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芭蕉根

    《中藥大辭典》:芭蕉根拼音注音Bā Jiāo Gēn別名

    芭蕉頭(《分類草藥性》)。

    出處

    《日華子本草》

    來源

    為芭蕉科植物芭蕉根莖。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多栽培于庭園及農(nóng)舍附近。分布山東以至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原形態(tài)

    芭蕉(《漢書》文穎注),又名:巴且(《漢書》),天苴(《史記》徐廣注),綠天、扇仙(《群芳譜》),香蕙、甘露樹、大葉芭蕉。

    多年生草本。莖短,通常為葉鞘包圍而形成高大的假莖,高約4米。葉長2~3米,寬25~30厘米,基部圓形或不對稱,先端鈍,表面鮮綠色,有光澤,中脈明顯粗大,側(cè)脈平行;葉柄粗壯,長達(dá)30厘米。穗狀花序頂生,下垂;苞片佛焰苞狀,紅褐色或紫色,每苞片有多數(shù)小花,除苞片最下面具3~4不孕花外,其余皆發(fā)育?;▎涡?,通常雄花生于花束上部,雌花在下部;花冠近唇形,上唇較長,先端5齒裂,下唇較短,基部為上唇所包;雄花具雄蕊5,離生,伸出花冠;藥線形,2室;雌花子房下位3室,花柱1,柱頭近頭狀,光滑。漿果三棱狀長圓形,肉質(zhì)。種子多數(shù)。

    化學(xué)成分

    莖含水分14.86%、灰分1.82%、1%鹽酸可溶物11.01%、粗蛋白質(zhì)1.19%、粗纖維素49.69%。

    歸經(jīng)

    《本草撮要》:"入足太陰、厥陰經(jīng)。"

    性味

    ①《本草備要》:"味甘,大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淡,無毒。"

    注意

    《得配本草》:"多服動冷氣。胃弱脾弱,腫毒系陰分者禁用。"

    功能主治

    清熱,止渴,利尿,解毒。治天行熱病,煩悶,消渴,黃疸,水腫,腳氣,血淋,血崩,癰腫,疔瘡,丹毒。

    ①《食療本草》:"主黃疸。"

    ②《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患癰毒并金石發(fā)、熱悶口干人,并絞汁服;腫毒游風(fēng),風(fēng)疹,頭痛,并研罯敷。"

    ③《本草從新》:"瀉熱解毒。治一切腫毒,發(fā)背欲死,亦游風(fēng)疹,風(fēng)熱頭痛,產(chǎn)后血脹,消渴飲水,天行熱狂,血淋澀痛,瘡口不合。"

    ④《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利尿。治水腫腳氣。"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通便秘。"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搗汁涂或煎水含漱。

    復(fù)方

    ①治消渴,口舌干燥,骨節(jié)煩熱:生芭蕉根,搗絞取汁,時飲一、二合。(《圣惠方》)

    ②治黃疸?。喊沤陡X,山慈姑二錢,膽草三錢。搗爛,沖水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血淋心煩,水道中澀痛:旱蓮子一兩,芭蕉根一兩。上細(xì)銼,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三分,去滓,食前分為三服。(《圣惠方》)

    ④治血崩、白帶:芭蕉根半斤,瘦豬肉四兩。水燉服。(《江西草藥》)

    ⑤治胎動不安:芭蕉根二至三兩。煮豬肉食。(《湖南藥物志》)

    ⑥治高血壓:芭蕉根莖煎汁,或同豬肉煮食。(《浙江民間草藥》)

    ⑦治發(fā)背欲死:芭蕉搗根涂上。(《肘后方》)

    ⑧治瘡口不合:芭蕉根取汁抹之。(《仁齋直指方》)

    ⑨治疔瘡走黃:芭蕉根搗汁一宮碗灌之。(《冷廬醫(yī)話》)

    ⑩治小兒赤游,行于上下,至心即死:搗芭蕉汁涂之。(《子母秘錄》)

    ⑾治風(fēng)蚛牙,頤頰腮腫痛:芭蕉自然汁一碗,煎及八分,乘熱漱牙腫處。(《昔濟(jì)方》)

    備注

    本植物的葉(芭蕉葉)、花或花蕾(芭蕉花)、種子(芭蕉子)、莖汁(芭蕉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芭蕉根拼音注音Bā Jiāo Gēn別名

    芭蕉頭

    英文名Root of Japanese Banana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

    《本草衍義》: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莖止一花,全如蓮花。葉亦相似,但其色微黃綠,從下脫葉?;ㄐ牡蛏仙H缟彉?,然未嘗見其花心,剖而視之亦無蕊,悉是葉,但花頭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開,直至中秋后方盡。凡三葉,開則三葉脫落。北地惜其種,人故少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sa basjoo Sieb. Et Zucc.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秦嶺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地栽培于庭園及農(nóng)舍附近。

    資源分布:我國臺灣可能有野生。

    原形態(tài)

    芭蕉,多年生叢生草本,高2.5-4m。葉柄粗壯,長達(dá)30cm;葉片長圓形,長2-3m,寬25-30cm,先端鈍,基部圓形或不對稱,葉面鮮綠色,有光澤。花序頂和,下垂;苞片紅褐色或紫色;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內(nèi)10-16朵,2列;合生花被片長4-4.5cm,具5(3+2)齒裂,離生花被片幾與合生花被片等長,先端具小尖頭。漿果三棱狀,長圓形,長5-7cm,具3-5棱,近無柄,肉質(zhì),內(nèi)具多數(shù)種子。種子黟 以,具疣突及不規(guī)則棱角,寬6-8mm?;ㄆ?-9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暖炎熱的氣候,忌嚴(yán)寒。宜選擇排水良好、肥力充足、水分適度的地塊栽培。

    栽培技術(shù),用分株繁殖法。3-5月,從蕉園中挖掘分生的吸芽苗,按行株距2m×2m挖穴,施足基肥,定植。

    田間管理,每年施服3-6次,中耕除草3-4次。每株留吸芽1株,過多的吸芽砍除。霜凍期用稻草覆蓋防寒。

    病蟲害防治,葉斑病,可用波爾多液噴霧。象鼻蟲,幼蟲為害蕉心,可用誘殺或人工捕殺成蟲的方法來防治。

    化學(xué)成分

    莖含水分14.86%、灰分1.82%。1%鹽酸可溶物11.01%、粗蛋白質(zhì)1.19%、粗纖維素49.69%。

    歸經(jīng)

    胃;脾;肝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寒

    注意

    《本草用法研究》:“陽虛脾弱無實(shí)熱者,忌用?!?/p>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渴;利尿。主熱??;煩悶消渴;癰腫疔毒;丹毒;崩漏;淋濁;水腫;腳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30-62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涂;或煎水含漱。

    各家論述

    1.《食療本草》:主黃疸。

    2.《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患癰毒并金石發(fā)、熱悶口干人,并絞汁服;腫毒游風(fēng),風(fēng)疹,頭痛,并研?敷。

    3.《本草從新》:瀉熱解毒。治一切腫毒,發(fā)背欲死,赤游風(fēng)疹,風(fēng)熱頭痛,產(chǎn)后血脹,消渴飲水,天行熱狂,血淋澀痛,瘡口不合。

    4.《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利尿。治水腫腳氣。

    5.《貴州民間方藥集》:通便秘。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ō Luó Gēn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鳳梨科植物鳳梨的根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anas comosus(L.)Merr.[Bromeliaco-mosa L.;A.sativus Schult.et Schult.f]采......
  • 拼音注音Bō Luó Pí別名波羅、番婁子、露兜子、地菠蘿、草菠蘿出處本品始載于《植物名實(shí)圖考》,以露兜子為名。云:“露兜子產(chǎn)廣東,一名波羅,生山野間,實(shí)如蘿卜,上生葉一簇,尖長深齒,味、色、香具佳……又名番婁子,形如蘭,葉密長大,抽莖結(jié)子......
  • 《中藥大辭典》:萆薢拼音注音Bì Xiè別名百枝(《吳普本草》),竹木(《雷公炮炙論》),赤節(jié)(《別錄》),白菝葜(《日華子本草》),粉萆薢(《本草從新》),金剛、硬飯團(tuán)(《植物名實(shí)圖考長編》),山田薯、土薯蕷(《泉州本草》),麻甲頭(《廣......
  • 《中國藥典》:萹蓄拼音注音Biǎn Xù別名扁蓄、大萹蓄、鳥蓼、扁竹、竹節(jié)草、豬牙草、道生草英文名HERBA POLYGONI AVICULARIS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葉茂......
  • 拼音注音Bì Má別名紅蓖麻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種子(見“蓖麻子”)、根及葉入藥。夏秋采根及葉,分別曬干或鮮用。性味葉:甘、辛,平。有小毒。根:淡、微辛,平。功能主治葉:消腫拔毒,止癢。治瘡瘍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