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荷花丁香、白丁香
木犀科丁香屬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mandshurica (Maxim.) Hara ,以樹干及枝條入藥。全年可采,以10月至翌年3月采伐為好,截成小段,鮮用或曬干。
苦,微寒。
清肺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0.5~1兩。
白丁香(《吉林中草藥》),棒棒木(《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荷花丁香(《寧夏中草藥手冊》)。
《吉林中草藥》
為木犀科植物暴馬丁香的樹皮、樹干及莖枝。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于林緣、河岸及混交林下。分布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陜西、甘肅、寧夏等地。
落葉喬木,高6~8米。樹皮灰褐色,有橫紋。小枝灰褐色,有明顯的橢圓形皮孔。芽小,卵圓形,紫褐色,先端疏被白纖毛。葉對生,卵圓形,先端突尖、漸尖或鈍,基部通常廣楔形,全緣,有光澤。圓錐花序頂生;花小,白色;萼鐘狀,4裂,宿存;花冠漏斗狀,不比萼長或微長;裂片4;雄蕊2,伸出花冠外,約為花冠2倍長;子房2室。蒴果長圓形,開裂象小鴨嘴。種子長圓形,周圍有紙質(zhì)的翅?;ㄆ?~8月。果期8~9月。
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全皮水煎液的半數(shù)致死量分別為大于100克/公斤及10.18克/公斤。豚鼠灌胃20克/公斤/日(相當(dāng)于成人量20~40倍)連續(xù)20天,除體重增長受到明顯抑制外,心電圖、肝功能、尿蛋白及內(nèi)臟病理切片檢查均無明顯改變。全皮水煎液對胃有刺激性,乙醇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則無刺激。
樹皮含揮發(fā)油、甾醇、三萜成分及酚性成分。
①祛痰作用
小鼠或家兔灌服或腹腔注射全皮水煎液都有顯著的祛痰作用(酚紅法),作用強(qiáng)度與同劑量桔梗相當(dāng),切斷迷走神經(jīng)后,作用不受影響,直接從氣管內(nèi)給予小量藥物亦可發(fā)生作用,因此可能系直接刺激呼吸道而發(fā)生作用。對于氣管纖毛上皮運(yùn)動則反有抑制。祛痰的有效成分是酸酚及黃酮類物質(zhì)。
②平喘作用
豚鼠口服全皮水煎液有非常明顯的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引喘法)。平喘的有效成分是萜類。小鼠灌服接近中毒量的全皮水煎液仍無止咳作用(氨水噴霧法)。樹皮的乙醇提取物的中性部分有止咳作用。
③對大鼠實(shí)驗(yàn)性慢性氣管炎的作用
灌服浸膏20克/公斤,共20天。并無止咳作用,但能減輕Ⅲ級以下支氣管上皮細(xì)胞的肥大增生,使各級支氣管杯狀細(xì)胞數(shù)量減少,氣管腺體肥大增生減輕以及腺泡、導(dǎo)管粘液化數(shù)量減少,但對慢性炎癥細(xì)胞浸潤和淋巴組織增生無明顯作用。
④其他
全皮及內(nèi)皮水煎液對肺炎雙球菌和流感桿菌有中度抑菌作用,全枝水煎液對此只有輕度抑制。木心水煎液則無作用。全皮水煎液對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吞噬機(jī)能及毛細(xì)血管通透性均無影響。
《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苦,微寒。"
《吉林中草藥》:"消炎,鎮(zhèn)咳。利水。治痰鳴喘嗽,心臟性浮腫。"
內(nèi)服:煎湯,0.5~1兩。
①治痰喘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暴馬子一寸長,切條,水煎頻飲。(《吉林中草藥》)
②治心臟性浮腫:暴馬子一兩,切碎,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治療慢性氣管炎實(shí)驗(yàn)表明,暴馬子各部分以內(nèi)皮作用最強(qiáng),全皮次之,木心最差。故臨床多采用其嫩皮,劑型有沖劑、粉劑、糖漿、丸劑,及暴馬子皮提出物等。除單方制劑外,尚有復(fù)方制劑,但兩者療效相近。對單純型慢性氣管炎的療效皆高于喘息型;祛痰和止咳的療效皆高于平喘的療效。暴馬子鎮(zhèn)咳作用雖明顯,但不及可待因,祛痰作用與等劑量的桔梗比較,作用相似。制劑與用法:㈠沖劑:取暴馬子樹皮洗凈煎煮2次,合并2次濾液濃縮成膏加糖粉混勻,制成顆粒,60℃左右干燥。每次3克;日服3次。每日量相當(dāng)暴馬子樹皮1兩。㈡糖漿:暴馬丁香嫩皮3兩,青蘿卜3兩,加水300毫升,煎成60毫升,加白糖適量即成。每次30毫升,日服2次,10天為一療程。㈢丸劑:每丸3錢(含暴馬丁香嫩皮粉5克,蜂蜜5克),每次1丸。日服3次,10天一療程。㈣粉劑:暴馬子皮水煎3次,每次1小時(shí),濃縮噴霧干燥制成粉劑,每日5錢(10兩制),分3次服,連服20天。㈤暴馬子皮提出物:從暴馬子樹皮(干)5錢(10兩制)中制取總提出物1.8克,每次0.6克,每日3次,飯后服,10天為一療程。療效:沖劑組冶療25例,近期控制2例,顯效3例,好轉(zhuǎn)14例,無效6例;糖漿組治256例,近期治愈33例,顯效79例,好轉(zhuǎn)114例,無效30例;丸劑組治療275例,近期治愈22例,顯效1例,好轉(zhuǎn)122例,無效70例;提取物組觀察20例,2個(gè)療程后近期治愈7例,顯效4例,進(jìn)步7例,無效2例。服暴馬子皮提取物后一般在2~3天開始見效,6天效果明顯,10天效果可達(dá)一定高度;10天后若繼續(xù)治療。有效病例可繼續(xù)好轉(zhuǎn)或趨向治愈,而無效者則仍然無效。副作用:少數(shù)病例服藥后有口干、胃部不適、輕度腹瀉等現(xiàn)象,停藥后即消失。
同屬植物歐暴馬丁香的水或丙酮浸出物給發(fā)熱之兔、貓口服或腹腔注射有退熱作用。
白丁香、棒棒木、荷花丁香
出自《吉林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暴馬丁香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ringa reticulata (Bl.) Hara var·a-murensis(Rupr.)Pringle[S.amurensis Rupr.;S.reticulata(Bl.) Hara var.Mandshurica (Maxim.) Hara]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1200m的山坡灌叢、林緣或針闊葉混交林中,也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陜西、寧夏、甘肅等地。
落葉小喬木,高4-10m。樹皮紫灰褐色,具細(xì)裂紋。當(dāng)年生枝綠色或略帶紫暈,疏生皮孔。單葉對生;葉柄長1-2.5cm,無毛;葉片厚紙質(zhì),寬卵形、卵形至橢圓狀卵形,或?yàn)殚L圓狀披針形,長2.5-13cm,寬1-6cm,先端短尾尖至尾狀漸尖或銳尖,基部常圓形。圓錐花序由1至多對著生于同一枝條上的側(cè)芽抽生;花序軸具皮孔;花梗長0-2mm;花萼長1.5-2mm,萼齒鈍、凸尖或截平;花冠白色,呈輻狀,直徑4-5mm,花冠管長約1.5mm,裂片卵形,長2-3mm,先端銳尖;花絲細(xì)長,雄蕊幾乎為花冠裂片2倍長,花藥黃色。蒴果長橢圓形,長1.5-2cm,先端常鈍,或?yàn)殇J尖、凸尖,光滑或具細(xì)小皮孔?;ㄆ?-7月,果期8-10月。
性狀鑒別 本品呈淺槽狀或板狀,微凹,長短不一,厚2~7mm。外表面暗灰褐色,嫩皮平滑,有光澤,老皮粗糙,有龜裂紋;橫向皮孔橢圓形,淡棕色,栓皮薄而韌,可橫向剝離,脫落處顯淺黃色至淺黃綠色,微帶光澤。內(nèi)表面淡黃色至淡黃褐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氣微香,味苦。
顯微鑒別 皮部橫切面:木柱層厚薄不一,木栓細(xì)胞梭形、長紡錘形,鑲嵌狀排列,細(xì)胞壁栓化和微木化。皮層稍寬,占橫切面的1/3~1/4,有石細(xì)胞群散在,石細(xì)胞不規(guī)則形或是分枝狀,長可達(dá)225μm。韌皮部寬廣,石細(xì)胞成群或成帶狀排列,呈類圓形或橢圓形,壁厚,有明顯的層紋、孔溝和壁孔,胞腔?。豁g皮射線寬1~2列細(xì)胞,有的薄壁細(xì)胞中可見油滴。
粉末特征:皮部粉末呈灰黃色。石細(xì)胞單個(gè)或成群散在,大小不一,呈類圓形、長方形、梭形、分枝狀等,直徑60~255μm,有明顯的層紋、孔溝和壁溝,胞腔小,少數(shù)的石細(xì)胞僅見壁孔。木栓細(xì)胞黃色或黃棕色,呈長紡錘形或梭形,細(xì)胞內(nèi)含有油滴。韌皮射線細(xì)胞呈圓形,常排成2列;薄壁細(xì)胞長圓形,含有油滴。
理化鑒別(1)取粗粉5g,置錐形瓶中,用水80ml,煎煮30min,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0ml,冷卻,加乙醚10ml,用力振搖5min,吸取乙醚液3ml,加10%氫氧化鈉溶液0.5ml,振搖,水層顯棕色,加熱后,色變深,呈棕紅色。
(2)取本品粗粗10g,加乙醇適量,溫浸數(shù)小時(shí),濾過,回收乙醇至無醇味,殘?jiān)铀倭咳芙?,?0%鹽酸調(diào)至pH1-2,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提取液,以水5~10ml洗滌,用無水硫酸鈉脫水,濃縮至干,用乙醇適量溶解,供下述試驗(yàn):①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顯綠色。②按上法制備樣品并稀釋成一定濃度,以乙醇作空白,照分光光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附錄)測定,在282土1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峰。
1.祛痰作用 小鼠或家兔灌服或腹腔注射全皮水煎液都有顯著的祛痰作用(酚紅法),作用強(qiáng)度與同劑量桔梗相當(dāng),切斷迷走神經(jīng)后,作用不受影響,直接從氣管內(nèi)給予小量藥物亦可發(fā)生作用,因此可能系直接刺激呼吸道而發(fā)生作用。對于氣管纖毛上皮運(yùn)動則反有抑制。法痰的有效成分是酸酚及黃酮類物質(zhì)。
2.平喘作用 豚鼠口服全皮水煎液有菲常明顯的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引喘法)。平喘的有效成分是萜類。小鼠灌服接近中毒量的全皮水煎液仍無止咳作用(氨水噴霧法)。樹皮的乙醇提取物的中性部分有上咳作用。
3.對大鼠實(shí)驗(yàn)性慢性氣管炎的作用灌服浸膏20g/kg,共20天,并無止咳作用,但能減輕Ⅲ級以下支氣管上皮細(xì)胞的肥大增生,使各級支氣管杯狀細(xì)胞數(shù)量減少,氣管腺體肥大增生減輕以及腺泡、導(dǎo)管粘液化數(shù)量減少,但對慢性炎癥細(xì)胞浸潤和淋巴組織增生無明顯作用。
4.其他4.1. 抑菌作用 全皮及內(nèi)皮水煎液對肺炎雙球菌和流感桿菌有中度抑菌作用,全枝水煎液對此只有輕度抑制。木心水煎液則無作用。全皮水煎液對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吞噬機(jī)能及毛細(xì)血管通透性均無影響。
4.2.毒性 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全皮水煎液的半數(shù)致死量分別為大于100g/kg及10.18g/kg。豚鼠灌胃20g/kg/日付目當(dāng)于成人量20-40倍)連續(xù)20天,除休重增長受到明顯抑制外,心電圖。肝功能。尿蛋白及內(nèi)臟病理切片檢查均無明顯改變。全皮水煎液對胃有刺激性,乙醇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則無刺激。
4.3. 退熱作用 同屬植物歐暴馬丁香(Syringa vulgaris )的水或丙酮浸出物給發(fā)熱之兔、貓口服或腹腔注射有退熱作用。
樹皮含蒿屬香豆精(scoparone)即6,7-二甲氧基香見精(6,7-dimethoxy coumarin)[1],3,4-二羥基-β-羥乙基苯(β-hydroxyethyl-3,4-dihydroxy benzene)[2],暴馬子醛酸甲酯(methylsyramuraldehydate)[3]。
肺經(jīng)
苦;辛;性微溫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利水。主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心臟性浮腫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
①治痰喘咳嗽(慢性支氣管子炎,哮喘):暴馬子一寸長,切條,水煎頻飲。(《吉林中草藥》)②治心臟性浮腫:暴馬子一兩,切碎,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治療慢性氣管炎:實(shí)驗(yàn)表明,暴馬子各部分以內(nèi)皮作用最強(qiáng),全皮次之,木心最差。故臨床多采用其嫩皮,劑型有沖劑、粉劑、糖漿、丸劑,及暴馬子皮提出物等。除單方制劑外,尚有復(fù)方制劑,但兩者療效相近。對單純型慢性氣管炎的療效皆高于喘息型;祛痰和止咳的療效皆高于平喘的療效。暴馬子鎮(zhèn)咳作用雖明顯,但不及可待因,祛痰作用與等劑量的桔仙比較,作用相似。制劑與用法。一、沖劑:取暴馬子樹皮洗凈煎煮2次,合并2次濾液濃縮成膏加糖粉混勻,制成顆粒,60℃左右干燥。每次3g,日服3次。每日量相當(dāng)暴馬子樹皮1兩。二、糖漿:暴馬丁香嫩皮3兩,青蘿卜3兩,加水300ml,煎成60ml,加白糖適量即成。每次30ml,日服2次,10天為一療程。三、丸劑:每丸3錢(含暴馬丁香嫩皮粉5g,蜂寶5g),每次1丸,日服3次,10天一療程。四、粉劑:暴馬子皮水煎3次,每次1小時(shí),濃縮噴霧干燥制成粉劑,每日5錢(10兩制),分3次服,連服20天。五、暴馬子皮提出物:從暴馬子樹皮(于5錢(10兩制)中制取總提出物1.8g,每次0.6g,每日3次,飯后服,10天為一療程。療效:沖劑組治療25例,近期控制2例,顯效3例,好轉(zhuǎn)14例,無效6例:糖漿組治256例,近期治愈33例,顯效79例,好轉(zhuǎn)114例無效30例;丸劑組治療275例,近期治愈22例,顯效61例,好轉(zhuǎn)122例,無效70例;提取物組觀察20例,2個(gè)療程后近期治愈7例,顯效4例,進(jìn)步7例,無效2例。服暴馬子皮提取物后一般在2-3天開始見效,6天效果明顯,10天效果可達(dá)一定高度;10天后若繼續(xù)治療,有效病例可繼續(xù)好轉(zhuǎn)或趨向治愈,而無效者則仍然無效。副作用:少數(shù)病例服藥后有口干、胃部不適、輕度腹瀉等現(xiàn)象,停藥后即消失。
《吉林中單藥》:消炎,鎮(zhèn)咳,利水。治疚鳴喘嗽,心臟性浮腫。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荷花丁香、白丁香
來源木犀科丁香屬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mandshurica (Maxim.) Hara ,以樹干及枝條入藥。全年可采,以10月至翌年3月采伐為好,截成小段,鮮用或曬干。
性味苦,微寒。
功能主治清肺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暴馬子拼音注音Bào Mǎ Zǐ別名白丁香(《吉林中草藥》),棒棒木(《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荷花丁香(《寧夏中草藥手冊》)。
出處《吉林中草藥》
來源為木犀科植物暴馬丁香的樹皮、樹干及莖枝。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林緣、河岸及混交林下。分布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陜西、甘肅、寧夏等地。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6~8米。樹皮灰褐色,有橫紋。小枝灰褐色,有明顯的橢圓形皮孔。芽小,卵圓形,紫褐色,先端疏被白纖毛。葉對生,卵圓形,先端突尖、漸尖或鈍,基部通常廣楔形,全緣,有光澤。圓錐花序頂生;花小,白色;萼鐘狀,4裂,宿存;花冠漏斗狀,不比萼長或微長;裂片4;雄蕊2,伸出花冠外,約為花冠2倍長;子房2室。蒴果長圓形,開裂象小鴨嘴。種子長圓形,周圍有紙質(zhì)的翅?;ㄆ?~8月。果期8~9月。
毒性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全皮水煎液的半數(shù)致死量分別為大于100克/公斤及10.18克/公斤。豚鼠灌胃20克/公斤/日(相當(dāng)于成人量20~40倍)連續(xù)20天,除體重增長受到明顯抑制外,心電圖、肝功能、尿蛋白及內(nèi)臟病理切片檢查均無明顯改變。全皮水煎液對胃有刺激性,乙醇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則無刺激。
化學(xué)成分樹皮含揮發(fā)油、甾醇、三萜成分及酚性成分。
藥理作用①祛痰作用
小鼠或家兔灌服或腹腔注射全皮水煎液都有顯著的祛痰作用(酚紅法),作用強(qiáng)度與同劑量桔梗相當(dāng),切斷迷走神經(jīng)后,作用不受影響,直接從氣管內(nèi)給予小量藥物亦可發(fā)生作用,因此可能系直接刺激呼吸道而發(fā)生作用。對于氣管纖毛上皮運(yùn)動則反有抑制。祛痰的有效成分是酸酚及黃酮類物質(zhì)。
②平喘作用
豚鼠口服全皮水煎液有非常明顯的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引喘法)。平喘的有效成分是萜類。小鼠灌服接近中毒量的全皮水煎液仍無止咳作用(氨水噴霧法)。樹皮的乙醇提取物的中性部分有止咳作用。
③對大鼠實(shí)驗(yàn)性慢性氣管炎的作用
灌服浸膏20克/公斤,共20天。并無止咳作用,但能減輕Ⅲ級以下支氣管上皮細(xì)胞的肥大增生,使各級支氣管杯狀細(xì)胞數(shù)量減少,氣管腺體肥大增生減輕以及腺泡、導(dǎo)管粘液化數(shù)量減少,但對慢性炎癥細(xì)胞浸潤和淋巴組織增生無明顯作用。
④其他
全皮及內(nèi)皮水煎液對肺炎雙球菌和流感桿菌有中度抑菌作用,全枝水煎液對此只有輕度抑制。木心水煎液則無作用。全皮水煎液對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吞噬機(jī)能及毛細(xì)血管通透性均無影響。
性味《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苦,微寒。"
功能主治《吉林中草藥》:"消炎,鎮(zhèn)咳。利水。治痰鳴喘嗽,心臟性浮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
復(fù)方①治痰喘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暴馬子一寸長,切條,水煎頻飲。(《吉林中草藥》)
②治心臟性浮腫:暴馬子一兩,切碎,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實(shí)驗(yàn)表明,暴馬子各部分以內(nèi)皮作用最強(qiáng),全皮次之,木心最差。故臨床多采用其嫩皮,劑型有沖劑、粉劑、糖漿、丸劑,及暴馬子皮提出物等。除單方制劑外,尚有復(fù)方制劑,但兩者療效相近。對單純型慢性氣管炎的療效皆高于喘息型;祛痰和止咳的療效皆高于平喘的療效。暴馬子鎮(zhèn)咳作用雖明顯,但不及可待因,祛痰作用與等劑量的桔梗比較,作用相似。制劑與用法:㈠沖劑:取暴馬子樹皮洗凈煎煮2次,合并2次濾液濃縮成膏加糖粉混勻,制成顆粒,60℃左右干燥。每次3克;日服3次。每日量相當(dāng)暴馬子樹皮1兩。㈡糖漿:暴馬丁香嫩皮3兩,青蘿卜3兩,加水300毫升,煎成60毫升,加白糖適量即成。每次30毫升,日服2次,10天為一療程。㈢丸劑:每丸3錢(含暴馬丁香嫩皮粉5克,蜂蜜5克),每次1丸。日服3次,10天一療程。㈣粉劑:暴馬子皮水煎3次,每次1小時(shí),濃縮噴霧干燥制成粉劑,每日5錢(10兩制),分3次服,連服20天。㈤暴馬子皮提出物:從暴馬子樹皮(干)5錢(10兩制)中制取總提出物1.8克,每次0.6克,每日3次,飯后服,10天為一療程。療效:沖劑組冶療25例,近期控制2例,顯效3例,好轉(zhuǎn)14例,無效6例;糖漿組治256例,近期治愈33例,顯效79例,好轉(zhuǎn)114例,無效30例;丸劑組治療275例,近期治愈22例,顯效1例,好轉(zhuǎn)122例,無效70例;提取物組觀察20例,2個(gè)療程后近期治愈7例,顯效4例,進(jìn)步7例,無效2例。服暴馬子皮提取物后一般在2~3天開始見效,6天效果明顯,10天效果可達(dá)一定高度;10天后若繼續(xù)治療。有效病例可繼續(xù)好轉(zhuǎn)或趨向治愈,而無效者則仍然無效。副作用:少數(shù)病例服藥后有口干、胃部不適、輕度腹瀉等現(xiàn)象,停藥后即消失。
備注同屬植物歐暴馬丁香的水或丙酮浸出物給發(fā)熱之兔、貓口服或腹腔注射有退熱作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暴馬子拼音注音Bào Mǎ Zǐ別名白丁香、棒棒木、荷花丁香
出處出自《吉林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暴馬丁香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ringa reticulata (Bl.) Hara var·a-murensis(Rupr.)Pringle[S.amurensis Rupr.;S.reticulata(Bl.) Hara var.Mandshurica (Maxim.) Hara]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1200m的山坡灌叢、林緣或針闊葉混交林中,也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陜西、寧夏、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落葉小喬木,高4-10m。樹皮紫灰褐色,具細(xì)裂紋。當(dāng)年生枝綠色或略帶紫暈,疏生皮孔。單葉對生;葉柄長1-2.5cm,無毛;葉片厚紙質(zhì),寬卵形、卵形至橢圓狀卵形,或?yàn)殚L圓狀披針形,長2.5-13cm,寬1-6cm,先端短尾尖至尾狀漸尖或銳尖,基部常圓形。圓錐花序由1至多對著生于同一枝條上的側(cè)芽抽生;花序軸具皮孔;花梗長0-2mm;花萼長1.5-2mm,萼齒鈍、凸尖或截平;花冠白色,呈輻狀,直徑4-5mm,花冠管長約1.5mm,裂片卵形,長2-3mm,先端銳尖;花絲細(xì)長,雄蕊幾乎為花冠裂片2倍長,花藥黃色。蒴果長橢圓形,長1.5-2cm,先端常鈍,或?yàn)殇J尖、凸尖,光滑或具細(xì)小皮孔?;ㄆ?-7月,果期8-10月。
化學(xué)成分性狀鑒別 本品呈淺槽狀或板狀,微凹,長短不一,厚2~7mm。外表面暗灰褐色,嫩皮平滑,有光澤,老皮粗糙,有龜裂紋;橫向皮孔橢圓形,淡棕色,栓皮薄而韌,可橫向剝離,脫落處顯淺黃色至淺黃綠色,微帶光澤。內(nèi)表面淡黃色至淡黃褐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氣微香,味苦。
顯微鑒別 皮部橫切面:木柱層厚薄不一,木栓細(xì)胞梭形、長紡錘形,鑲嵌狀排列,細(xì)胞壁栓化和微木化。皮層稍寬,占橫切面的1/3~1/4,有石細(xì)胞群散在,石細(xì)胞不規(guī)則形或是分枝狀,長可達(dá)225μm。韌皮部寬廣,石細(xì)胞成群或成帶狀排列,呈類圓形或橢圓形,壁厚,有明顯的層紋、孔溝和壁孔,胞腔?。豁g皮射線寬1~2列細(xì)胞,有的薄壁細(xì)胞中可見油滴。
粉末特征:皮部粉末呈灰黃色。石細(xì)胞單個(gè)或成群散在,大小不一,呈類圓形、長方形、梭形、分枝狀等,直徑60~255μm,有明顯的層紋、孔溝和壁溝,胞腔小,少數(shù)的石細(xì)胞僅見壁孔。木栓細(xì)胞黃色或黃棕色,呈長紡錘形或梭形,細(xì)胞內(nèi)含有油滴。韌皮射線細(xì)胞呈圓形,常排成2列;薄壁細(xì)胞長圓形,含有油滴。
理化鑒別(1)取粗粉5g,置錐形瓶中,用水80ml,煎煮30min,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0ml,冷卻,加乙醚10ml,用力振搖5min,吸取乙醚液3ml,加10%氫氧化鈉溶液0.5ml,振搖,水層顯棕色,加熱后,色變深,呈棕紅色。
(2)取本品粗粗10g,加乙醇適量,溫浸數(shù)小時(shí),濾過,回收乙醇至無醇味,殘?jiān)铀倭咳芙?,?0%鹽酸調(diào)至pH1-2,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提取液,以水5~10ml洗滌,用無水硫酸鈉脫水,濃縮至干,用乙醇適量溶解,供下述試驗(yàn):①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顯綠色。②按上法制備樣品并稀釋成一定濃度,以乙醇作空白,照分光光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附錄)測定,在282土1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峰。
藥理作用1.祛痰作用 小鼠或家兔灌服或腹腔注射全皮水煎液都有顯著的祛痰作用(酚紅法),作用強(qiáng)度與同劑量桔梗相當(dāng),切斷迷走神經(jīng)后,作用不受影響,直接從氣管內(nèi)給予小量藥物亦可發(fā)生作用,因此可能系直接刺激呼吸道而發(fā)生作用。對于氣管纖毛上皮運(yùn)動則反有抑制。法痰的有效成分是酸酚及黃酮類物質(zhì)。
2.平喘作用 豚鼠口服全皮水煎液有菲常明顯的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引喘法)。平喘的有效成分是萜類。小鼠灌服接近中毒量的全皮水煎液仍無止咳作用(氨水噴霧法)。樹皮的乙醇提取物的中性部分有上咳作用。
3.對大鼠實(shí)驗(yàn)性慢性氣管炎的作用灌服浸膏20g/kg,共20天,并無止咳作用,但能減輕Ⅲ級以下支氣管上皮細(xì)胞的肥大增生,使各級支氣管杯狀細(xì)胞數(shù)量減少,氣管腺體肥大增生減輕以及腺泡、導(dǎo)管粘液化數(shù)量減少,但對慢性炎癥細(xì)胞浸潤和淋巴組織增生無明顯作用。
4.其他4.1. 抑菌作用 全皮及內(nèi)皮水煎液對肺炎雙球菌和流感桿菌有中度抑菌作用,全枝水煎液對此只有輕度抑制。木心水煎液則無作用。全皮水煎液對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吞噬機(jī)能及毛細(xì)血管通透性均無影響。
4.2.毒性 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全皮水煎液的半數(shù)致死量分別為大于100g/kg及10.18g/kg。豚鼠灌胃20g/kg/日付目當(dāng)于成人量20-40倍)連續(xù)20天,除休重增長受到明顯抑制外,心電圖。肝功能。尿蛋白及內(nèi)臟病理切片檢查均無明顯改變。全皮水煎液對胃有刺激性,乙醇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則無刺激。
4.3. 退熱作用 同屬植物歐暴馬丁香(Syringa vulgaris )的水或丙酮浸出物給發(fā)熱之兔、貓口服或腹腔注射有退熱作用。
鑒別樹皮含蒿屬香豆精(scoparone)即6,7-二甲氧基香見精(6,7-dimethoxy coumarin)[1],3,4-二羥基-β-羥乙基苯(β-hydroxyethyl-3,4-dihydroxy benzene)[2],暴馬子醛酸甲酯(methylsyramuraldehydate)[3]。
歸經(jīng)肺經(jīng)
性味苦;辛;性微溫
功能主治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利水。主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心臟性浮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
復(fù)方①治痰喘咳嗽(慢性支氣管子炎,哮喘):暴馬子一寸長,切條,水煎頻飲。(《吉林中草藥》)②治心臟性浮腫:暴馬子一兩,切碎,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實(shí)驗(yàn)表明,暴馬子各部分以內(nèi)皮作用最強(qiáng),全皮次之,木心最差。故臨床多采用其嫩皮,劑型有沖劑、粉劑、糖漿、丸劑,及暴馬子皮提出物等。除單方制劑外,尚有復(fù)方制劑,但兩者療效相近。對單純型慢性氣管炎的療效皆高于喘息型;祛痰和止咳的療效皆高于平喘的療效。暴馬子鎮(zhèn)咳作用雖明顯,但不及可待因,祛痰作用與等劑量的桔仙比較,作用相似。制劑與用法。一、沖劑:取暴馬子樹皮洗凈煎煮2次,合并2次濾液濃縮成膏加糖粉混勻,制成顆粒,60℃左右干燥。每次3g,日服3次。每日量相當(dāng)暴馬子樹皮1兩。二、糖漿:暴馬丁香嫩皮3兩,青蘿卜3兩,加水300ml,煎成60ml,加白糖適量即成。每次30ml,日服2次,10天為一療程。三、丸劑:每丸3錢(含暴馬丁香嫩皮粉5g,蜂寶5g),每次1丸,日服3次,10天一療程。四、粉劑:暴馬子皮水煎3次,每次1小時(shí),濃縮噴霧干燥制成粉劑,每日5錢(10兩制),分3次服,連服20天。五、暴馬子皮提出物:從暴馬子樹皮(于5錢(10兩制)中制取總提出物1.8g,每次0.6g,每日3次,飯后服,10天為一療程。療效:沖劑組治療25例,近期控制2例,顯效3例,好轉(zhuǎn)14例,無效6例:糖漿組治256例,近期治愈33例,顯效79例,好轉(zhuǎn)114例無效30例;丸劑組治療275例,近期治愈22例,顯效61例,好轉(zhuǎn)122例,無效70例;提取物組觀察20例,2個(gè)療程后近期治愈7例,顯效4例,進(jìn)步7例,無效2例。服暴馬子皮提取物后一般在2-3天開始見效,6天效果明顯,10天效果可達(dá)一定高度;10天后若繼續(xù)治療,有效病例可繼續(xù)好轉(zhuǎn)或趨向治愈,而無效者則仍然無效。副作用:少數(shù)病例服藥后有口干、胃部不適、輕度腹瀉等現(xiàn)象,停藥后即消失。
各家論述《吉林中單藥》:消炎,鎮(zhèn)咳,利水。治疚鳴喘嗽,心臟性浮腫。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