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為殼斗科植物白皮柯的花序。4~5月采收。
生于山坡溫、濕密林中。分布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白皮柯,又名:豬櫟。
常綠喬木,高5~20米。小枝有褐色茸毛。葉互生,革質(zhì),橢圓狀披針形或矩橢圓形,長6~10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亮,下面密生灰褐色茸毛,葉脈于下面明顯凸出,側(cè)脈9~12對;葉柄長8~20毫米,密生褐色茸毛。直立的葇荑花序,長達24厘米;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3朵聚生;雌花數(shù)十朵,細小,3~7簇生。果序長10~20厘米,果密集;小堅果扁球形,直徑1~1.6厘米,長0.9~1.5厘米,果實的3/4為殼斗包被,殼斗木質(zhì),上排為覆瓦狀的鱗片,被有棕黃色細毛,苞片三角形和殼斗貼生,頂端和殼斗分離;花柱宿存?;ㄆ诖杭?。
微苦澀,溫。
順氣消食,健胃,殺蟲。治食積膜脹,蟲積不化。
內(nèi)服:煎湯,3~5錢。
山水檳榔
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藥材基源:為白花菜科植物野檳榔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pparis chingiana B.S.Sun
采收和儲藏:冬季果熟時采收,取出種子,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石山灌叢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云南。
野檳榔 灌木或攀援植物,高達5m。小枝幼時被銹色短柔毛,刺粗壯,尖刺,外彎,長達5mm。葉柄長5-10mm;葉片倒卵狀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3.5-8.5cm,寬為1.8-4cm,背面沿中脈上疏生短柔毛,先端急尖至鈍形或圓形,有時具短尖頭,基部楔形至圓形;側(cè)脈4-5對,網(wǎng)狀脈兩面均不明顯。傘房狀或短總狀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組成圓錐花序,有花10-15朵;總花梗長2-4cm,基都有刺;序軸密被銹色短絨毛;花梗7-17mm,花序下部數(shù)花,花便基部有1對黃色尖利長1-2mm的刺;萼片長約7.5mm,寬4-5mm,外輪內(nèi)凹成舟形,外被銹色短柔毛,內(nèi)輪倒卵形,花瓣長圓形,長8-9mm,寬約3mm,基部邊緣有纖毛,雄蕊35-39;雌蕊柄果時木化增粗,直徑2-3mm;子房卵球形,胎座4,胚珠多數(shù)。果球形,表面平滑,成熟后紫黑色,直徑1.5-4cm。種子8-9?;蚋啵L約10mm,寬約8mm,高約5mm,種皮平滑,赤褐色。花期3-5月,果期11-12月。
胃;大腸經(jīng)
苦;澀;溫;有毒
食積腹脹;蟲積不化。主食積;腹脹;腸道寄生蟲病;蛔蟲?。唤{蟲?。汇^蟲病
內(nèi)服:煎湯,9-15g。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白皮柯的花序。4~5月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溫、濕密林中。分布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白皮柯,又名:豬櫟。
常綠喬木,高5~20米。小枝有褐色茸毛。葉互生,革質(zhì),橢圓狀披針形或矩橢圓形,長6~10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亮,下面密生灰褐色茸毛,葉脈于下面明顯凸出,側(cè)脈9~12對;葉柄長8~20毫米,密生褐色茸毛。直立的葇荑花序,長達24厘米;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3朵聚生;雌花數(shù)十朵,細小,3~7簇生。果序長10~20厘米,果密集;小堅果扁球形,直徑1~1.6厘米,長0.9~1.5厘米,果實的3/4為殼斗包被,殼斗木質(zhì),上排為覆瓦狀的鱗片,被有棕黃色細毛,苞片三角形和殼斗貼生,頂端和殼斗分離;花柱宿存?;ㄆ诖杭?。
性味微苦澀,溫。
功能主治順氣消食,健胃,殺蟲。治食積膜脹,蟲積不化。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野檳榔拼音注音Yě Bīnɡ Lɑnɡ別名山水檳榔
英文名Flower of Whitebark Tanoak, Whitebark Tanoak出處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白花菜科植物野檳榔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pparis chingiana B.S.Sun
采收和儲藏:冬季果熟時采收,取出種子,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石山灌叢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云南。
原形態(tài)野檳榔 灌木或攀援植物,高達5m。小枝幼時被銹色短柔毛,刺粗壯,尖刺,外彎,長達5mm。葉柄長5-10mm;葉片倒卵狀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3.5-8.5cm,寬為1.8-4cm,背面沿中脈上疏生短柔毛,先端急尖至鈍形或圓形,有時具短尖頭,基部楔形至圓形;側(cè)脈4-5對,網(wǎng)狀脈兩面均不明顯。傘房狀或短總狀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組成圓錐花序,有花10-15朵;總花梗長2-4cm,基都有刺;序軸密被銹色短絨毛;花梗7-17mm,花序下部數(shù)花,花便基部有1對黃色尖利長1-2mm的刺;萼片長約7.5mm,寬4-5mm,外輪內(nèi)凹成舟形,外被銹色短柔毛,內(nèi)輪倒卵形,花瓣長圓形,長8-9mm,寬約3mm,基部邊緣有纖毛,雄蕊35-39;雌蕊柄果時木化增粗,直徑2-3mm;子房卵球形,胎座4,胚珠多數(shù)。果球形,表面平滑,成熟后紫黑色,直徑1.5-4cm。種子8-9?;蚋啵L約10mm,寬約8mm,高約5mm,種皮平滑,赤褐色。花期3-5月,果期11-12月。
歸經(jīng)胃;大腸經(jīng)
性味苦;澀;溫;有毒
功能主治食積腹脹;蟲積不化。主食積;腹脹;腸道寄生蟲病;蛔蟲?。唤{蟲?。汇^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