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葉桉

    拼音注音Dà Yè ān別名

    蚊仔樹

    來源

    為桃金娘科桉屬植物大葉桉Eucalyptus robusta Smith,以入藥。全年可采,陰干備用。

    生境分布

    生于陽光充足的平原、山坡和路旁。我國南部和西南部都有栽培。

    原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5~15米,樹皮粗糙,有槽紋,灰棕色至暗棕色,小枝淺紅色。單葉互生,卵狀披針形,革質(zhì),長8~18厘米,寬3.5~7.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渾圓且稍不對(duì)稱,全緣,兩面無毛,有透明腺點(diǎn),揉之有香氣,側(cè)脈極多,細(xì)而明顯,與中脈近成直角,沿邊緣聯(lián)為邊脈,有葉柄,長0.6~1.2厘米。春季開白花,徑達(dá)18毫米,4~12朵排成腋生或側(cè)生的傘狀花序,總梗有棱且呈壓扁狀,長約2.5厘米;萼管窄陀螺形或稍呈壺狀,下部漸窄成柄;花瓣與萼片合生成一冒狀體;雄蕊極多數(shù),分離;子房下位。朔果為宿存萼管包被,呈倒卵狀長橢圓形,長約1.2~1.5厘米,果瓣3~4長期粘合或遲裂。

    栽培

    喜陽光和溫暖濕潤環(huán)境,耐寒和耐旱性較差。在山地土壤水分不足或瘠薄的地方,生長緩慢,并出現(xiàn)矮化現(xiàn)象。種子繁殖,春季或秋季于苗床撒播,蓋細(xì)土2分左右,播后用松針、稻草或其他材料覆蓋保濕。氣溫15~20℃,5、6天出苗。出苗后逐漸除去覆草。春播出苗后1~2個(gè)月,秋播經(jīng)2~3個(gè)月,苗木高3、4寸左右移植。如發(fā)現(xiàn)地下害蟲為害,可用0.5%六六六粉加肥土混拌后,在行間開溝施用,效果較好。

    化學(xué)成分

    鮮葉含揮發(fā)油(桉樹油)約0.7%,油的主要成分為桉油精(cineole)、百里香酚(thymol)、古容薁(guajazulene,C15H18)、藍(lán)桉醇(globulol,C16H26O)、松香芹酮(l-pinocarvon,C10H14O)。此外,尚含桉葉酸、苦味質(zhì)、鞣質(zhì)、樹脂等。

    藥理作用

    1、大葉桉抗菌力較強(qiáng),抗菌譜亦廣。大葉桉水煎劑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八疊球菌、甲型鏈球菌、奈瑟球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并對(duì)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2、揮發(fā)油能直接刺激呼吸道粘膜、促進(jìn)分泌物增加、稀釋痰液,有祛痰作用。

    3、用20%桉葉蒸餾液、供注射時(shí)皮膚消毒用,經(jīng)臨床試用有一定消毒效果。

    4、用20%桉葉液洗滌傷口和代替呋喃西林紗布換藥,效果良好。

    5、其揮發(fā)油在體外,有強(qiáng)大殺滅陰道滴蟲的作用。本品煎劑殺滅鉤端螺旋體的效果較好。

    6、大葉桉有降壓作用。

    性味

    微辛、微苦,平。

    功能主治

    疏風(fēng)解熱,抑菌消炎,防腐止癢。用于預(yù)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支氣管炎,肺炎,急、慢性腎盂腎炎,腸炎,痢疾,絲蟲?。煌庥弥螣隣C傷,蜂窩織炎,乳腺炎,癤腫,丹毒,水田皮炎,皮膚濕疹,腳癬,皮膚消毒。

    用法用量

    3~5錢(鮮品0.5~1兩),內(nèi)服不宜過量;外用適量,煎水外洗。

    復(fù)方

    1、感冒:鮮大葉桉4斤,桑葉3斤,煎2次,過濾,濃縮成流浸膏狀,加入野菊花粉末1斤,攪勻,干燥,磨粉,加白糖適量裝袋,每袋10克。每次1~2袋,每日1~2次,開水沖服。

    2、絲蟲?。盒迈r連枝大葉桉葉3兩,切細(xì),加水3倍,小火煎3小時(shí),去渣,再濃縮至60~100毫升。于晚上8時(shí)30分~10時(shí)1次服完,兒童酌減。

    3、癤腫,皮膚潰瘍:取大葉桉葉1份,加水3份,煎至剩下1/6溶液時(shí)過濾,再濃縮至滴水成珠為度,以3:1比例加凡士林調(diào)勻,外敷患處。

    4、膿皰瘡,濕疹:大葉桉葉、苦楝樹皮各適量。煎水外洗,每日2次。

    5、用于皮膚消毒:20%大葉桉葉煎劑溶液。用于針灸及皮下、肌肉和靜脈注射前皮膚消毒。

    6、防治水田皮炎:鮮大葉桉葉、鮮烏桕葉各10斤。搗爛加水到100斤,煎5小時(shí),去渣濃縮成流浸膏8斤左右,加防腐劑備用。①預(yù)防:隔1~2日搽皮膚1次。②治療:視病情而定,每日搽患部數(shù)次。

    7、霉菌?。孩倌c道霉菌病:大葉桉葉、烏桕葉、鴨腳木葉、三叉苦葉各0.5~1兩,水煎服,每日2次。7天為一個(gè)療程。②陰道霉菌?。簩⑸鲜鏊奈端幐鞯攘浚铀m量煎成流浸膏。用藥前先洗凈患部,將藥直接涂布陰道內(nèi),每日1次,7天為一個(gè)療程。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ǎi Cù Lì別名黃果矮茶藨。英文名swamp Currant出處始載于《拉漢種子植物名稱》。來源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矮茶蔍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ibes humile Jancz.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300m......
  • 《全國中草藥匯編》:矮陀陀別名金絲矮陀陀、白花矮陀陀來源楝科地黃連屬植物滇黔地黃連Munronia henryi Harms,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碎,曬干或鮮用。性味辛、微苦,涼。有小毒。功能主治舒筋活絡(luò),祛風(fēng)止痛,解熱截瘧。用于跌......
  • 《全國中草藥匯編》:艾葉拼音注音ài Yè別名艾、艾蒿、家艾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shí)采摘,除去雜質(zhì),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艾實(shí)拼音注音ài Shí?jiǎng)e名艾子(《食療本草》)。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果實(shí)。9~10月,果實(shí)成熟后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艾葉“條。性味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阿凇毒V目》:“苦辛,熱,無毒?!肮δ苤髦微佟?.....
  • 拼音注音ài Piàn別名艾腦香(《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艾粉、結(jié)片(《藥材資料匯編》)。出處《增訂偽藥條辨》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納香葉片的加工品。植物形態(tài)參見“艾納香“條。生境分布主產(chǎn)廣東,廣西、貴州等地。性狀為半透明的結(jié)晶,直徑5~15毫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