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果倒地鈴

    拼音注音Xiǎo Guǒ Dǎo Dì Línɡ別名

    炮卜草、金絲苦楝、三角泡、三角藤、包袱草、倒地鈴(《廣西中草藥》),粽仔草、尪子目珠(《福建中草藥》)。

    出處

    《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來(lái)源

    為無(wú)患子科植物小果倒地鈴全草。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多生于曠野、樹(shù)旁及丘林地區(qū)小樹(shù)叢中。分布我國(guó)西南至東南各地。

    原形態(tài)

    柔弱草質(zhì)藤本,具卷須,長(zhǎng)達(dá)1~3米。莖有縱紋,疏生短毛。葉互生,2回3出復(fù)葉,長(zhǎng)5~10厘米;小葉膜質(zhì),卵形至披針形,長(zhǎng)1~5厘米,邊緣有粗齒或分裂?;ㄐ?,白色,長(zhǎng)2~2.5毫米,左右對(duì)稱,腋生,數(shù)朵組成具長(zhǎng)柄的聚傘花序,下有卷須2條;萼片4~5枚;花瓣4,其中2枚大的與萼片粘合,基部之上有大而扁平的鱗片1枚,2枚小的有冠狀鱗片1枚;花盤(pán)偏于一側(cè);雄蕊8,偏生,花絲分離或基部合生;子房3室,花柱3裂。蒴果膜質(zhì),倒卵狀三角形,長(zhǎng)和寬1.5~2厘米。種子球形,黑色?;ㄆ谙那?。

    本植物的果實(shí)(炮掌果)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

    苦,寒。

    ①《廣西中草藥》:"味微苦,性寒。"

    ②《福建中草藥》:"辛,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百日咳,咽喉炎,疔瘡,濕疹,膿泡瘡。

    《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蛇傷,小兒發(fā)熱,全身起泡,白泡瘡,疝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百日咳:小果倒地鈴(鮮)五至七錢(qián)。水煎服。

    ②治消渴(糖尿?。盒」沟剽彛r)五錢(qián)至一兩。水煎服。

    ③治咽喉炎:小果倒地鈴(鮮)一兩。水煎調(diào)冰糖服。

    ④治對(duì)口瘡:小果倒地鈴鮮葉加少許食鹽、冷飯,搗爛外敷。

    ⑤治疔瘡:小果倒地鈴鮮全草或葉加冬蜜,搗爛外敷。

    ⑥治背癰:小果倒地鈴(鮮)一兩,水燉服;另取鮮葉搗敷患處。(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⑦治濕疹:三角泡、水楊梅、白筋各適量。先用生藥煎水外洗,后用于粉撒患處,每天兩次。(《全展選編·皮膚科》)

    ⑧治膿皰瘡,濕疹,爛瘡:三角泡、螞蚱勒各適量。水煎,洗患處。

    ⑨治小兒陰囊熱腫:三角泡適量,水煎,洗患處。

    ⑩治陰囊濕疹:三角泡三兩,蛇床子一兩。水煎,洗患處。(⑧方以下出《廣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國(guó)藥典》:巴戟天拼音注音Bā Jǐ Tiān別名雞腸風(fēng)、雞眼藤、黑藤鉆、兔仔腸、三角藤、糠藤英文名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來(lái)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干燥根。全......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巴掌草別名千靈丹來(lái)源蘭科兜蘭屬植物同色兜蘭Paphiopedilum concolor Tang et Wang,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止咳平喘,祛風(fēng)止痛。用于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
  • 《中藥大辭典》:巴旦杏仁拼音注音Bā Dàn Xìnɡ Rén別名八擔(dān)仁(《飲膳正要》),巴達(dá)杏仁(《本草通玄》),叭噠杏仁(《要藥分劑》)。出處《綱目》來(lái)源為薔薇科植物巴旦杏的干燥種子。果實(shí)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及核殼,取種仁,曬干。生境分......
  •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lái)源為禾本科植物五節(jié)芒根莖部葉鞘內(nèi)的蟲(chóng)癭。蟲(chóng)癭全年均可采集。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地。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安徽、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五節(jié)芒,又名:萱仔、馬兒扦。 多年生草本,高2~4米。......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巴茅根別名大茅根來(lái)源禾本科芒屬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Maxim.) Benth., et Hook. f.,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曬干。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清熱,活血。用于婦女干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