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鸕鶿骨

    《中藥大辭典》:鸕鶿骨拼音注音Lú Cí Gǔ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為鸕鶿科動物鸕鶿。

    功能主治

    陶弘景:"主魚鯁。"

    復(fù)方

    ①治雀卵面斑:鸕鶿骨燒研,入白芷末,豬脂和,夜涂旦洗。(《摘元方》)及黃素單核甙酸。

    ②治魚骨鯁:鸕鶿骨(煅灰)蜜調(diào)綿裹含咽。(《本經(jīng)逢原》)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鸕鶿骨拼音注音Lú Cí Gǔ英文名cormorant bone出處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藥材基源:為鸕鶿科動物鸕鶿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Blumenbach)

    采收和儲藏:捕捉后去皮毛及肉,取骨骼晾干,燒灰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河川、湖沼及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營巢于蘆甘心叢中或矮樹、峭壁上。

    資源分布:廣布于我國各地。經(jīng)馴養(yǎng)后可供捕魚。

    原形態(tài)

    鸕鶿,中型鳥類,體長80cm。頰、頦和上喉均為白色,形成一半環(huán)狀。頭、羽冠、頸等為黑色,但有金屬紫綠色反光,并有白色絲狀羽;肩和翼的覆羽青銅棕色,羽緣藍(lán)黑色;初級尺羽黑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灰褐色,并帶有綠色金屬反光。下體藍(lán)黑色,產(chǎn)具金屬反光,下脅有一雪白塊斑。尾灰黑色,羽干基部呈灰白色。虹膜翠綠色。眼先橄欖綠色,綴以黑色玟點;眼下橙內(nèi)色;嘴下喉囊為橄欖黑色,并綴許多鮮黃色斑點。上嘴黑褐,邊緣及下嘴灰白色,且具磚紅色斑。跗跖黑色,四趾向前,具蹼及銳爪。冬羽時期,頭無羽冠,頭、頸無白色絲狀羽;頰、頦和上喉的白色半環(huán)為淺灰棕色所代替,下肋無雪白斑塊。

    歸經(jīng)

    腎經(jīng)

    性味

    酸;咸;平

    功能主治

    化骨鯁;去面斑。主魚骨鯁喉;面部雀斑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燒存性研末,適量,白開水或米湯送下。

    復(fù)方

    ①治雀卵面斑:鸕鶿骨燒研,入白芷末,豬脂和,夜涂旦洗。(《摘元方》)②治魚骨鯁:鸕鶿骨(煅灰)蜜調(diào)綿裹含咽。(《本經(jīng)逢原》)

    各家論述

    陶弘景:主魚鯁。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艾納香拼音注音ài Nà Xiānɡ別名大風(fēng)艾、牛耳艾、大風(fēng)葉、紫再楓(《生草藥性備要》),再風(fēng)艾(《嶺南采藥錄》),大艾、大楓草(《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大骨風(fēng)(《南寧市藥物志》),大黃草(《中藥志》),大毛藥(《貴州植藥調(diào)......
  • 《中藥大辭典》:艾納香根拼音注音ài Nà Xiānɡ Gēn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菊科植物艾納香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艾納香“條。性味辛,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消腫,活血散瘀。治風(fēng)濕痛,跌打瘀痛,產(chǎn)后骨痛,受涼腹痛,腹瀉。用法用量內(nèi)服:......
  • 拼音注音ài Hǔ別名地狗、艾鼬、兩頭烏、臭狗子英文名Weasel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鼬科動物艾鼬的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采收和儲藏:捕殺后,剝皮,剖腹,除去內(nèi)......
  • 拼音注音ài Hǔ Nǎo英文名Weasel Brain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鼬科動物艾虎的腦髓。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采收和儲藏:捕捉后殺死,開顱取出腦,晾干。生境......
  • 拼音注音ài Má Cǎo別名鐵秤鉈、禾麻草來源蕁麻科艾麻草屬植物艾麻草Laportea sinensis C. H. Wright,以塊根入藥。秋季采挖,去莖葉,洗凈泥土?xí)窀?。性味辛,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調(diào)經(jīng)。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皮膚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