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刺三甲

    拼音注音Cì Sān Jiǎ別名

    五加皮(《滇南本莩》),白竻根(《生草藥性備要》),白茨根、山五甲(《草木便方》),苦竻蔃(《嶺南采藥錄》),刺三加、苦刺頭(《貴州民間藥物》),三甲皮(《四川中藥志》),土三加皮、三加皮(《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

    《天寶本草》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白竻根皮。 9~10月間挖取,鮮用,或鮮時剝?nèi)「窀伞?/p>生境分布

    生于溪邊,山腳、路旁及丘陵地的灌木叢中。分布廣東、廣西、福建、云南、貴州、四川、江西、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白竻(《生草藥性備要》),又名:風黨竻、苦竻蔥(《嶺南采藥錄》),鵝掌竻、白竻花、苦刺、倒鉤刺、三葉刺、臭刺、三爪風、三葉五加、白刺藤、刺藤烏、山花蓮、五虎刺、三股風、紅蘆刺、三花眉。

    多年生攀援狀灌木,高1~7米。樹皮灰白色,枝條具皮孔,有刺。復葉互生;葉柄長2~6厘米,常有刺;小葉通常3片,少有5片,紙質(zhì),有短柄;小葉片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急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楔形。傘形花序頂生,常3~10個聚合成總狀花序或復傘形花序,單生者少;花萼具5小齒,無毛,長約1.5毫米;花瓣5片,白色帶淡黃色,三角形,長約2毫米;雄蕊5;雌蕊單一,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中部以下合生。果球形,稍傾向壓扁,長3~4毫米,黑色?;ㄆ?~8月。果期11~12月。

    化學成分

    葉含蒲公英賽醇及其乙酸酯、β-谷甾醇、卅一烷、卅醇及卅二醇等。

    歸經(jīng)

    ①《滇南本草》:"入肺、腎。"

    ②《閩東本草》:"入肝、腎、胃三經(jīng)。"

    性味

    苦辛,涼。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苦辛。"

    ②《生草藥性備要》:"味苦辛,性微寒。"

    ③《草木便方》:"甘辛,微寒。"

    注意

    《閩東本草》:"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利濕,舒筋活血。治感冒高熱,咳痰帶血,風濕性關節(jié)炎,黃疸,白帶,尿路結石,跌打損傷,癤腫瘡瘍。

    ①《滇南本草》:"治腰膝酸疼,疝氣,筋骨拘攣,小兒腳軟。"

    ②《生草藥性備要》:"根同蟛蜞菊搗爛敷瘡。洗爛腳。"

    ③《本草求原》:"止熱咳。"

    ④《草木便方》:"除風濕,治筋骨拘攣,腰膝勞傷。散跌損瘀血。"

    ⑤《分類草藥性》:"治白帶,風濕麻木。"

    ⑥《天寶本草》:"治偏正頭風。"

    ⑦《四川中藥志》:"涂刀傷,生肌。"

    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治感冒高熱骨痛,咳嗽,胸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尿路結石。"

    ⑨《貴州草藥》:"舒筋活血,驅(qū)風除濕,理氣,平喘,止咳。"

    ⑩《廣西中草藥》:"散瘀止痛。治跌打,骨折,刀傷,癤腫瘡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浸酒。外用:煎水洗、研末調(diào)敷或搗敷。

    復方

    ①治男女手足麻木,腰膝痿軟,筋骨疼痛,四肢無力,痰火濕氣:炒黑豆(童便浸露九次,蒸透用更佳)、秦歸、陳皮、五加皮各等分。谷子燒酒泡服。(《滇南本草》)

    ②治勞傷風濕:刺三加根皮五至八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關節(jié)濕熱腫痛:干三加皮根一至三兩,或加墨魚干二只,酒水燉服。手關節(jié)痛加長葉紫珠鮮根二兩;足關節(jié)痛加土牛膝鮮根一兩;腰痛加南蛇藤鮮根一兩。(《福建中草藥》)

    ④治風濕跌打:三葉五加根一至二兩。水煎或浸酒服。(《廣西中草藥》)

    ⑤治跌打損傷:三加根皮、甜酒各適量,搗敷。(江西《草藥手冊》)

    ⑥治骨折:刺三加根皮,搗碎,酒調(diào)勻,微炒熱,包傷處。(《貴州民間藥物》)

    ⑦治陽黃:鮮三加皮根四兩,鮮白蘿卜塊根二兩,冰糖五錢。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勞傷吐血及心氣痛:刺三加根、牛膝、朱砂蓮、小血藤各三錢。泡酒半斤。每日服二次,每次五錢至一兩。(《貴州草藥》)

    ⑨治腰痛:白竻根三兩,烏賊干兩只。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咳嗽及哮喘:刺三加根五錢,倒生根五錢,葵花桿心五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⑾治咳嗽痰中帶血:刺三加根、九重根、果上葉、閹雞尾、白芨各三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⑿治療瘡:白竻根一至二兩,水煎服;另取葉一握調(diào)冬蜜搗爛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⒀治背花瘡:三加、紫花地丁、金櫻子葉,匍匐堇,共搗爛,敷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⒁治乳吹、乳癰:白竻根一至二兩,酌加紅薯燒酒烤服。(《福建民間草藥》)

    ⒂治白帶、月經(jīng)困難:三加三錢,紅牛膝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貝母蘭拼音注音Bèi Mǔ Lán別名止血果(《文山中草藥》),石巴蕉、對葉果、果上葉(《云南中草藥選》),小綠芨(《全展選編·外科》)。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蘭科植物傘房貝母蘭的假鱗莖或全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雜木......
  • 拼音注音Bèi Chǐ來源藥材習分紫貝齒與白貝齒兩類,入藥以紫貝齒為多。紫貝齒為寶貝科動物蛇首眼球貝Erosaria (Ravitrona) caputserpentis (L.)、山貓寶貝Cypraca (Lyncina) lynx (L......
  • 《全國中草藥匯編》:敗毒草別名耳葉金毛裸蕨來源蕨類裸子蕨科耳葉金毛裸蕨Gymnopteris bippinnata var. auriculata (Fr.) Ching,以根、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遼寧、河北、山西、山東、陜西、河南、四川、云......
  • 拼音注音Bài Huǒ Cǎo別名小黃馨、常春小黃馨、火炮子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矮探春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asminum humile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0-3500m的......
  • 《中藥大辭典》:敗醬拼音注音Bài Jiànɡ別名鹿腸(《本經(jīng)》),鹿首、馬草、澤?。ā秳e錄》),鹿醬(《藥性論》),酸益(《日華子本草》),苦菜、苦蘵(《綱目》),野苦菜(《植物名實圖考》),苦豬菜(《江西中藥》),苦齋公(《四川中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