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野毛金蓮

    拼音注音Yě Máo Jīn Lián別名

    毛葉兔耳風(fē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五脈綠絨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e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花盛開時采收全草,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300-4000m的高山草地或陰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南部、青海、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五脈綠絨蒿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基部具宿存葉基。全株密被淡黃色或棕褐色硬毛,有黃色液汁。根呈須根狀。葉基生,呈蓮座狀;葉柄長3-6cm;葉片倒卵形至披針形,長2-9cm,寬1-3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漸狹并下延至葉柄基部,全緣,兩面密被淡黃色或棕褐色硬毛。花草1-3,從葉叢中抽出,密被棕黃色硬毛;花下垂,單生于花季頂端;萼片2,卵形,密被硬毛,早落;花瓣4-6,淡藍(lán)色或紫色,倒卵形或近圓形,長3-4cm,寬2.5-3.7cm;雄蕊多數(shù),花藥長圓形,淡黃色;子房球形、卵球形或長圓形,密被具分枝的剛毛,花柱短,柱頭頭狀。蒴果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5-2.5cm,密被硬毛,3-6瓣自先端向下縱裂。種子多數(shù),狹卵形,細(xì)小,黑褐色。花期6-7月,果期8月。

    性味

    苦;微甘;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止咳定喘;止痛。主濕熱黃疸;水腫;肺熱咳喘;咽喉熱痛;胃痛;小兒驚風(fē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取花研末服,1.5-3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 Jiāo Tóu別名芭蕉、牙蕉、板蕉來源芭蕉科芭蕉屬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以根、莖和花入藥。根及莖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夏秋采花蕾,多鮮用。性味淡,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涼血......
  • 《中藥大辭典》:芭蕉子拼音注音Bā Jiāo Zǐ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種子。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芭蕉根“條。性味子生食:大寒;仁:性寒。注意子生食發(fā)冷病。功能主治子生食,止渴潤肺。蒸熟暴之令口開,春取仁,食之,通血脈,填骨髓......
  • 《中藥大辭典》:芭蕉根拼音注音Bā Jiāo Gēn別名芭蕉頭(《分類草藥性》)。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莖。全年可采。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園及農(nóng)舍附近。分布山東以至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原形態(tài)芭蕉(《漢書》文穎注),又名:巴且......
  • 《中藥大辭典》:芭蕉油拼音注音Bā Jiāo Yóu別名芭蕉汁(《衛(wèi)生雜興》),芭蕉樹水(《中級醫(yī)刊》(5):57,1959)。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莖中的液汁。于莖干近根部切一直徑約5厘米的小孔,即有灰黑色之液汁滲出,插以......
  • 《中藥大辭典》:芭蕉花拼音注音Bā Jiāo Huā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芭蕉根“條。性味甘談微辛,涼。①《滇南本草》:“性溫,味酸咸?!阿凇督鞑菟帯罚骸靶詻?,味淡?!阿邸顿F州草藥》:“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