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粘人花

    《中藥大辭典》:粘人花拼音注音Zhān Rén Huā別名

    餓螞蝗、黃粘粑草(《貴州民間藥物》),野豆子、牛巴嘴(《四川中藥志》),山螞蝗、過路黃(《云南中草藥》),瓦子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豆科植物波葉山螞蝗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或林邊。分布四川、湖北、貴州、云南、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莖高1~2米,直徑達4.5毫米,圓柱形,小枝和小葉柄密被短柔毛。三出復(fù)葉,托葉2片,長約3毫米,呈披針狀線形;葉柄長1.5~3.5厘米,上面微凹;頂端小葉圓菱形,長4.7~10.5厘米,寬4~8厘米,先端具短尖頭,邊緣自中部以上呈深波狀;兩側(cè)小葉較??;小葉具柄,基部有小托葉;葉面綠色,幼時有毛,后漸脫落,葉背灰白色,被有緊貼的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長5毫米:苞片早落;萼片基部結(jié)合,萼筒長2.5毫米,萼齒三角形,與萼筒等長;花紫色,長8毫米,花冠蝶形,旗瓣圓形至橢圓形,翼瓣貼生于龍骨瓣上;雄蕊10,基部結(jié)合;子房線形,疏被短柔毛。莢果串珠狀,約具10節(jié),易斷,節(jié)近方形,密被帶鉤的褐色小毛?;ㄆ?~8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根(粘人花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

    ①《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微辛,無毒。"

    ②《云南中草藥》:"澀,平。"

    功能主治

    《云南中草藥》:"止血,消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研末撒布。

    復(fù)方

    ①治胞衣不下:野豆子、黃實葉、煅蓮房。水煎服。

    ②治月瘕癆:野豆子加紅糖燉雞服。

    ③治風(fēng)熱火眼:野豆子、木黃連、寒水石、菊花、決明子、冬桑葉、夜明砂。水煎服。(①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④治內(nèi)傷出血:山螞蝗果五至十個,水煎服。(《云南中草藥》)

    ⑤治燒傷:山螞蝗全株研末撒布患處。(《云南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粘人花拼音注音Zhān Rén Huā別名

    餓螞蝗、黃粘粑草、野豆子、牛巴嘴、山螞蝗、過路黃、山毛豆花、烏山黃檀草、滿鼎糊草、長波狀葉山螞蝗

    英文名all-grass of Sinuate Tickclover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波葉山螞蝗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smodium sequax Wall.[D.sinuatum(Miq.) Bl.ex Bake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400-2100m的山地草坡或林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波葉山螞蝗 灌木,高達2m,枝具淡黃色短柔毛。三出復(fù)葉,頂生小葉卵狀菱形,長4-10cm,寬3-7cm,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波狀,兩面有白色柔毛,側(cè)生小葉較??;葉柄有毛;托葉長橢圓形,長約6mm,寬約1mm,被淡黃色柔毛;腋生總狀花序,花序軸和花梗有柔毛;花萼闊鐘狀,萼齒三角形,有短柔毛;花冠紫色,旗瓣無爪,與翼瓣、龍骨瓣近等長,雄蕊10,二體,(9)﹢10;子房線形,有短柔毛。莢果串珠狀,稍彎,密生開展褐色短柔毛,有5-10莢節(jié),莢節(jié)長寬約3mm。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性狀

    莖枝圓柱形,直徑約3mm,表面被褐色短柔毛。可見3出復(fù)葉中間小葉較大,長達9.5cm,寬達4.5cm,卵狀橢圓形,頂部漸尖,基部楔形,葉緣自中部以上呈波狀,側(cè)生小葉較小,幾全緣。兩面均被柔毛,以下表面較多,氣微。有時可見花序或莢果,莢果長約2.8cm,寬約2.5mm,表面被帶鉤的褐色小毛,腹背縫線縊縮,有6-9節(jié)。氣微,具豆腥氣。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微苦澀;平;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活血祛瘀,斂瘡。主風(fēng)熱目赤,胞衣不下,血瘀經(jīng)閉,燒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撒。

    復(fù)方

    ①治胞衣不下: 野豆子、黃實葉、煅蓮房。水煎服。②治月瘕癆: 野豆子加紅糖燉雞服。③治風(fēng)熱火眼: 野豆子、木黃連、寒水石、菊花、決明子、冬桑葉、夜明砂。水煎服。(①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④治內(nèi)傷出血: 山螞蝗果五至十個,水煎服。(《云南中草藥》)⑤治燒傷: 山螞蝗全株研未撒布患處。(《云南中草藥》)

    各家論述

    《云南中草藥》:止血,消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ǎi Lǐ Xiānɡ別名地椒、麝香草來源為唇形科百里香屬植物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 L.[T. mongolicus Ronn.]和地椒(興凱百里香)T. przewalskii (Komar.) Nakai,以......
  • 來源杜鵑花科百里香葉杜鵑Rhododendron thymifolium Maxim.,以枝、葉入藥。生境分布甘肅、青海。性味辛,溫。功能主治止咳平喘,祛痰。主治慢性氣管炎,哮喘。用法用量鮮品2~3錢,水煎服。干品2兩,酒1斤,浸泡1周,去......
  • 拼音注音Bǎi Chǐ Wèi Máo別名扶芳木、竹葉青、山杜仲。英文名Hundred-dente Spindle-tree出處始載于《四川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百齒衛(wèi)矛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ounymus centi......
  • 《中藥大辭典》:碧桃干拼音注音Bì Táo Gān別名桃梟(《本經(jīng)》),鬼髑髏(《雷公炮炙論》),桃奴、梟景(《別錄》),干桃(《圣惠方》),氣桃(《草木便方》),陰桃子(《分類草藥性》),桃干(《現(xiàn)代實用中藥》),癟桃干(《中藥志》)。出......
  • 《中藥大辭典》:秘魯香膠拼音注音Bì Lǔ Xiānɡ Jiāo別名拔爾撒摩(《綱目拾遺》),百露拔爾撒摩(《植物學(xué)大辭典》)。出處《藥用植物學(xué)》來源為豆科植物秘魯香膠樹的樹脂。通常在冬季采集。采集時用棒擊傷樹身,使內(nèi)部組織損傷而產(chǎn)生香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