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粗葉耳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粗葉耳草拼音注音Cū Yè ěr Cǎo別名

    節(jié)節(jié)花

    來源

    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粗葉耳草Hedyotis hispida Retz.[Oldenlandia hispida Poir.]的全草。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小兒麻痹癥(癱瘓),感冒發(fā)熱咽喉痛,腸胃炎;外用治蛇咬傷,蜈蚣咬傷,狗咬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搗爛敷傷口。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粗葉耳草拼音注音Cū Yè ěr Cǎo別名

    節(jié)節(jié)花

    出處

    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粗葉耳草全草。秋季采全草,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陰濕地。分布我國南部。

    原形態(tài)

    一年生披散草本。枝粗糙或被粗毛。葉無柄,近膜質(zhì)或紙質(zhì),披針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5~6.5厘米,寬6~20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或被粗毛,邊緣背卷;托葉有少許長睫毛,長4~5毫米。團聚花序,腋生,有花2~6朵;花白色,有香氣,無柄;萼長約3毫米,被粗毛;花冠長約4.5毫米,頂端有簇毛。蒴果卵形,長2.5毫米,寬1.5~2毫米,被粗毛?;ㄆ谇锛尽?/p>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復方

    ①治小兒麻痹癥:鮮粗葉耳草五錢,葫蘆茶五錢。水煎服。

    ②治胃炎:鮮粗葉耳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②治胃炎:鮮粗葉耳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③治感冒發(fā)熱:鮮粗葉耳草一兩,水煎服。

    ④治毒蛇咬傷:鮮粗葉耳草一兩,水煎服;渣搗爛外敷傷口。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粗葉耳草拼音注音Cū Yè ěr Cǎo別名

    鶯哥利、光天化戟、細茜草、大號杉刺癀、小號大角莢、茜草節(jié)節(jié)花、鍋老根、殺蟲草

    英文名Herb of Hispid Hedyotis, Auricled Hedyostis Herb出處

    出自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粗葉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dyotis hispida Retz.[ Oldenlandia hispida Poir.]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全草,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草叢、路旁及疏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粗葉耳草,一年生披散草本。高25-30cm。枝條平臥,上部四棱柱形,下部圓柱形,被短粗毛。葉對生;近無柄;托葉鞘狀,頂部分裂成數(shù)根剌毛;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工2.5-5cm,寬6-20mm,先端尖,基部楔形或鈍,上面被角質(zhì)的短硬毛,觸之剌手,下面被短硬毛,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團傘花序依生;無總花梗;苞片披針形,長3-4mm,粗糙;花無梗;萼簡倒圓錐形,長約1mm,萼裂片4,披針形,長1-1.5mm;花冠白色,近漏斗形,長3.8-4mm,4裂;雄蕊著生于花冠簡喉部;柱頭頭狀,粗糙。蒴果卵形,長1.5-2.5mm,直徑1.5-2mm,被粗乞求,熟時頂部開裂。種子多數(shù),有棱。花期3-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25-50cm。莖圓柱形,上部四棱形,被短粗毛。葉對生,多皺縮,完整葉展平后呈短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工2.5-6.5cm,寬6-20cm,上面有角質(zhì)的短硬毛,下面被短硬毛,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托葉鞘狀,先端分裂成數(shù)棖剌毛;近無柄;膜質(zhì)或紙質(zhì)。團傘狀花序腋生,有花2-6條,無總花梗,具披針形的苞片;花4數(shù),無梗,花萼倒圓錐形,被粗毛;花冠類白色,略有香氣,裂片披形,長1.8-2mm。蒴果卵形,長1.5-2.5mm,被粗毛,成熟后先端列裂,具宿萼。氣微,味淡。

    歸經(jīng)

    肺;脾經(jīng)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小兒麻痹癥,風濕痹痛,感冒發(fā)熱;咽喉痛;胃腸炎;蛇蟲咬傷;疔瘡癤腫

    復方

    ①治小兒麻痹癥: 鮮粗葉耳草五錢,葫蘆茶五錢。水煎服。②治胃炎: 鮮粗葉耳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③治感冒發(fā)熱: 鮮粗葉耳草一兩,水煎服。④治毒蛇咬傷: 鮮粗葉耳草一兩,水煎服;渣搗爛外敷傷口。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暴馬子皮、白丁香、棒棒木、荷花丁香。英文名Syringae Cortex藥用部位木犀科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e (Blume.)Hara var.mandshurica (Maxim.)Hara的樹皮。植物形態(tài)灌......
  • 《全國中草藥匯編》:暴馬子拼音注音Bào Mǎ Zǐ別名荷花丁香、白丁香來源木犀科丁香屬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mandshurica (Maxim.) Hara ,以樹干及枝條......
  • 《中藥大辭典》:杯莧拼音注音Bēi Xiàn別名蛇見怕(《海南植物志》),鏡而草、蛇驚慌、細葉蛇總管、拔子彈草(《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出處《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全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河......
  • 拼音注音Bēi Xiàn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athula prostrata(L.) Bl.[Achyranthesprostrata L.」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或小河邊。資源分布:分......
  • 拼音注音Bēi Jú別名小紅蒿、紅蒿枝來源菊科杯菊Cyathocline purpurea (Buch.-Ham.) O. Ktunze,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廣東、貴州、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炎止血,除濕利尿,殺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