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毛角豆芫菁
昆蟲綱鞘翅目芫菁科毛角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以全蟲入藥。
南方地區(qū)。
全蟲含斑蝥素(cantharidin)。
皮膚發(fā)泡劑。
成蟲為害大豆、葛、茄、大麻等作物。
中華芫菁E. chinensis Motschulsky,產(chǎn)華北,為大豆有名害蟲。
黑芫菁E. megalocephala Gebler,在內(nèi)蒙古為害菠菜、甜菜、大豆、馬鈴薯等。
亭長(《本草經(jīng)集注》),豆蠔(《動物學大辭典》),豆斑蝥(《國藥的藥理學》),紅娘、雞冠蟲(《四川中藥志》)。
《別錄》
為芫菁科昆蟲豆芫菁的全蟲。夏、秋捕捉,入沸水燙死,曬干。
成蟲雌體長14.5~16.7毫米;雄體長11.7~14.2毫米。全體黑色,腹面較灰。頭部赤褐色,被黃色短毛。復眼1對,腎臟形。觸角側扁,雄蟲的觸角中央膨大??谄骶捉朗健G靶剌^頭部為狹,前方細小而呈頸狀,中央有一縱列的黃毛。鞘翅細長,稍呈圓柱狀,兩翅邊緣密被短黃毛,中央各有一縱列的黃毛,翅面密被黑色短毛。足3對,細長,有黃毛。雌蟲前跗節(jié)之第1節(jié),有凹入之部。腹下部各節(jié),有黃毛直紋,雌蟲的尾端,露出于翅鞘外。
具復變態(tài),幼蟲以假蛹越冬。成蟲植食性,食害大豆及其他豆類等植物。
含斑蝥素2%以上。一部分是成堿金屬鹽的狀態(tài)。
入鍋內(nèi)和米同炒,至米焦黃時取出,除去翅及頭、足用。
《別錄》:"味辛,微溫,有毒。"
有劇毒,內(nèi)服宜慎;體虛及孕婦忌服。
①《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②《綱目》:"畏、惡同斑蝥。"
逐瘀,破積。治經(jīng)閉,癥瘕,積聚,瘺腫。
①《別錄》:"破淋結、積聚,墮胎。"
②《綱目》:"通血閉、癥塊,余功同斑蝥。"
內(nèi)服:炒炙后煎湯,1~2枚;或入丸、散。
①治婦人經(jīng)脈不通,癥塊脹滿:葛上亭長五枚。以糙米和炒,去翅、足研末,分三服,空心甘草湯下,須臾覺臍腹急痛,以黑豆煎湯服之。(《圣惠方》)
②治瘺腫?。喊哓埶氖叮ㄈヮ^、足、翅,熬),桂心四分,芫青十枚(去足、翅,熬),葛上亭長三十枚(熬)。上四味,搗下篩,酒服半錢匕,日一。忌生蔥。(《劉涓子鬼遺方》)
亭長、豆蠔、豆斑蝥、紅娘、雞冠蟲
出自《名醫(yī)別錄》
藥材基源:為芫青科動物鋸角豆芫青的全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picauta gorhami Marseu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置沸水中燙死,曬干。用時和米同炒至米黃,取出去米,將蟲之足、翅、頭去凈即可。
生態(tài)環(huán)境:成蟲多活動于田間,取食大豆、花生、棉花等植物葉片和花瓣。
資源分布:我固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鋸角豆芫青,體長15-18mm,寬2.6-4.6mm。頭紅褐色,略呈三角形,與身體幾成垂直。全體黑色,腹面較灰。復眼腎形,黑褐色,觸角側扁,雄蟲觸角中央膨大??谄骶捉朗健G靶乇嘲迳嫌幸粭l白色毛構成的縱線,翅面密被黑色毛。雌蟲尾短,腹部各節(jié)的后緣有白色長毛,形成一白色環(huán)帶。具復變態(tài),幼蟲以假蛹越冬。
性狀鑒別,本品呈長圓形,長10.5-18.5mm。頭紅色,體和足黑色。前胸較狹小而呈頸狀,前胸背板有一條白色縱紋。鞘翅黟 以,內(nèi)外緣及中部具灰白色縱紋。足3對。
含斑蝥素(cantharidin)。
入沸水燙死,曬干。入鍋內(nèi)和米同炒,至米焦黃時取出,除去翹及頭、足用。
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約0.15g,行微量升華,玻片上現(xiàn)油狀物,稍冷,析出升華物,鏡檢,呈無色桿狀結晶。升華物加硫酸(相對密度1.77)1滴,微熱溶解,繼續(xù)小火加熱到發(fā)生氣泡,立即離火,滴入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溶液1滴,即顯櫻紅色或紫紅色。
心;肝經(jīng)
味辛;性溫;有毒
內(nèi)服宜慎,體弱者及孕婦禁服。
逐瘀;破積;攻毒。主血瘀經(jīng)閉,癥瘕積聚;白癩
內(nèi)服:入丸、散,1-2只。釗用:適量,搗爛敷;或煮酒搽。
①治婦人經(jīng)脈不通,塊脹滿: 葛上亭長五牧。以糙米和炒,去翅、足研末,分三服,空心甘草湯下,須臾覺臍腹急痛,以黑豆煎湯服之。(《圣惠方》)②治瘺腫病: 斑貓四十枚(去頭、足、翅,熬),桂心四分,完青十枚(去足、翅,熬),葛上亭長三十枚(熬)。上四味。搗下篩,酒服半錢匕,日一。忌生蔥。(《劉涓子鬼遺方》)
1.《別錄》:葛上亭長,七月取,暴干。
2. 陶弘景:葛上亭長,葛花時取之,身黑而頭赤。腹中有卵,白如米粒。
3.《蜀本草》:《圖經(jīng)》云: 葛上亭長,五月、六月葛葉上采取之。形似芫菁而蒼黑色。
4.《別錄》:被淋結、積聚,墮胎。
5.《綱目》:通血閉、癥塊,余功同斑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毛角豆芫菁
來源昆蟲綱鞘翅目芫菁科毛角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以全蟲入藥。
生境分布南方地區(qū)。
化學成分全蟲含斑蝥素(cantharidin)。
功能主治皮膚發(fā)泡劑。
備注成蟲為害大豆、葛、茄、大麻等作物。
中華芫菁E. chinensis Motschulsky,產(chǎn)華北,為大豆有名害蟲。
黑芫菁E. megalocephala Gebler,在內(nèi)蒙古為害菠菜、甜菜、大豆、馬鈴薯等。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葛上亭長拼音注音Gě Shànɡ Tínɡ Zhǎnɡ別名亭長(《本草經(jīng)集注》),豆蠔(《動物學大辭典》),豆斑蝥(《國藥的藥理學》),紅娘、雞冠蟲(《四川中藥志》)。
出處《別錄》
來源為芫菁科昆蟲豆芫菁的全蟲。夏、秋捕捉,入沸水燙死,曬干。
原形態(tài)成蟲雌體長14.5~16.7毫米;雄體長11.7~14.2毫米。全體黑色,腹面較灰。頭部赤褐色,被黃色短毛。復眼1對,腎臟形。觸角側扁,雄蟲的觸角中央膨大??谄骶捉朗健G靶剌^頭部為狹,前方細小而呈頸狀,中央有一縱列的黃毛。鞘翅細長,稍呈圓柱狀,兩翅邊緣密被短黃毛,中央各有一縱列的黃毛,翅面密被黑色短毛。足3對,細長,有黃毛。雌蟲前跗節(jié)之第1節(jié),有凹入之部。腹下部各節(jié),有黃毛直紋,雌蟲的尾端,露出于翅鞘外。
具復變態(tài),幼蟲以假蛹越冬。成蟲植食性,食害大豆及其他豆類等植物。
化學成分含斑蝥素2%以上。一部分是成堿金屬鹽的狀態(tài)。
炮制入鍋內(nèi)和米同炒,至米焦黃時取出,除去翅及頭、足用。
性味《別錄》:"味辛,微溫,有毒。"
注意有劇毒,內(nèi)服宜慎;體虛及孕婦忌服。
①《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②《綱目》:"畏、惡同斑蝥。"
功能主治逐瘀,破積。治經(jīng)閉,癥瘕,積聚,瘺腫。
①《別錄》:"破淋結、積聚,墮胎。"
②《綱目》:"通血閉、癥塊,余功同斑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炒炙后煎湯,1~2枚;或入丸、散。
復方①治婦人經(jīng)脈不通,癥塊脹滿:葛上亭長五枚。以糙米和炒,去翅、足研末,分三服,空心甘草湯下,須臾覺臍腹急痛,以黑豆煎湯服之。(《圣惠方》)
②治瘺腫?。喊哓埶氖叮ㄈヮ^、足、翅,熬),桂心四分,芫青十枚(去足、翅,熬),葛上亭長三十枚(熬)。上四味,搗下篩,酒服半錢匕,日一。忌生蔥。(《劉涓子鬼遺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葛上亭長拼音注音Gě Shànɡ Tínɡ Chánɡ別名亭長、豆蠔、豆斑蝥、紅娘、雞冠蟲
英文名Bean Blister Beetle, Legume Blister Beetle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藥材基源:為芫青科動物鋸角豆芫青的全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picauta gorhami Marseu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置沸水中燙死,曬干。用時和米同炒至米黃,取出去米,將蟲之足、翅、頭去凈即可。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成蟲多活動于田間,取食大豆、花生、棉花等植物葉片和花瓣。
資源分布:我固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鋸角豆芫青,體長15-18mm,寬2.6-4.6mm。頭紅褐色,略呈三角形,與身體幾成垂直。全體黑色,腹面較灰。復眼腎形,黑褐色,觸角側扁,雄蟲觸角中央膨大??谄骶捉朗健G靶乇嘲迳嫌幸粭l白色毛構成的縱線,翅面密被黑色毛。雌蟲尾短,腹部各節(jié)的后緣有白色長毛,形成一白色環(huán)帶。具復變態(tài),幼蟲以假蛹越冬。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呈長圓形,長10.5-18.5mm。頭紅色,體和足黑色。前胸較狹小而呈頸狀,前胸背板有一條白色縱紋。鞘翅黟 以,內(nèi)外緣及中部具灰白色縱紋。足3對。
化學成分含斑蝥素(cantharidin)。
炮制入沸水燙死,曬干。入鍋內(nèi)和米同炒,至米焦黃時取出,除去翹及頭、足用。
鑒別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約0.15g,行微量升華,玻片上現(xiàn)油狀物,稍冷,析出升華物,鏡檢,呈無色桿狀結晶。升華物加硫酸(相對密度1.77)1滴,微熱溶解,繼續(xù)小火加熱到發(fā)生氣泡,立即離火,滴入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溶液1滴,即顯櫻紅色或紫紅色。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性味味辛;性溫;有毒
注意內(nèi)服宜慎,體弱者及孕婦禁服。
功能主治逐瘀;破積;攻毒。主血瘀經(jīng)閉,癥瘕積聚;白癩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1-2只。釗用:適量,搗爛敷;或煮酒搽。
復方①治婦人經(jīng)脈不通,塊脹滿: 葛上亭長五牧。以糙米和炒,去翅、足研末,分三服,空心甘草湯下,須臾覺臍腹急痛,以黑豆煎湯服之。(《圣惠方》)②治瘺腫病: 斑貓四十枚(去頭、足、翅,熬),桂心四分,完青十枚(去足、翅,熬),葛上亭長三十枚(熬)。上四味。搗下篩,酒服半錢匕,日一。忌生蔥。(《劉涓子鬼遺方》)
各家論述1.《別錄》:葛上亭長,七月取,暴干。
2. 陶弘景:葛上亭長,葛花時取之,身黑而頭赤。腹中有卵,白如米粒。
3.《蜀本草》:《圖經(jīng)》云: 葛上亭長,五月、六月葛葉上采取之。形似芫菁而蒼黑色。
4.《別錄》:被淋結、積聚,墮胎。
5.《綱目》:通血閉、癥塊,余功同斑蝥。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