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瓦楞子

    《全國中草藥匯編》:瓦楞子拼音注音Wǎ Lénɡ Zǐ別名

    蚶子殼、毛蛤、瓦垅

    英文名CONCHA ARCAE來源

    本品為蚶科動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 、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 的貝殼。秋、冬至次年春捕撈,洗凈,置沸水中略煮,去肉,干燥。

    性狀

    毛蚶:略呈三角形或扇形,長4~5cm,高3~4cm。殼外面隆起,有棕褐色茸毛或已脫落;殼頂突出,向內卷曲;自殼頂至腹面有延伸的放射肋30~34條。殼內面平滑,白色,殼緣有與殼外面直楞相對應的凹陷,鉸合部具小齒1列。質堅。無臭,味淡。

    泥蚶:長2.5~4cm,高2~3cm。殼外面無棕褐色茸毛,放射肋18~21條,肋上有顆粒狀突起。

    魁蚶:長7~9cm,高6~8cm。殼外面放射肋42~48條。

    貯藏

    置干燥處。

    炮制

    煅瓦楞子:將洗凈的瓦楞子放鍋內,上蓋一口稍小的鍋,縫隙處用黃泥封嚴,不使漏氣,上面鍋底貼一白紙并壓以重物,煅至所貼白紙變黃,取出晾涼,碾碎即可。亦可將瓦楞子放坩鍋內或其它器皿中,在無煙的爐火中煅至紅透,取出晾涼,碾碎即可。

    歸經

    歸肺、胃、肝經。

    性味

    咸,平。

    功能主治

    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用于頑痰積結,黏稠難咯,癭瘤,瘰疬,癥瘕痞塊,胃痛泛酸。

    用法用量

    9~15g,宜先煎。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瓦楞子拼音注音Wǎ Lénɡ Zǐ別名

    蚶殼(《本草拾遺》),瓦壟子(《丹溪心法》),蚶子殼(《本草蒙筌》),魁蛤殼(《品匯精要》),花蜆殼(《浙江中藥手冊》),瓦壟蛤皮(《中藥志》),血蛤皮(《山東中草藥手冊》)。

    出處

    《本草備要》

    來源

    為蚶科動物魁蚶、泥蚶毛蚶的貝殼。春、秋季在淺海泥沙中采集。采得后洗凈泥沙,以沸水略煮,去肉取殼,曬干。

    生境分布

    主產浙江、江蘇、山東、廣東、遼寧等地。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蚶"條。

    性狀

    殼呈扇形或三角形,左右兩殼形狀相同,或左殼稍大于右殼。長2.5~8厘米,寬2~6厘米。背面隆起,有數十條直楞如瓦壟狀,由頂端向周圍放射,楞紋明顯,由灰褐色和白色相間而成。殼內面乳白色,光滑,上端邊緣有與肋紋相應的凹陷,而形成突出的鋸齒。質堅硬,能砸碎,斷面白色。氣無,味淡。以整齊,潔凈、無殘肉、無沙土者為佳。

    炮制

    瓦楞子:洗凈曬干、碾碎。煅瓦楞:取瓦楞子放坩堝內,置無煙的爐火中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碾碎用。

    《日華子本草》:"凡用瓦楞子,取陳久者,炭火煅赤,米醋淬三度,出火毒,研粉。"

    歸經

    入肝、脾經。

    ①《本草求真》:"入肝。"

    ②《要藥分劑》:"入旰、肺、脾經。"

    性味

    甘咸,平。

    ①《本草蒙筌》:"味咸,氣溫,無毒。"

    ②《綱目》:"甘咸,平,無毒。"

    功能主治

    化痰,軟堅,散瘀,消積。治痰積,胃痛,嘈雜,吐酸,癥瘕,瘰疬,牙疳。

    ①《日華子本草》:"燒過醋淬,醋丸服,治一切血氣,冷氣,癥癖。"

    ②《日用本草》:"消痰之功最大,凡痰隔病用之。"

    ③《丹溪心法》:"能消血塊,次消痰。"

    ④《綱目》:"連肉燒存性,研敷小兒走馬牙疳。"

    ⑤《醫(yī)林集要》:"去一切痰積,血積,氣塊,破癥瘕,攻瘰疬。"

    ⑥《現代實用中藥》:"用于小兒佝僂病,肺結核,淋巴結核等癥。"

    ⑦《山東中草藥手冊》:"制酸止痛,治潰瘍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宜久煎),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胃痛吐酸水,噫氣,甚則吐血者:

    瓦楞子(醋煅七次)九兩,烏賊骨六兩,廣皮三兩(炒)。研極細末,每日三次,每次服二錢,食后開水送下。(《經驗方》)

    ②治一切氣血癥瘕,次能消痰:瓦壟子燒,以醋淬三度,埋令壞,醋膏丸。(《萬氏家抄方》瓦壟子丸)

    ③治臨經陣痛血不行,按之硬滿,屬實痛者:瓦壟子(煅紅色,醋淬七次)、香附、桃仁、丹皮、川芎、川大黃、當歸、紅花。酒糊丸。(《女科指掌》瓦楞子丸)

    臨床應用

    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取瓦楞子5兩(煅),甘草1兩,共研細末,每次10克,每日3次,飯前服?;蛎看?0克,于節(jié)律性疼痛發(fā)作前20分鐘服藥。經治療124例,療程最短20天,最長56天,結果治愈59例,占47.58%。治愈標準是主要癥狀消失,潛血陰性,病情經長期觀察穩(wěn)定,X線檢查壁龕消失或球部變形在治療前后穩(wěn)定不變者。好轉者48例,占38.79%。好轉是指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潛血轉陰或弱陽性,X線檢查龕影縮小或不消失,球部變形不穩(wěn)定者。無效17例,占13.71%??傆行蔬_89.19%。有些病例服后5分鐘即能緩解疼痛。一般無副作用,個別病例有顏面浮腫、尿血、尿混濁和泌尿系感染復發(fā)等現象。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瓦楞子拼音注音Wǎ Lénɡ Zǐ別名

    蚶殼、瓦屋子、瓦壟子、蚶子殼、花蜆殼、瓦壟蛤皮、血蛤皮、毛蚶皮

    英文名Ark Shell出處

    出自《本草備要》

    來源

    藥材基源:這蚶科動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貝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apharca inflata(Reeve)[Arca inflata Reeve]2.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Arca granosa Linnaeus]3.Scapharca subcrenata(Lischke)[Arca subcrenata Lischke]

    采收和儲藏:瓦楞子全年采收,在淺海度沙中拾取或從網籠中取出,洗凈,入沸水煮熟去其肉,曬干即可。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活于潮下帶5m至10-30m深的軟泥或泥沙質海底。

    2.生活于潮濕帶中、下區(qū)軟泥海灘,潛棲泥內深約70mm。

    3.生活于潮間帶至水深4-20m的泥沙質海底,喜稍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資源分布:1.我國沿海均有分布,以遼寧、山東產量最多。

    2.我國廣布于沿海。

    3.我國廣布于沿海,尤以渤海灣產量最大。

    原形態(tài)

    1.魁蚶,貝殼斜卵圓形,堅厚,一般殼長80-104mm,高62-85mm,大者長可達122mm,高102mm。兩殼合抱,左殼比右殼稍大,極膨脹,殼頂突出,向內彎曲,稍超過韌帶面。韌帶梭形,具黑褐色角質厚皮。背部兩側略呈鈍角,殼前緣及膚緣均呈圓形;后緣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寬,平滑整齊,無明顯結節(jié),約42-48條,以43-44條較多見,生長輪脈明顯,殼面白色。殼內面白色,鉸合部直,鉸合齒60-70枚,中間者細小直立,兩端漸大而外斜。閉殼肌良明顯,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顯,鰓黃赤色。殼邊緣厚,有與放射肋溝相應的齒狀突起。

    2.泥蚶,貝殼卵圓形,極堅厚,殼長43mm左右,高36mm左右,兩殼相當膨脹,寬度略小于高度。兩殼頂間的距離較遠,殼表放射肋發(fā)達,共18-21條,肋上具有極顯著的斷續(xù)顆粒狀結節(jié),此結節(jié)在殼邊緣部分不甚明顯,殼內面灰白色,邊緣具有與殼面放射肋相應的深溝。鉸合部直,鉸合齒約40個。前閉殼肌痕較小,呈三角形;后閉殼肌痕大,近方形。

    3.毛蚶,貝殼長卵圓形,質堅厚,殼長54mm左右,高46mm左右,兩殼極膨脹,寬為高的3/4-4/5,右殼比左殼稍小,背側兩端略有棱角,殼頂稍偏前方,兩殼頂間的距離中等。殼表放射肋30-35條,肋凸較密,呈方形小結節(jié),左殼上較明顯。殼表面被有棕褐色絨毛狀殼皮,外皮常易磨損脫落,使殼面常有白色。殼內面白色或灰黃色,邊緣具有與殼面放射肋相應的齒和溝。鉸合部直,鉸合齒約50個,中間小而密;兩側大而疏。前閉殼肌痕小略呈馬蹄形,后閉殼肌痕為卵圓形。

    栽培

    生活習性 三種軟體動物均為海邊常見種類,喜棲息于風浪較小的潮流暢通、有淡水注入的內灣及河上附近的軟泥灘涂上。以藻類為食,對自然海區(qū)的鹽度和溫度適應力較強。毛蚶雌雄異體,自然水溫在25℃左右開始產卵,27℃時為繁殖盛期。精卵在海水中受精。泥蚶屬多次性產卵類型。在自然海區(qū)每年排卵4-5次。受精卵經過擔輪幼蟲和面盤幼蟲期,約2-3星期變態(tài)成幼貝在海底附著。

    性狀

    性狀鑒定 (1)魁蚶 貝殼呈斜卵圓形,左右兩殼形狀相同,左殼稍大于右殼。長約8cm,寬約6cm。背面隆起,有42-48條直楞(放射肋)如瓦壟狀,由頂端向周圍放射楞紋明顯,由灰褐色和白色相間而成,無明顯結節(jié),被棕色細毛。殼內面乳白色,光滑,上端邊緣有與肋紋相應的凹陷,而形成突出的鋸齒約70枚(鉸合齒)。質堅硬,能砸碎,斷面白色。氣無,味淡。

    (2)泥蚶 貝殼較小,長2-4.5cm,寬1.5-4cm,放射肋18-20條,由斷續(xù)的粒狀突起構成。鉸合齒約40枚。

    (3)毛蚶 貝殼較短而寬,長2-4.5cm,寬1.5-4cm,放射肋30-34條,肋上有小結節(jié),表面被有帶毛的殼皮。鉸合齒約50枚。

    顯微鑒別 磨片可見層紋寬5-10μm,兩紋相隔10-30μm,交錯紋粗5-50μm,分叉交互排列。

    化學成分

    1.魁蚶,貝殼含大量的碳酸鈣,少量磷酸鈣量在93%以上(按碳酸計算);尚含少量鎂、鐵、硅酸鹽、硫酸鹽和氯化物及有機質。

    2.泥蚶 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另含少量磷酸鈣,總鈣量在93%以上(按碳酸鈣計算);有機質約1.69%;尚含少量鎂、鐵、硅酸鹽、硫酸鹽、磷酸鹽和氯化物。煅燒后,碳酸鈣分解,產生氯化鈣等,有機質則被破壞。

    3.毛蚶 貝殼含大量的碳酸鈣,少量磷酸鈣,總鈣最93%以上(按碳酸鈣計算);尚含硅酸鹽和無機元素鋁、氯、鉻、銅、鐵、鉀、錳、鈉、鎳、磷、硫、硅、鍶、鋅;并且毛蚶外殼對核素錳有特異的富集能力。

    炮制

    1.瓦楞子《圣惠方》:“細研?!薄镀穮R精要》:“洗去土,研細如粉?!爆F行,取原藥材,用水洗凈,撈出,干燥,碾碎。生品用于散瘀消痰。

    2.煅瓦楞子《串雅補》:“煅。”《醫(yī)醇剩義》:“煅研。”現行,取凈瓦楞子置適宜容器內,于無煙的爐火中,煅至酥脆,取出放涼,碾碎。煅瓦楞子用于制酸止痛。

    3.醋瓦楞子《本草拾遺》:“殼燒,以米醋三度淬后,乾坤令壞?!薄度杖A子》:“凡用,取陳久者炭火煅赤,米醋淬三度,出火毒,研粉?!薄兜は姆ā罚骸办?,醋煮一晝夜?!爆F行,取凈瓦楞子置適宜容器內,于無煙的爐火中煅至酥脆,取出倒入醋內,使醋淬均勻,晾干,研成細粉。每瓦楞子100kg,用醋30kg。

    4.鹽瓦楞子 取凈瓦楞子軒適宜容器內,于無煙的爐火中,煅至酥脆,取出,倒入鹽水內淬均勻。瓦楞子每100kg,用食鹽1.2kg。

    飲片性狀:瓦楞子呈粗粉或細粉狀,灰白色。較大碎塊顯有瓦楞線,無臭,味淡。煅瓦楞子形如瓦楞子,青灰色或深灰色,無臭無味。醋瓦楞子形如煅瓦楞子,略有醋氣。鹽瓦楞子形如煅瓦楞子,略帶咸味。

    歸經

    肝;脾;胃經

    性味

    味甘;咸;性平

    注意

    《本草用法研究》:“無瘀血痰積者勿用?!?/p>功能主治

    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主瘰疬;癭瘤;癥瘕痞塊,頑痰久咳;胃痛吐酸;牙疳;外傷出血;凍瘡及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宜打碎行煎;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煅后研末調敷。

    復方

    1.瓦壟子丸(《萬氏家抄方》),用治一切氣血癥瘕,次能消痰。2.瓦楞子丸(《女科指掌》),用治臨經陣痛血不行,按之硬滿,屬實痛者。3.治胃痛吐酸方(《經驗方》):瓦楞子(醋煅7次)270克,烏賊骨180克,廣皮(炒)90克。研極細末。每日3次,每次服6克,食后開水送下,用治胃痛吐酸水,噫氣,甚則吐血者。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燒過醋淬,醋丸服,治一切血氣,冷氣,癥癖。

    2.《日用本草》:消痰之功最大,凡痰隔病用之。

    3.《丹溪心法》:能消血塊,次消痰。

    4.《綱目》:連肉燒存性,研敷小兒走馬牙疳。

    5.《醫(yī)林纂要》:去一切痰積,血積,氣塊,破癥瘕,攻瘰疬。

    6.《現代實用中藥》:用于小兒佝僂病,肺結核,淋巴結核等癥。

    7.《山東中草藥手冊》:制酸止痛,治潰瘍病。

    8.《綱目》:咸走血而軟堅,故瓦壟子能消血塊,散痰積。

    9.《本經逢原》:(魁蛤殼)與鱉甲、虻蟲,同為消瘧母之味,獨用醋丸,則消胃脘痰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別名睬甲哈烏(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來源為鱗毛蕨種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陰濕地及巖石縫中。分布陜西、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
  • 拼音注音Bù Zhā Yè別名蓑衣子、破布葉、麻布葉、爛布渣、布包木、破布樹、薢寶葉來源為椴樹科破布葉屬植物破布樹Microcos paniculata.的葉。夏秋采葉,曬干。性味淡、微酸,平。功能主治清暑,消食,化痰。用于感冒,中暑,食滯......
  • 《全國中草藥匯編》:布狗尾拼音注音Bù Gǒu Wěi別名兔狗尾、狐貍尾、虎尾輪、防蟲草、貓上樹來源豆科貍尾草屬植物長穗貓尾射Uraria crinita Desv. var. macrostachya Wal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洗凈......
  • 拼音注音Bù Jīnɡ別名五指疳、五指風、山紫荊(《廣西藥植名錄》),梅哈忍(傣名)。出處《云南思茅中草藥選》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山牡荊的根或樹干心材。全年可采,削除外皮,取干心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中或栽培。分布云南、廣東、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喬......
  • 拼音注音Biǎn Dɑn Gǎn別名娃娃拳、麻糖果、月亮皮、葛荊麻來源椴樹科扁擔桿屬植物扁擔桿Grewia biloba G. Don,以根或全株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辛、甘,溫。功能主治健脾益氣,固精止帶,祛風除濕。用于小兒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