉,無宿存花柱?;ㄆ?-8月,果期9-11月。

    性狀

    干燥根呈圓柱形,直徑約1.5cm,表面棕黃色,有縱紋。斷面鮮黃色,木質(zhì)部黃白色。質(zhì)堅硬。氣微香,味苦。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濕熱痢疾;腹瀉;目赤腫痛;除;勞熱骨蒸;咯血;頭暈;風(fēng)濕痹痛;癰腫瘡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草木便方》:通利二便,清利頭目,除風(fēng)熱。治瘋狗咬傷,殺蟲。

    2.《天寶本草》:清火退熱。治目內(nèi)翳癥,顛狂。

    3.《福建民間草藥》:解熱,除骨蒸。治耳鳴,頭暈。

    4.《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治濕熱痢疾,目赤腫痛,癰腫瘡毒及風(fēng)濕紅腫。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ū Yè Mù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粗葉木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原形態(tài)灌木,高1-3m。小枝圓柱形,幼嫩部分被短絨毛。葉對生;葉柄長6-10mm;托葉小,三角形,頂端芒尖,......
  • 《全國中草藥匯編》:粗葉耳草拼音注音Cū Yè ěr Cǎo別名節(jié)節(jié)花來源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粗葉耳草Hedyotis hispida Retz.[Oldenlandia hispida Poir.]的全草。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性味苦,涼。功......
  • 拼音注音Cū Gěnɡ Huánɡ Jǐn別名粗莢黃堇、馬尾黃連、土黃連。來源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粗梗黃堇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ydalis pachypoda (Franch.)Hand.Mazz.[C.tibetica .f......
  • 拼音注音Cū Zōnɡ Zhú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粗棕竹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apis robusta Burret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挖出須根,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下。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西......
  • 拼音注音Cū Fěi Zǐ別名榧子、山榧子、血榧來源粗榧科粗榧屬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 f. 和中國粗榧C. sinensis (Rehd. Et Wils.)Li的種子。秋季采摘,曬干。性味甘、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