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始載于《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騰沖過路黃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simachia tengyuchensis Hand.Mazz.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400m的溪旁灌叢中及稻田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南部。
草本。莖自匍匐生根的基部上升,長15-50cm,近圓柱形,基部以上稍增粗,直徑1.5-2mm,被淡黃色長達(dá)1mm的多細(xì)胞柔毛,主莖的節(jié)間疏離,長可達(dá)9cm。葉交互對生,很少3枚輪生或在莖上部互生,莖端的之對密集,常較莖下部的稍大;葉柄長2-10mm;葉片卵圓形,長11-37mm,寬7-25mm,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上面深綠色,下面較淡,略帶粉綠色,兩面均被淡黃色具節(jié)糙伏毛,下面較密,側(cè)脈2-3對,在下面稍明顯?;ㄍǔ?-3朵生于莖端葉腋,密聚成頭狀花序狀或稍疏離,花梗長3-8mm,密被柔毛;花萼長7-10mm,5深裂近分離,線狀披針形,寬1.5-2mm,背面被淡黃褐色多細(xì)胞柔毛,兩面均有無色腺點;花冠黃色,內(nèi)面基部橙紅色,長13-15mm,基部合生部分長3-4mm,先端5裂,裂片闊披針形,寬5-6mm,先端銳尖;雄蕊5,花絲基部合生成高約2mm的筒,分離部分長約3mm,花藥長圓形,長約2mmm子房上位,密被多細(xì)胞柔毛,花柱長達(dá)8mm,被疏毛。蒴果近球形,直徑約4mm?;ㄆ?-7月,果期6-8月。
驅(qū)蟲。主蛔蟲病
內(nèi)服:煎湯,15-30g。
民間常用此藥驅(qū)蛔蟲。
《新華本草綱要》:葉:驅(qū)蛔蟲。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始載于《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騰沖過路黃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simachia tengyuchensis Hand.Mazz.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400m的溪旁灌叢中及稻田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南部。
原形態(tài)草本。莖自匍匐生根的基部上升,長15-50cm,近圓柱形,基部以上稍增粗,直徑1.5-2mm,被淡黃色長達(dá)1mm的多細(xì)胞柔毛,主莖的節(jié)間疏離,長可達(dá)9cm。葉交互對生,很少3枚輪生或在莖上部互生,莖端的之對密集,常較莖下部的稍大;葉柄長2-10mm;葉片卵圓形,長11-37mm,寬7-25mm,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上面深綠色,下面較淡,略帶粉綠色,兩面均被淡黃色具節(jié)糙伏毛,下面較密,側(cè)脈2-3對,在下面稍明顯?;ㄍǔ?-3朵生于莖端葉腋,密聚成頭狀花序狀或稍疏離,花梗長3-8mm,密被柔毛;花萼長7-10mm,5深裂近分離,線狀披針形,寬1.5-2mm,背面被淡黃褐色多細(xì)胞柔毛,兩面均有無色腺點;花冠黃色,內(nèi)面基部橙紅色,長13-15mm,基部合生部分長3-4mm,先端5裂,裂片闊披針形,寬5-6mm,先端銳尖;雄蕊5,花絲基部合生成高約2mm的筒,分離部分長約3mm,花藥長圓形,長約2mmm子房上位,密被多細(xì)胞柔毛,花柱長達(dá)8mm,被疏毛。蒴果近球形,直徑約4mm?;ㄆ?-7月,果期6-8月。
功能主治驅(qū)蟲。主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臨床應(yīng)用民間常用此藥驅(qū)蛔蟲。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葉:驅(qū)蛔蟲。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