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樞要》 論瘡瘍用針宜禁(四)

    作者: 薛己

    瘡瘍之癥,毒瓦斯已成者,宜用托里以速其膿。膿成者,當(dāng)驗其生熟深淺而針之。若腫高而軟按方痛者,膿深也。按之而不復(fù)起者,膿未成也。按之而復(fù)起者,膿已成也。膿生而用針,氣血既泄,膿又難成。若膿熟而不針,腐潰益深,瘡口難斂。若瘡深而針淺,內(nèi)膿不出,外血反泄。若瘡淺而針深,內(nèi)膿雖出,良肉受傷。若元氣虛弱,必先補而后針,其膿一出,諸癥自退。若膿出而反痛,或煩躁嘔逆,皆由胃氣虧損,宜急補之。若背瘡熱毒熾盛,中央肉黯,內(nèi)用托里,壯其脾胃;外用烏金膏,涂于黯處,其赤處漸高,黯處漸低,至六七日間,赤黯分界,自有裂紋,如刀劃然,黯肉漸潰矣,當(dāng)用 針利剪,徐徐去之,須使不知疼痛,不見鮮血為妙。雖有裂紋,膿未流利,及膿水雖出而仍痛者,皆未通于內(nèi),并用針于紋中引之。

    患于背胛之間,肉腐膿出,腫痛仍作,此內(nèi)有毒筋間隔膿未通耳,尤宜引之。若元氣虛弱,誤服克伐,患處不痛,或肉將死,急溫補脾胃,亦有生者。后須純補之藥,庶可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則氣無所根據(jù)附,氣血愈虛,元氣愈傷矣,何以生肌收斂乎?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