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欄目導航
中醫(yī)古籍
中醫(yī)書籍
中藥材
中醫(yī)藥方
知識雜集
中醫(yī)古籍
本草摘要
本草綱目
本草經(jīng)百種錄
瀕湖脈學
病名匯解
編注醫(yī)學入門
中醫(yī)書籍
《傷科補要》
《刪補名醫(yī)方論》
《十劑表》
《史載之方》
《四圣心源》
《四圣懸樞》
知識雜集
活血祛瘀實乃以通為補
半夏為調和陰陽之要藥
刺絡拔罐法治帶狀皰疹
皮痹誤治一得
新生兒黃疸診療技術
芍藥甘草湯治胃脘痛
中醫(yī)藥方子
趁鬼丹
蹉跌膏
車前八珍散
車前利濕湯
車前葉散
車前葉湯
中藥材
鉤栲
鉤石斛
鉤苞大丁草
鉤藤
鉤藤根
鉤錢草
查書籍
搜索
《經(jīng)穴匯解》
作者:
未知
朝代:
未知
年份:
未知
章節(jié)列表
敘
自序
凡例
卷之一
折量分寸法
頭面部第一
前發(fā)際旁行凡七穴
頭中行.直鼻中.入發(fā)際一寸.卻行至風府.凡八穴.
頭第二行直眉頭.挾中行各一寸半.卻行至玉枕.凡十穴.
頭第三行直瞳子上.入發(fā)際五分.卻行至腦空.凡十穴.
后發(fā)際旁行凡五穴
耳上凡八穴
耳后凡十二穴
面中行直神庭下行凡五穴
面第二行.直曲差下行.凡八穴.
面第三行直目上臨泣下行凡十二穴.
面第四行.直本神下行.凡六穴.
面第五行.直頭維下行.凡十二穴.
耳前凡八穴
項頸部第二(凡十九穴)
卷之二
肩部第三(凡二十六穴)
背腰部第四
背中行自第一椎.下行至尾 骨.凡十四穴.
背第二行自第一椎兩旁挾脊各一寸半.下行至 骨下.及八 .凡四十四穴.
背第三行自第二椎兩旁.挾脊各三寸至二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
卷之三
胸博第五
胸中行自天突下行至中庭凡七穴.
胸第二行.自俞府.挾璇璣兩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
胸第三行自氣戶挾俞府.兩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
胸第四行自云門挾氣戶.兩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竇.凡十二穴.
腹部第六
腹中行自鳩尾.下行至會陰.凡十五穴.
腹第二行自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下行至橫骨.凡二十二穴.
腹第三行.自不容.挾幽門兩旁各一寸半.下行至氣沖及急脈凡二十六穴.
腹第四行.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兩旁.各一寸半.下行至沖門.凡十四穴.
側脅部第七(凡二十穴)
卷之四
手部第八
手太陰肺及臂.凡十八穴.
手厥陰心主及臂.凡十六穴.
手少陰心及臂.凡十八穴.
手陽明大腸及臂.凡二十八穴.
手少陽三焦及臂.凡二十四穴.
手太陽小腸及臂.凡十六穴.
卷之五
足部第九并圖
足太陰脾及股凡二十二穴
足厥陰肝及股凡二十二穴
足少陰腎及股.凡二十穴
足陽明胃及股.凡三十穴
足少陽膽及股.凡二十八穴
足太陽膀胱及股.凡三十六穴
卷之六
經(jīng)脈流注第十
手太陰肺經(jīng)(左右凡二十二穴)
手陽明大腸經(jīng)(左右凡四十二穴)
足陽明胃經(jīng)(左右凡九十二穴)
足太陰脾經(jīng)(左右凡四十二穴)
手少陰心經(jīng)(左右凡十八穴)
手太陽小腸經(jīng)(左右凡三十六穴)
足太陽膀胱經(jīng)(左右凡百二十六穴)
足少陰腎經(jīng)(左右凡五十四穴)
手厥陰心包經(jīng)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足少陽膽經(jīng)
足厥陰肝經(jīng)
督脈
任脈
卷之七
奇穴部第十一
頭面第一
背腰部第二
胸腹部第三
卷之八
奇穴部第十二
四肢第四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