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芍藥甘草湯治胃脘痛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

    王某,女,53歲,2007年10月20日初診?;颊咦栽V,有胃病史20余年,時感胃脘部疼痛不適,噯氣、吞酸。近2年來,脘痛時有加重,納呆,消瘦,去年行上消化道造影顯示,胃下垂及陳舊性十二指腸潰瘍,胃竇炎。曾服中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癥狀略有好轉(zhuǎn)。近來脘痛又作,脹悶不適。觀其舌淡苔薄白久潤,脈細弱無力,此乃脾虛,胃陰不足之證,脾胃無力運化,濕阻中焦,氣滯腸胃之故。處方:芍藥30克,甘草6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香附9克,木香6克,黨參12克,神曲12克。7劑,水煎飯后服,每日1劑。

    二診:患者服藥一周后,脘腹疼痛減輕,前方加厚樸9克,砂仁6克,繼服7劑。藥后脘腹脹痛基本消失,胃納增加,精神也佳,隨訪一年未復(fù)發(fā)。

    按:芍藥甘草湯乃《傷寒論》治汗后變證方,臨床常用于治療腹痛,取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之意,辨證重在舌苔,常見苔少光紅、剝脫,或欠潤、干燥,均為胃陰不足之象。脾虛加黨參;氣滯加厚樸、香附、木香等;食滯加神曲、山楂等。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芍藥甘草湯可緩解橫紋肌、平滑肌痙攣,有解痙鎮(zhèn)痛作用。

更多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