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懸鉤子

    拼音注音Xuán Gōu Zi別名

    沿鉤子(《日用本草》),藨子(《綱目》)。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懸鉤子未成熟果實(shí)。果實(shí)已飽滿而尚呈綠色時采摘,除凈梗葉,用沸水浸1~2分鐘后,置烈日下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向陽山坡、溪邊、灌叢中。分布河北、陜西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

    原形態(tài)

    懸鉤子,又名:葥、山莓(《爾雅》),木莓(《爾雅》郭璞注),樹莓(《日華子本草》),三月藨、吊桿泡、木暗桐、對嘴藨、薅秧藨、黃莓、大麥泡。

    落葉灌木。莖直立,高1~2米,有鉤刺,幼時有絨毛。單葉互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9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近心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有時3淺裂,基出3脈,上面脈上有柔毛,下面有灰色絨毛,中脈及葉柄常有小鉤刺;葉柄長約5~20毫米;托葉線形,貼生于葉柄上?;▎紊驍?shù)朵生于小枝上,白色,直徑約3厘米;萼片5,外面有毛;花瓣5,長圓形;雄蕊多數(shù),分離;心皮多數(shù),分離。聚合果熟時鮮紅色,多汁?;ㄆ?~4月。果期5~6月。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懸鉤根)、莖(懸鉤莖)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狀

    干燥的果實(shí),全體呈圓錐形或球形,為多數(shù)肉質(zhì)的小核果集合于一圓錐狀的花托上而成的聚合果,表面灰綠色。小核果表面微有茸毛。上部鈍圓,底部扁平,有棕色的總苞,5裂,總苞下面常有細(xì)長的果柄,脆而易脫落。小核果易剝落,內(nèi)含種子1枚,種子表面有網(wǎng)狀紋。味甘微酸。以個大、飽滿、粒整、色灰綠、無葉梗者為佳。

    性味

    ①《本草拾遺》:"酸。"

    ②《綱目》:"酸,平,無毒。"

    功能主治

    醒酒,止渴,祛痰,解毒。治痛風(fēng),丹毒,遺精。

    ①《本草拾遺》:"食之醒酒,止渴,除痰唾,去酒毒。’

    ②《綱目》:"搗汁服,解射工、沙虱毒。"

    ③《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內(nèi)服治痛風(fēng),外用涂丹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生食。外用:搗汁涂。

    復(fù)方

    治遺精:山莓干果實(shí)五至七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備注

    本品在江蘇地區(qū)作覆盆子使用。參見"覆盆子"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①《嶺南采藥錄):“治......
  • 《中藥大辭典》: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宣明論》)。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①《綱目》:“消積滯,止瀉痢?!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敗毒。破瘰疬痰核?!皬?fù)方治瀉?。喊投蛊ぁ?.....
  • 《中藥大辭典》: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dú)行千里(《嶺南草藥志》)。出處《綱目》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辛,......
  • 《中藥大辭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性味辛,熱,有毒。功能主治①《綱目》:“治中風(fēng)痰厥,氣厥......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來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疏松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貯藏置陰涼干燥處。炮制取凈巴豆仁,照制霜法(附錄Ⅱ D)制霜,或取仁碾細(x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