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巴豆油

    《中藥大辭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

    《綱目》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

    性狀

    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

    性味

    辛,熱,有毒。

    功能主治

    ①《綱目》:"治中風(fēng)痰厥,氣厥,中惡。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關(guān)緊閉,以研爛巴豆綿紙包,壓取油作拈,點燈吹滅,熏鼻中,或用熱煙刺入喉內(nèi),即時出涎或惡血便蘇。又舌上無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

    ②《現(xiàn)代實用中藥》:"作強烈的瀉下劑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英文名Croton Oil出處

    出自《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種仁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oton tiglium L.

    采收和儲藏:取巴豆種仁,研爛,壓取油。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見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巴豆 灌木或小喬木,高2-10m。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毛,老枝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6cm;托葉線形,長2-4mm,早落;葉膜質(zhì)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5-15cm,寬2.5-8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枚無柄的杯狀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齒尖常具小腺體,幼時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后變無毛或在下面被極少數(shù)星狀毛,干時呈淡黃色。總狀花序頂生,長5-14cm,有時達觀20cm,上部著生雄花,下部著生雌花,也有全為雄花而無雌花的;苞片鉆狀,長約2mm;雄花花梗細而短,長3-4mm,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花萼5深裂,先端疏生星狀毛,裂片卵形,長約2mm;花瓣5,長圓形,與花萼幾等大,反卷,內(nèi)面和邊緣生細綿毛;雄蕊15-20,著生花盤邊緣,花絲上部被柔毛,花藥干時呈黑色;花盤盤狀,邊緣有淺缺刻;無退化子房;雌花花梗較粗,長2-3mm;花萼5深裂,裂片長圓形,外被星狀毛,長約2.5mm;無花瓣;子房倒卵形,密被粗短的星狀毛,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每個2深裂。蒴果倒卵形至長圓形,有3鈍角,長約2cm,近無毛或被稀疏星狀毛,種子3顆,長卵形,背面稍凸,淡黃褐色,長約是1cm,寬6-7mm?;ㄆ?-10月,果期7-11月。

    性狀

    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

    歸經(jīng)

    心;大腸經(jīng)

    性味

    辛;熱;有毒

    功能主治

    通關(guān)開竅;峻下寒積。主厥證;喉痹;寒積腹痛

    用法用量

    外用:紙包巴豆壓取油作胝捻搐鼻;或點燃巴豆油紙后吹滅,以油煙熏。

    臨床應(yīng)用

    《化學(xué)實驗新本草》:巴豆油,為重性瀉藥,在瀉劑中為上品。如肚腹脹等,服后即時大瀉而安,若瀉太過,可食粥水、牛乳、大麥水等以止之。

    各家論述

    1.《綱目》:治中風(fēng)痰厥,氣厥,中惡,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關(guān)緊閉,以研爛巴豆綿紙包,壓取油作拈,點燈吹滅,熏鼻中,或用熱煙刺入喉內(nèi),即時出涎或惡血便蘇。又舌上無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

    2.《現(xiàn)代實用中藥》:作強烈的瀉下劑用。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毛蛇拼音注音Bái Máo Shé別名石祈蛇、上樹蛇、白毛伸筋、石蠶、毛石蠶、巖蠶、白毛巖蠶、老鼠尾來源為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蕨Humata tyermanni S. Moore,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
  • 拼音注音Bái Máo Lù Rónɡ Cǎo別名魚腮草、六月霜來源為玄參科鹿茸草屬植物白毛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
  • 《中藥大辭典》:白沙糖拼音注音Bái Shā Tánɡ別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錄》),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備要》)。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jīng)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jié)晶體。歸經(jīng)《本草衍義補遺》:“入脾......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沙蒿別名籽蒿來源菊科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以種子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性味辛,溫。功能主治消炎散瘀,利氣,殺蟲。腮腺炎,扁桃體炎,瘡癤紅腫:種子適量研......
  • 《中藥大辭典》:白沙蟲藥拼音注音Bái Shā Chónɡ Yào別名痢藥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花香茶菜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草坡路旁。分布陜西、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莖直立,方形,有柔毛。葉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