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典型個案:小雨成了“啃老族”
小雨今年25歲,長得高高大大。他大專畢業(yè)已經兩年了,至今仍然閑在家里,說要等找到合適的工作再去上班。他剛畢業(yè)的時候曾有過一份工作,但工作不久就覺得受不了,于是逃回家了。母親聽說兒子工作很辛苦,二話不說,就讓兒子等找到好工作再去上班。
小雨是獨生子,父母已年過五旬。母親在幾年前已經下崗,僅靠父親一人的工資養(yǎng)活全家。小雨的父母總是念叨:孩子生在這個家,真是讓他受罪了。他們覺得自己欠兒子的,所以對小雨百般疼愛。
轉眼間,小雨長大了。不過,由于父母過度寵愛,他的心靈并沒有同時長大。直到現在,他依然凡事都找父母。雖說家里并不富裕,可他吃喝穿戴從不含糊。
在家里吃閑飯的這兩年里,父母見小雨心情不好,總是小心翼翼地讓他吃好喝好。母親還隔三差五地主動遞給他三五十元零花錢,生怕他受委屈。
最讓父母發(fā)愁的是兒子的婚戀大事。還好,小雨長得英俊瀟灑,很快就有了女朋友。盡管他沒有工作,可婚還是得結。年輕人結婚要有房子。按如今的房價,一套房子至少也要二三十萬元。家里哪來這么多錢?父母便絞盡腦汁東借西湊,總算給小雨買了一套房子,讓他們結了婚。當然,一切借款和貸款,小雨沒有一丁點兒責任,父母也沒有讓他還債的意思。
婚后,小兩口過得挺自在的。小雨的妻子本來在一家企業(yè)里打工,后來她覺得工作沒意思,干脆辭職了。賦閑在家的小兩口一日三餐都準時到父母家吃,其余時間就呆在自己家里。
小雨的父母越來越感到不妙:一是擔心兒子成了廢物,二是擔心兒子媳婦將來連吃飯都成問題。因此,父親內退后繼續(xù)應聘在單位里看門,母親擺起了貨攤。小兩口則依然故我,繼續(xù)在家里等待工作。父母實在不理解:孩子怎么會這樣?
小雨怎么了?按時下的時髦說法是,他成了“啃老族”。
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調查,目前我國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養(yǎng)著,這就是所謂的“啃老族”。由于這些人的年齡大多是20~30歲,所以這種現象又被稱為“2030現象”。
“啃老族”主要有六種類型。第一類是挑剔型,這類人多數是高校畢業(yè)生,他們本來可以就業(yè),但由于過分挑剔而放棄工作;第二類是逃避型,這類人以“工作太累、太緊張”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第三類是幻想型,這類人幻想干一番事業(yè),卻缺乏真才實學,又不愿給人打工;第四類是跳槽型,這類人跳來跳去,最后跳回家里無事可做;第五類是怕苦型,這類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找苦臟累的工作做,卻因為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里;最后一類是下崗型,這類人下崗后用過去的輕松與如今的緊張相比,越比就越不如意,最后干脆不就業(yè)。這些原因往往交互作用。小雨就兼有以上幾種原因。
心理探源:親子一體化心理的苦果
有人把“啃老族”稱為“新失業(yè)群體”,這實在有點勉強,因為這些人是主動放棄工作、拒絕工作,是逃避責任,即使上面談到的最后一類,也是不愿再就業(yè)而“主動失業(yè)”的?!疤量唷?、“太累”,可以說是“啃老族”拒絕工作的共同理由。然而,他們正在老去的父母,卻為生計埋頭在“太辛苦”的工作中。所以,嚴格地,“啃老族”并非是失業(yè)惹的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啃老族”呢?
“啃老”現象并非我國獨有,但在我國尤為突出。之所以會這樣,既有社會的影響,也有教育的作用,而最關鍵的是源于我國特有的家庭親子觀。
在我國,親子關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一體化傾向,盡管孩子從降生起,與母親身體連接的臍帶就已經切斷,但是親子之間有一根似乎永不消失的心理“臍帶”,讓親子成了心理上的“連體人”,彼此都失去應有的獨立性。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親子之間彼此的權利與責任界限幾乎消失,變成“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出于這種親子一體化心理,一方面,父母認為窮其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子女,他們心甘情愿被“啃”;另一方面,子女認為接受父母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心安理得地“啃老”。正所謂“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在親子一體化心理中,與其說是子女缺乏獨立意識,還不如說是父母更缺乏獨立意識?;蛘哒f是,父母對子女強烈的依賴意識,培養(yǎng)了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意識,以致“啃老”成為必然的結果。
“啃老”是對生活的逃避,逃避的直接結果是得到家庭庇護的暫時好處。人的行為一旦得到好處就會被強化,于是,“啃老”成了一種“持久戰(zhàn)”。上述的小雨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以“等找到合適的工作再去上班”為借口,一等就是兩三年,而且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他還將繼續(xù)等下去,“啃”老永無終日。
逃避生活的最終結果是成為廢人。必須清醒認識的是,問題的嚴重性決非到此為止!因為如此“啃老”不但會影響老一代人的生活,也會影響下一代人的生活。也就是說,對父輩,“啃老族”缺乏贍養(yǎng)能力;對子女,“啃老族”無力承擔教養(yǎng)責任。如此下去,不僅是可怕的家庭問題,而且會引發(fā)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解決“啃老族”的問題是復雜的工程。從心理學角度說,只有兩代人共同積極進行心理自救,“啃老族”才能走出誤區(qū)。
心理互救:父母的應對策略
一、轉變觀念。父母首先要從根本上轉變親子觀念,積極進行自我心理調整,真正切斷親子之間的心理臍帶,徹底消除親子一體化心理。父母要認識到:即使親情再濃,兩代人也是彼此獨立的,父母的責任是有限的,義務也是有限的,能力更是有限的;子女的生活要他們自己開創(chuàng),子女的道路要他們自己走。父母觀念的轉變,會促使子女及時心理“斷乳”,促使子女走向獨立。
二、調整角色。孩子總是要長大成人的。子女長大成人后,父母可以還是子女情感的后盾,但絕不能繼續(xù)充當子女生活的靠山。隨著子女逐漸長大,父母不要總是扮演強者的角色,應該有意識地調整角色定位,讓子女意識到父母并非無所不能,而且正在變老、正在變成弱者。父母主動示弱,會加速子女的心靈成長,促使子女成為強者。
三、及時“斷炊”。觀念轉變了,角色調整了,接下來就需要父母狠著心給子女“斷炊”,狠著心把子女推出家門,并與子女明確約定:長大成人的他們,不管怎樣都必須自食其力。這樣,子女才能真正走上獨立的人生。反之,家庭庇護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是,子女越來越沒有動力去工作,越來越甘愿靠在父母身上“啃老”??梢哉f,小雨長期“啃老”,就是父母沒有及時“斷炊”造成的。
四、學會獨立。親子一體化心理中,更重要的是父母缺乏獨立意識。要想讓子女獨立,父母首先要學會獨立。父母不要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應該學會照顧好自己,學會獨立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五、學會拒絕。經過上述種種努力,如果子女由于積習成性,還要強行“啃老”,父母就要學會說“不”,即明確而堅決地拒絕。這不僅是維護合法權益的問題,更是心理策略問題。只要父母心理上有了堅決說“不”的意識,往往就已經得到自救了,而且還會促進子女學會自食其力,學會自己走人生之路。
心理互救:子女的應對策略
一、主動“斷乳”。年輕人“啃老”的心理實質,是不愿心靈長大,是主觀上延長青春期,是潛意識里害怕心理“斷乳”。心理“斷乳”是痛苦的過程,但又是不能逃避的過程?,F實就擺在面前,適者生存,不適者只能被生活淘汰。所以,作為已經成人的子女,應該拿出勇氣,主動在心理上“斷乳”,讓自己的心靈早日長大。
二、調整認知。有些年輕人由于虛榮心理或攀比心理,陷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yè)困惑中,無奈之下,開始了“啃老”生活。這樣的年輕人必須調整認知、改變就業(yè)觀念。他們應該深刻地認識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發(fā)展;剛剛開始謀生,最大的光榮是自己養(yǎng)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
三、挑戰(zhàn)自我。“啃老”意味著寄生。對年輕人來說,過寄生生活是羞恥的,是痛苦的。“知恥近乎勇”。年輕人要勇于面對自己的內心,勇于挑戰(zhàn)自我,從而激發(fā)獨立意識、自強精神和嘗試的勇氣,進而激發(fā)自立的潛能。
四、拿出行動。其實,不少年輕人內心并不認可在家里“啃老”。經過上面的心理調整后,最重要的就是拿出行動了。在行動之前,人們常常會有一種心理定勢,習慣把事情想象得很困難(這是有些人放棄行動的心理原因)。其實,一旦行動起來便會發(fā)現,事情比想象的容易得多。
五、逐步前進。為了減少行動中的困難,最好在行動上采取小步子的策略,因為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比如,第一步是承擔家務,第二步是勇敢走出家門,第三步嘗試容易適應的短期工作,第四步從事比較長期的工作,第五步謀求比較理想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記錄下每一步小小的成功,不斷自我強化,促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必要時,可以在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典型個案:小雨成了“啃老族”
小雨今年25歲,長得高高大大。他大專畢業(yè)已經兩年了,至今仍然閑在家里,說要等找到合適的工作再去上班。他剛畢業(yè)的時候曾有過一份工作,但工作不久就覺得受不了,于是逃回家了。母親聽說兒子工作很辛苦,二話不說,就讓兒子等找到好工作再去上班。
小雨是獨生子,父母已年過五旬。母親在幾年前已經下崗,僅靠父親一人的工資養(yǎng)活全家。小雨的父母總是念叨:孩子生在這個家,真是讓他受罪了。他們覺得自己欠兒子的,所以對小雨百般疼愛。
轉眼間,小雨長大了。不過,由于父母過度寵愛,他的心靈并沒有同時長大。直到現在,他依然凡事都找父母。雖說家里并不富裕,可他吃喝穿戴從不含糊。
在家里吃閑飯的這兩年里,父母見小雨心情不好,總是小心翼翼地讓他吃好喝好。母親還隔三差五地主動遞給他三五十元零花錢,生怕他受委屈。
最讓父母發(fā)愁的是兒子的婚戀大事。還好,小雨長得英俊瀟灑,很快就有了女朋友。盡管他沒有工作,可婚還是得結。年輕人結婚要有房子。按如今的房價,一套房子至少也要二三十萬元。家里哪來這么多錢?父母便絞盡腦汁東借西湊,總算給小雨買了一套房子,讓他們結了婚。當然,一切借款和貸款,小雨沒有一丁點兒責任,父母也沒有讓他還債的意思。
婚后,小兩口過得挺自在的。小雨的妻子本來在一家企業(yè)里打工,后來她覺得工作沒意思,干脆辭職了。賦閑在家的小兩口一日三餐都準時到父母家吃,其余時間就呆在自己家里。
小雨的父母越來越感到不妙:一是擔心兒子成了廢物,二是擔心兒子媳婦將來連吃飯都成問題。因此,父親內退后繼續(xù)應聘在單位里看門,母親擺起了貨攤。小兩口則依然故我,繼續(xù)在家里等待工作。父母實在不理解:孩子怎么會這樣?
小雨怎么了?按時下的時髦說法是,他成了“啃老族”。
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調查,目前我國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養(yǎng)著,這就是所謂的“啃老族”。由于這些人的年齡大多是20~30歲,所以這種現象又被稱為“2030現象”。
“啃老族”主要有六種類型。第一類是挑剔型,這類人多數是高校畢業(yè)生,他們本來可以就業(yè),但由于過分挑剔而放棄工作;第二類是逃避型,這類人以“工作太累、太緊張”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第三類是幻想型,這類人幻想干一番事業(yè),卻缺乏真才實學,又不愿給人打工;第四類是跳槽型,這類人跳來跳去,最后跳回家里無事可做;第五類是怕苦型,這類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找苦臟累的工作做,卻因為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里;最后一類是下崗型,這類人下崗后用過去的輕松與如今的緊張相比,越比就越不如意,最后干脆不就業(yè)。這些原因往往交互作用。小雨就兼有以上幾種原因。
心理探源:親子一體化心理的苦果
有人把“啃老族”稱為“新失業(yè)群體”,這實在有點勉強,因為這些人是主動放棄工作、拒絕工作,是逃避責任,即使上面談到的最后一類,也是不愿再就業(yè)而“主動失業(yè)”的?!疤量唷?、“太累”,可以說是“啃老族”拒絕工作的共同理由。然而,他們正在老去的父母,卻為生計埋頭在“太辛苦”的工作中。所以,嚴格地,“啃老族”并非是失業(yè)惹的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啃老族”呢?
“啃老”現象并非我國獨有,但在我國尤為突出。之所以會這樣,既有社會的影響,也有教育的作用,而最關鍵的是源于我國特有的家庭親子觀。
在我國,親子關系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一體化傾向,盡管孩子從降生起,與母親身體連接的臍帶就已經切斷,但是親子之間有一根似乎永不消失的心理“臍帶”,讓親子成了心理上的“連體人”,彼此都失去應有的獨立性。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親子之間彼此的權利與責任界限幾乎消失,變成“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出于這種親子一體化心理,一方面,父母認為窮其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子女,他們心甘情愿被“啃”;另一方面,子女認為接受父母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心安理得地“啃老”。正所謂“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在親子一體化心理中,與其說是子女缺乏獨立意識,還不如說是父母更缺乏獨立意識?;蛘哒f是,父母對子女強烈的依賴意識,培養(yǎng)了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意識,以致“啃老”成為必然的結果。
“啃老”是對生活的逃避,逃避的直接結果是得到家庭庇護的暫時好處。人的行為一旦得到好處就會被強化,于是,“啃老”成了一種“持久戰(zhàn)”。上述的小雨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以“等找到合適的工作再去上班”為借口,一等就是兩三年,而且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他還將繼續(xù)等下去,“啃”老永無終日。
逃避生活的最終結果是成為廢人。必須清醒認識的是,問題的嚴重性決非到此為止!因為如此“啃老”不但會影響老一代人的生活,也會影響下一代人的生活。也就是說,對父輩,“啃老族”缺乏贍養(yǎng)能力;對子女,“啃老族”無力承擔教養(yǎng)責任。如此下去,不僅是可怕的家庭問題,而且會引發(fā)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解決“啃老族”的問題是復雜的工程。從心理學角度說,只有兩代人共同積極進行心理自救,“啃老族”才能走出誤區(qū)。
心理互救:父母的應對策略
一、轉變觀念。父母首先要從根本上轉變親子觀念,積極進行自我心理調整,真正切斷親子之間的心理臍帶,徹底消除親子一體化心理。父母要認識到:即使親情再濃,兩代人也是彼此獨立的,父母的責任是有限的,義務也是有限的,能力更是有限的;子女的生活要他們自己開創(chuàng),子女的道路要他們自己走。父母觀念的轉變,會促使子女及時心理“斷乳”,促使子女走向獨立。
二、調整角色。孩子總是要長大成人的。子女長大成人后,父母可以還是子女情感的后盾,但絕不能繼續(xù)充當子女生活的靠山。隨著子女逐漸長大,父母不要總是扮演強者的角色,應該有意識地調整角色定位,讓子女意識到父母并非無所不能,而且正在變老、正在變成弱者。父母主動示弱,會加速子女的心靈成長,促使子女成為強者。
三、及時“斷炊”。觀念轉變了,角色調整了,接下來就需要父母狠著心給子女“斷炊”,狠著心把子女推出家門,并與子女明確約定:長大成人的他們,不管怎樣都必須自食其力。這樣,子女才能真正走上獨立的人生。反之,家庭庇護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是,子女越來越沒有動力去工作,越來越甘愿靠在父母身上“啃老”??梢哉f,小雨長期“啃老”,就是父母沒有及時“斷炊”造成的。
四、學會獨立。親子一體化心理中,更重要的是父母缺乏獨立意識。要想讓子女獨立,父母首先要學會獨立。父母不要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應該學會照顧好自己,學會獨立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五、學會拒絕。經過上述種種努力,如果子女由于積習成性,還要強行“啃老”,父母就要學會說“不”,即明確而堅決地拒絕。這不僅是維護合法權益的問題,更是心理策略問題。只要父母心理上有了堅決說“不”的意識,往往就已經得到自救了,而且還會促進子女學會自食其力,學會自己走人生之路。
心理互救:子女的應對策略
一、主動“斷乳”。年輕人“啃老”的心理實質,是不愿心靈長大,是主觀上延長青春期,是潛意識里害怕心理“斷乳”。心理“斷乳”是痛苦的過程,但又是不能逃避的過程?,F實就擺在面前,適者生存,不適者只能被生活淘汰。所以,作為已經成人的子女,應該拿出勇氣,主動在心理上“斷乳”,讓自己的心靈早日長大。
二、調整認知。有些年輕人由于虛榮心理或攀比心理,陷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yè)困惑中,無奈之下,開始了“啃老”生活。這樣的年輕人必須調整認知、改變就業(yè)觀念。他們應該深刻地認識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發(fā)展;剛剛開始謀生,最大的光榮是自己養(yǎng)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
三、挑戰(zhàn)自我。“啃老”意味著寄生。對年輕人來說,過寄生生活是羞恥的,是痛苦的。“知恥近乎勇”。年輕人要勇于面對自己的內心,勇于挑戰(zhàn)自我,從而激發(fā)獨立意識、自強精神和嘗試的勇氣,進而激發(fā)自立的潛能。
四、拿出行動。其實,不少年輕人內心并不認可在家里“啃老”。經過上面的心理調整后,最重要的就是拿出行動了。在行動之前,人們常常會有一種心理定勢,習慣把事情想象得很困難(這是有些人放棄行動的心理原因)。其實,一旦行動起來便會發(fā)現,事情比想象的容易得多。
五、逐步前進。為了減少行動中的困難,最好在行動上采取小步子的策略,因為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比如,第一步是承擔家務,第二步是勇敢走出家門,第三步嘗試容易適應的短期工作,第四步從事比較長期的工作,第五步謀求比較理想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記錄下每一步小小的成功,不斷自我強化,促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必要時,可以在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