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相思子根

    《中藥大辭典》:相思子根拼音注音Xiānɡ Sī Zǐ Gēn出處

    《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豆科植物相思子。

    原形態(tài)

    詳"相思子"條。

    化學(xué)成分

    含相思豆考耳、相思子繞耳及二種生物堿相思子新堿和相思豆堿。

    藥理作用

    醇提取物對小鼠有抗雌性激素的作用。

    性味

    《南寧市藥物志》:"甘,平。"

    功能主治

    ①《南寧市藥物志》:"治黃疸。"

    ②《廣西中草藥》:"清熱利尿。治咽喉腫痛,肝炎,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相思子根拼音注音Xiānɡ Sī Zǐ Gēn英文名Root Abrus出處

    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brus precatorius 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雜質(zhì),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丘陵地帶或山間、路旁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相思子 攀援灌木。枝細(xì)弱,有平伏短剛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8-15對,具短柄,長圓形,兩端圓形,先端有極小尖頭,長1-2cm,寬0.3-0.3cm,上面無乞求,下面被稀疏的伏貼細(xì)毛。總狀花序很小,長3-6cm,成頭狀,生在短枝上,無總花梗,花序軸短而粗,肉質(zhì)?;ㄐ。帕芯o密,長約9mm,具短梗;花萼黃綠色,鐘形,長約3mm,先端有4短齒,外側(cè)被毛;花冠淡紫色,旗瓣闊卵形,基部有三角狀的爪,翼瓣與龍骨瓣狹窄;雄蕊9,成1束;子房上位,被毛,花柱無毛,柱頭具細(xì)乳頭。莢果黃綠色,革質(zhì),菱狀長圓形,扁平或膨脹,長2-4.5cm,寬1.2-1.4cm,先端有彎曲的喙,被剛毛狀細(xì)毛。種子4-6顆,橢圓形,在臍的一端黑色,上端朱紅色,長6.5mm,有光澤?;ㄆ?-5月,果期9-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略呈圓柱狀,直徑2-5cm或更粗,表面深棕色至灰褐色,粗糙,密被橫向皮孔及突起的瘤狀疤痕。質(zhì)地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不整齊,破裂狀。氣微,味微苦澀。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由7-12列切向延長的扁平細(xì)胞組成,內(nèi)含棕色物質(zhì);木栓形成層明顯,栓內(nèi)層由5-9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xì)胞組成,內(nèi)有草酸鈣棱晶及類球形淀粉粒。中柱鞘厚壁細(xì)胞環(huán)由3-5列橢圓形或多角形的石細(xì)胞和纖維組成,其內(nèi)外側(cè)的一列細(xì)胞內(nèi)均含有草酸鈣棱晶。韌皮部廣闊,篩管群分布密集,周圍薄壁細(xì)胞內(nèi)含有眾多的草酸鈣棱晶;韌皮射線1-5列細(xì)胞,細(xì)胞內(nèi)也常含草酸鈣棱晶。形成層明顯。木質(zhì)部近外緣的導(dǎo)管直徑80-95(-104)μm,縱切面觀多為具緣紋孔;木薄壁細(xì)胞呈不規(guī)則多角形或類圓形;木纖維成群散在;射線1-4列細(xì)胞,表面有細(xì)小點狀壁孔,細(xì)胞內(nèi)偶亦含草酸鈣棱晶。

    化學(xué)成分

    相思子根中含相思豆醇(precol),相思子醇(abrol),相思子新堿(abrasine),相思豆堿(precasine)及半乳糖(galactose),阿拉伯糖(arabinose),木糖(xylose)和相思子醌(abruquinone)A、B、C,相思子內(nèi)酯(abruslactone)A,相思子原酸甲酯(methyl abrusgenate),相思子原酸(abrusgenic acid)。

    藥理作用

    醇提取物對小鼠有抗雌性激素的作用。

    歸經(jīng)

    肺;膽;膀胱經(jīng)

    性味

    甘;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主咽喉腫痛,支氣管炎,黃疸,肝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

    各家論述

    1.《南寧市藥物志》:治黃疽。

    2.《廣西中草藥》:清熱利尿。治咽喉腫痛,肝炎,支氣管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斑茅拼音注音Bān Máo別名大密(《嶺南科學(xué)》),芭茅(江西《草藥手冊》)。出處江西《草藥手冊》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根。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和河岸草地及村落附近。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
  • 《中藥大辭典》:斑茅花拼音注音Bān Máo Huā出處江西《草藥手冊》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斑茅的花穗。夏、秋季采收。功能主治止血。治咯血,嘔血,衄血,創(chuàng)傷出血。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2兩。外用:適量,搗敷。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 《中國藥典》:斑蝥拼音注音Bān Móu別名花斑蝥、花殼蟲來源本品為芫菁科昆蟲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或黃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干燥體。夏、秋二季捕捉,悶死或燙......
  • 《中藥大辭典》:斑鳩拼音注音Bān Jiū別名斑鵻、錦鳩(《范汪方》),斑鷦(《本草衍義》),鵓鳩(《六書故》),祝鳩(《綱目》)。出處《嘉佑本草》來源為鳩鴿科動物山斑鳩等的肉。生境分布棲于樹林間,常成群活動,營巢于樹枝。繁殖期4~7月。分......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鳩占拼音注音Bān Jiū Zhàn別名神仙豆腐柴、狐臭柴來源馬鞭草科斑鳩占Premna fulva Graib,以根、葉入藥。生境分布貴州。功能主治清濕熱,解毒,調(diào)經(jīng)。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水腫瘡毒。用法用量1~2兩。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