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核桃種隔
本品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 L. 的木質(zhì)隔膜。
苦、澀,平。
補腎澀精。用于腎虛遺精,滑精,遺尿。
3~5錢。
胡桃衣(《本草再新》),胡桃夾(《現(xiàn)代實用中藥》),胡桃隔(《山東中草藥手冊》)。
《山西中藥志》
為胡桃科植物胡桃果核內(nèi)的木質(zhì)隔膜。
主產(chǎn)河北、山西、山東。
木質(zhì)隔膜呈薄片狀,多彎曲、破碎而不整齊。表面淡棕色至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澤。質(zhì)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以塊大、質(zhì)薄、色黃為佳。
《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jīng)。"
《本草再新》:"味苦澀,性平,無毒。"
固腎澀精。治遺精滑泄,淋病,尿血,遺溺,崩中,帶下,瀉痢。
①《本草再新》:"健脾固腎。"
②陳念祖:"收澀精氣。"
③《山西中藥志》:"利尿清熱。治淋病尿血,暑熱瀉痢。"
④《中藥材手冊》:"治遺溺,崩中下血。"
⑤《陜西中藥志》:"治耳聾。"
⑥《天津中草藥》:"固澀收斂。治遺精,尿頻,帶下。"
內(nèi)服:煎湯,2~3錢。
①治腎虛遺精:分心木二錢,芡實四錢,枸杞子四錢,補骨脂三錢,牡蠣八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腎炎:分心木十兩。黃酒五斤,浸泡十分鐘后,煮沸,去渣。每服5~10毫升,一日三次。(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胡桃衣、胡桃夾、胡桃隔、核桃隔
始載《山西中藥志》
藥材基源:為胡桃科植物胡桃果核內(nèi)的木質(zhì)隔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uglans regia L.[J.orientis Dode;J.sinensis(C.DC.)Dode]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收成熟核果,擊開核殼,采取核仁時,收果核內(nèi)的木質(zhì)隔膜,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及丘陵地帶。
資源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落葉喬木,高20-25m。樹皮灰白色,幼時平滑,老時淺縱裂。小枝被短腺毛,具明顯的葉痛和皮孔;冬芽被芽鱗;髓部白色,薄片狀。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40-50cm,小葉5-9枚,有時13枚,先端1片常較大,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形,長6-15cm,寬3-6cm,先端鈍圓或銳尖,基部偏斜,近于圓形,全緣,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淡綠色,有側(cè)脈11-9對,脈腋內(nèi)有一簇短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與葉同時開放,雄葇荑花序腋生,下垂,長5-10cm,花小而密集,雄花有苞片1,長圓形,小苞片2,長卵形,花被片1-4,均被腺毛,雄蕊6-30;雌花序穗狀,直立,生于幼枝頂端,通常有雌花1-3朵,總苞片3枚,長卵形,貼生于子房,花后隨子房增大;花被4裂,裂片線形,高出總苞片;子房下位,2枚心皮組成,花柱短,柱頭2裂,呈羽毛狀,鮮紅色。果實近球形,核果狀,直徑4-6cm,外果皮綠色,由總苞片及花被發(fā)育而成,表面有斑點,中果皮肉質(zhì),不規(guī)則開裂,內(nèi)果皮骨質(zhì),表面凹凸不平,有2條縱棱,先端具短尖頭,內(nèi)果皮壁內(nèi)具空隙而有皺折,隔膜較薄,內(nèi)里無空隙?;ㄆ?-6月,果期9-10月。
性狀鑒別 木質(zhì)隔膜呈薄片狀,多彎曲、破碎而不整齊。表面淡棕色至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澤。質(zhì)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以塊大、質(zhì)薄、色黃為佳。
脾;腎經(jīng)
苦;澀;性平
澀精縮尿;止血止帶;止瀉痢。主遺精滑泄;尿頻遺尿;崩漏;帶下,泄瀉;痢疾。
內(nèi)服:煎湯,3-9g。
1.《本草再新》:健脾固腎。
2.陳念祖:收澀精氣。
3.《山西中藥志》:利尿清熱。治淋病尿血,暑熱瀉痢。
4.《中藥材手冊》:治遺溺,崩中下血。
5.《陜西中藥志》:治耳聾。
6.《天津中草藥》:固澀收斂。治遺精,尿頻,帶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核桃種隔
來源本品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 L. 的木質(zhì)隔膜。
性味苦、澀,平。
功能主治補腎澀精。用于腎虛遺精,滑精,遺尿。
用法用量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分心木拼音注音Fēn Xīn Mù別名胡桃衣(《本草再新》),胡桃夾(《現(xiàn)代實用中藥》),胡桃隔(《山東中草藥手冊》)。
出處《山西中藥志》
來源為胡桃科植物胡桃果核內(nèi)的木質(zhì)隔膜。
生境分布主產(chǎn)河北、山西、山東。
性狀木質(zhì)隔膜呈薄片狀,多彎曲、破碎而不整齊。表面淡棕色至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澤。質(zhì)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以塊大、質(zhì)薄、色黃為佳。
歸經(jīng)《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jīng)。"
性味《本草再新》:"味苦澀,性平,無毒。"
功能主治固腎澀精。治遺精滑泄,淋病,尿血,遺溺,崩中,帶下,瀉痢。
①《本草再新》:"健脾固腎。"
②陳念祖:"收澀精氣。"
③《山西中藥志》:"利尿清熱。治淋病尿血,暑熱瀉痢。"
④《中藥材手冊》:"治遺溺,崩中下血。"
⑤《陜西中藥志》:"治耳聾。"
⑥《天津中草藥》:"固澀收斂。治遺精,尿頻,帶下。"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
復(fù)方①治腎虛遺精:分心木二錢,芡實四錢,枸杞子四錢,補骨脂三錢,牡蠣八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腎炎:分心木十兩。黃酒五斤,浸泡十分鐘后,煮沸,去渣。每服5~10毫升,一日三次。(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分心木拼音注音Fēn Xīn Mù別名胡桃衣、胡桃夾、胡桃隔、核桃隔
出處始載《山西中藥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胡桃科植物胡桃果核內(nèi)的木質(zhì)隔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uglans regia L.[J.orientis Dode;J.sinensis(C.DC.)Dode]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采收成熟核果,擊開核殼,采取核仁時,收果核內(nèi)的木質(zhì)隔膜,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及丘陵地帶。
資源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20-25m。樹皮灰白色,幼時平滑,老時淺縱裂。小枝被短腺毛,具明顯的葉痛和皮孔;冬芽被芽鱗;髓部白色,薄片狀。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40-50cm,小葉5-9枚,有時13枚,先端1片常較大,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形,長6-15cm,寬3-6cm,先端鈍圓或銳尖,基部偏斜,近于圓形,全緣,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淡綠色,有側(cè)脈11-9對,脈腋內(nèi)有一簇短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與葉同時開放,雄葇荑花序腋生,下垂,長5-10cm,花小而密集,雄花有苞片1,長圓形,小苞片2,長卵形,花被片1-4,均被腺毛,雄蕊6-30;雌花序穗狀,直立,生于幼枝頂端,通常有雌花1-3朵,總苞片3枚,長卵形,貼生于子房,花后隨子房增大;花被4裂,裂片線形,高出總苞片;子房下位,2枚心皮組成,花柱短,柱頭2裂,呈羽毛狀,鮮紅色。果實近球形,核果狀,直徑4-6cm,外果皮綠色,由總苞片及花被發(fā)育而成,表面有斑點,中果皮肉質(zhì),不規(guī)則開裂,內(nèi)果皮骨質(zhì),表面凹凸不平,有2條縱棱,先端具短尖頭,內(nèi)果皮壁內(nèi)具空隙而有皺折,隔膜較薄,內(nèi)里無空隙?;ㄆ?-6月,果期9-10月。
性狀性狀鑒別 木質(zhì)隔膜呈薄片狀,多彎曲、破碎而不整齊。表面淡棕色至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澤。質(zhì)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以塊大、質(zhì)薄、色黃為佳。
歸經(jīng)脾;腎經(jīng)
性味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澀精縮尿;止血止帶;止瀉痢。主遺精滑泄;尿頻遺尿;崩漏;帶下,泄瀉;痢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1.《本草再新》:健脾固腎。
2.陳念祖:收澀精氣。
3.《山西中藥志》:利尿清熱。治淋病尿血,暑熱瀉痢。
4.《中藥材手冊》:治遺溺,崩中下血。
5.《陜西中藥志》:治耳聾。
6.《天津中草藥》:固澀收斂。治遺精,尿頻,帶下。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