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推拿手法治小兒“拉稀”

    小兒腹瀉,多因消化不良引起,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較多,每日五六次,甚則十幾次,大便呈蛋花湯樣便,或水樣便,或溏稀便,或夾黏液。小兒腹瀉嚴重者,常因大量水樣便而出現(xiàn)脫水,治療不及時,亦可出現(xiàn)死亡。

    下面簡單介紹用推拿治療小兒腹瀉的手法:

    補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橈側邊緣,操作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兒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兒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門:板門穴在手掌大魚際平面,操作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兒手掌大魚際。

    揉外勞:外勞宮穴在小兒手掌背正中,操作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兒手掌背中心的外勞宮穴。

    運內(nèi)八卦:內(nèi)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內(nèi)八卦穴為一圓圈。操作者用左手捏住小兒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兒掌心作圓圈運動。

    揉臍:臍即肚臍,操作者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

    摩腹:腹指小兒腹部,操作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兒腹部作圓周運動。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側一寸,操作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作按揉。

    捏積療法:捏積時,主要將手法作用于小兒后背的脊柱及兩側,脊柱屬中醫(yī)督脈,主一身之陽,捏脊可調(diào)理陰陽,健脾補腎。操作時,操作者以雙手食指輕抵脊柱下方長強穴,向上推至脊柱頸部的大椎穴。同時雙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作按、捏、捻等動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時,在脾俞、胃俞、膈俞作捏提手法。六遍結束后,用兩手拇指在小兒的腎俞穴輕抹三下即可。捏積療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小兒在腹瀉較重時,尤其是水樣瀉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補充液體,可用口服補液鹽沖水頻頻飲之。

更多中藥材
  • 當歸頭止血,當歸身養(yǎng)血,當歸尾破血,全當歸呢補血活血,所以日常補血養(yǎng)血,我們一般選用當歸身或者全當歸,所以說當歸全身都是寶,但是當歸補血我們一般要和補氣的黃芪來搭配。因為中醫(yī)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這樣補血效果才能又快又好,比如著名的當歸......
  • 黃連這味中藥最主要的作用:第一個是清心火,所以我們經(jīng)常多夢的人吃黃連可以清心火,黃連苦口利于病。第二個厚腸胃,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拉肚子時候吃黃連,對吧?還有我們有個藥呢,叫交泰丸,就是一個黃連和一個肉桂,一個寒的,一個熱的,一個往下走的,一個往......
  • 生三七是三七直接洗凈切片曬干的三七,熟三七是生三七經(jīng)過炒、蒸、炸等等的加工才能夠得到。生三七偏于化瘀止血,消腫定痛。熟三七偏于滋補補氣補血,止血化瘀的力量它就差一點,如果想用來補氣血,同時又需要活血化瘀,那么就可以用熟三七,如果僅僅需要止痛......
  • 人參有以下功效一:大補元氣,像我們平時氣虛同時感覺有點身體發(fā)冷的人呢,可以用人參煲湯喝就可以。二:復脈固脫,特別適用于氣陰兩虛的人。三:生津養(yǎng)血,人參既能夠補氣,同時呢還能夠生津,像我們胃陰不足的人,一定要加入人參,同時人參能通過補氣來生血......
  • 藏紅花至明代傳入中國,記載在李時珍《本草綱目》被列為藥用,是一味名貴的中藥材。那藏紅花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對于月經(jīng)量少、月經(jīng)延后、經(jīng)期腰酸腹痛、血塊多、面色暗淡、臉上斑點比較多的女性尤為合適。那它到底怎么用呢?取四到六根泡水當茶葉,可以反復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