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刁了棒、咸魚頭、追風(fēng)棍、大葉大青
大戟科白桐樹屬植物白桐樹Claoxylon polot (Burm.) Merr.[C. indicum (Reinew. ex Blume) Hassk.],以根及葉入藥。秋季采,洗凈曬干。葉可鮮用。
辛、微苦,平。有毒。
孕婦忌服。
祛風(fēng)除濕,消腫止痛。根: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跌打腫痛,腳氣水腫。葉:外用治燒燙傷。
根3~5錢。葉外用適量,煎水洗、濕敷或研粉撒患處或鮮葉搗爛外敷。
(1)廣西玉林地區(qū)以遠(yuǎn)志科蟬翼藤Securidaca inappendiculata Hassk.的根皮作丟了棒入藥。
追風(fēng)棍、趕風(fēng)債(《生草藥性備要》),趕風(fēng)柴(《本草求原》),咸魚頭(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生草藥性備要》
為大戟科植物白桐樹的根、葉。秋季采收。
生于山坡、曠野灌木叢中或疏林下。分布云南、廣西、廣東等地。
灌木或喬木,高3~9米。幼枝被柔毛。葉互生,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10~20厘米,寬6~13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圓形或略偏斜,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鋸齒;葉柄長5~14厘米,頂端有2枚腺體??偁罨ㄐ蛞干蝗酌?,雄花序長10~30厘米,雌花序5~8厘米;花綠白色,雄花數(shù)朵聚生而疏離,萼片3~4裂,長圓形,外被短柔毛;雄蕊20~25;雌花的萼片3裂,三角形,外面密被柔毛;子房密被柔毛,花柱3,離生。蒴果球形,徑約8毫米,被柔毛,熟時3裂,紅色?;ㄋ?~8月。
苦辛,微溫,有小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甘,性平。"
②《本草求原》:"苦辛,微溫。"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淡,平,有小毒。"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體弱、孕婦忌用。"
祛風(fēng)除濕,散瘀止痛。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外傷瘀痛。
①《生草藥性備要》:"祛風(fēng)濕腳痛,酒頂,用葉七片擂酒服。敷跌打,消腫痛。其根浸酒更妙。"
②《本草求原》:"治一切風(fēng)濕酒風(fēng)。"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法風(fēng)除濕,散瘀止痛。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外傷瘀痛,腳氣水腫。"
內(nèi)服:煎湯,3~6錢(鮮品0.5~1兩);或浸酒。
追風(fēng)根、趕風(fēng)債、趕風(fēng)柴、刁了棒、大葉大青。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白桐樹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oxylon indicum (Reinw.ex Bl.)Hassk.[Erythrochilus indicus Reinw.ex Bl.;Claoxylon polot(Burm.f.)Merr.]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地山坡疏林或密林中,或曠野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白桐樹 灌木或喬木,高3-9m。小枝密被白色短柔毛或絨毛,有明顯皮孔。葉互生;葉柄長5-14cm,頂端有2枚不明顯的小腺體;葉片紙質(zhì),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9-20cm,寬5-13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圓形或略偏斜,邊緣通常有不規(guī)則的齒缺,綠色,幼葉兩面沿脈被疏柔毛后來脫落,老時近無毛??偁罨ㄐ蛞干ㄐ蛑盎ū鼙蝗酌?;花小,單性異株,綠白色,無花瓣;雄花序極柔弱,長10-30cm;雄花數(shù)朵聚生而疏離;花萼3-4裂,裂片長圓形,長約2mm,外被銹色短柔毛,鑷合狀;雄蕊18-25,花粉囊上端分離;花盤腺體片狀,被毛;無退化雌蕊;雌花序長5-8cm;花萼3裂,裂片三角形,外面密被柔毛;子房密被灰白色短柔毛,2-3室,花柱3,離生。蒴果三角狀扁球形,熟時3裂,直徑約8mm,紅色,密被茸毛?;ㄆ?-8月。
性狀鑒別 單葉互生,葉柄長5-14cm,柄的頂端有2腺體;葉片寬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10-20cm,寬5-12cm,先端鈍或短尾尖,基部圓或?qū)捫ㄐ危吘壊灰?guī)則的齒缺;兩面沿脈被柔毛,干后漸脫落。氣微,味辛,微苦。
脾;腎經(jīng)
味苦;辛;微溫;小毒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體弱、孕婦忌用。
祛風(fēng)除濕;散瘀止痛。主風(fēng)濕痹痛;跌打腫痛;腳氣水腫;燒、燙傷及外傷出血
內(nèi)服:煎湯或浸酒,9-18g,鮮品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研粉撒,或搗敷。
1.《生草藥性備要》:祛風(fēng)濕腳痛,酒頂,用葉七片擂酒服。敷跌打,消腫痛。其根浸酒更妙。2.《本草求原》:治一切風(fēng)濕酒風(fēng)。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fēng)除濕,散瘀止痛。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外傷瘀痛,腳氣水腫。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刁了棒、咸魚頭、追風(fēng)棍、大葉大青
來源大戟科白桐樹屬植物白桐樹Claoxylon polot (Burm.) Merr.[C. indicum (Reinew. ex Blume) Hassk.],以根及葉入藥。秋季采,洗凈曬干。葉可鮮用。
性味辛、微苦,平。有毒。
注意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消腫止痛。根: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跌打腫痛,腳氣水腫。葉:外用治燒燙傷。
用法用量根3~5錢。葉外用適量,煎水洗、濕敷或研粉撒患處或鮮葉搗爛外敷。
備注(1)廣西玉林地區(qū)以遠(yuǎn)志科蟬翼藤Securidaca inappendiculata Hassk.的根皮作丟了棒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丟了棒拼音注音Diū Le Bànɡ別名追風(fēng)棍、趕風(fēng)債(《生草藥性備要》),趕風(fēng)柴(《本草求原》),咸魚頭(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白桐樹的根、葉。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曠野灌木叢中或疏林下。分布云南、廣西、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灌木或喬木,高3~9米。幼枝被柔毛。葉互生,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10~20厘米,寬6~13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圓形或略偏斜,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鋸齒;葉柄長5~14厘米,頂端有2枚腺體??偁罨ㄐ蛞干蝗酌?,雄花序長10~30厘米,雌花序5~8厘米;花綠白色,雄花數(shù)朵聚生而疏離,萼片3~4裂,長圓形,外被短柔毛;雄蕊20~25;雌花的萼片3裂,三角形,外面密被柔毛;子房密被柔毛,花柱3,離生。蒴果球形,徑約8毫米,被柔毛,熟時3裂,紅色?;ㄋ?~8月。
性味苦辛,微溫,有小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甘,性平。"
②《本草求原》:"苦辛,微溫。"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淡,平,有小毒。"
注意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體弱、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散瘀止痛。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外傷瘀痛。
①《生草藥性備要》:"祛風(fēng)濕腳痛,酒頂,用葉七片擂酒服。敷跌打,消腫痛。其根浸酒更妙。"
②《本草求原》:"治一切風(fēng)濕酒風(fēng)。"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法風(fēng)除濕,散瘀止痛。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外傷瘀痛,腳氣水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錢(鮮品0.5~1兩);或浸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丟了棒拼音注音Diū Le Bànɡ別名追風(fēng)根、趕風(fēng)債、趕風(fēng)柴、刁了棒、大葉大青。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Common Claoxylon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白桐樹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oxylon indicum (Reinw.ex Bl.)Hassk.[Erythrochilus indicus Reinw.ex Bl.;Claoxylon polot(Burm.f.)Merr.]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地山坡疏林或密林中,或曠野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白桐樹 灌木或喬木,高3-9m。小枝密被白色短柔毛或絨毛,有明顯皮孔。葉互生;葉柄長5-14cm,頂端有2枚不明顯的小腺體;葉片紙質(zhì),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9-20cm,寬5-13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圓形或略偏斜,邊緣通常有不規(guī)則的齒缺,綠色,幼葉兩面沿脈被疏柔毛后來脫落,老時近無毛??偁罨ㄐ蛞干ㄐ蛑盎ū鼙蝗酌?;花小,單性異株,綠白色,無花瓣;雄花序極柔弱,長10-30cm;雄花數(shù)朵聚生而疏離;花萼3-4裂,裂片長圓形,長約2mm,外被銹色短柔毛,鑷合狀;雄蕊18-25,花粉囊上端分離;花盤腺體片狀,被毛;無退化雌蕊;雌花序長5-8cm;花萼3裂,裂片三角形,外面密被柔毛;子房密被灰白色短柔毛,2-3室,花柱3,離生。蒴果三角狀扁球形,熟時3裂,直徑約8mm,紅色,密被茸毛?;ㄆ?-8月。
性狀性狀鑒別 單葉互生,葉柄長5-14cm,柄的頂端有2腺體;葉片寬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10-20cm,寬5-12cm,先端鈍或短尾尖,基部圓或?qū)捫ㄐ危吘壊灰?guī)則的齒缺;兩面沿脈被柔毛,干后漸脫落。氣微,味辛,微苦。
歸經(jīng)脾;腎經(jīng)
性味味苦;辛;微溫;小毒
注意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體弱、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散瘀止痛。主風(fēng)濕痹痛;跌打腫痛;腳氣水腫;燒、燙傷及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或浸酒,9-18g,鮮品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研粉撒,或搗敷。
各家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祛風(fēng)濕腳痛,酒頂,用葉七片擂酒服。敷跌打,消腫痛。其根浸酒更妙。2.《本草求原》:治一切風(fēng)濕酒風(fēng)。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fēng)除濕,散瘀止痛。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外傷瘀痛,腳氣水腫。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