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睬甲哈烏(藏名)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為鱗毛蕨種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曬干。
生于高寒林下陰濕地及巖石縫中。分布陜西、四川、云南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莖塊狀,橫臥。葉柄短,長6~8厘米,有溝,褐棕色,與中軸密被鱗片;鱗片淡褐色乃至淡黃褐色;葉倒披針形,長40~60厘米,寬10~15厘米,下部羽片漸縮短,2次羽狀分裂;羽片長披針形,長5~8厘米,寬2厘米;基部最寬;小羽片矩卵形,稍呈耳狀,密接,邊緣疏刺齒狀,齒軟,葉下、葉軸及中肋均被鱗毛;葉下灰綠色。孢子囊群小,不連接,位于近中肋處,子囊蓋全緣,無毛。
入肺、脾經(jīng)。
澀,寒。
清熱解毒。治病毒發(fā)疹。
內(nèi)服:煎湯,3~5錢。
治熱毒發(fā)疹:布朗耳蕨配升麻、荊芥、防風(fēng),煎湯服。
貫眾、耳蕨貫眾
出自《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布朗耳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stichum braunii(Spenn.) Fee[Aspidium braunii Spenn.]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挖出后除去葉柄及須根,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400-2000m的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植株高30-50cm。根莖短而直立,與葉柄基部、葉軸密被棕色、狹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4-8cm,禾稈色;葉片堅(jiān)革質(zhì),倒披針形,長25-40cm,寬10-15cm,下部漸縮狹,兩面被纖維狀鱗片,二回羽狀;羽片18-25對,平展,披針形,中部的較大,長5-7cm,寬2-3cm,一回羽裂;小羽片近對生,鐮狀長圓形,基部上側(cè)1片大,其余向上各片漸小,鈍頭有芒刺狀小尖,邊緣有芒刺,基部不對稱,上緣截形與羽軸平行,下緣楔形下延成羽軸翅;中部以下羽片逐漸縮短,最下1對長約2cm;葉脈羽狀,側(cè)脈分叉達(dá)葉邊。孢子囊群圓形,著生于小脈先端,每小羽片有2-4對;囊群蓋棕色,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
肺;脾經(jīng)
微苦;涼
清熱解毒;止血;殺蟲。主流感;乙腦;痄腮;鼻衄;崩漏;蟯蟲??;頭瘡白禿
內(nèi)服:煎湯,10-15g;研末,3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搽。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睬甲哈烏(藏名)
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為鱗毛蕨種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陰濕地及巖石縫中。分布陜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莖塊狀,橫臥。葉柄短,長6~8厘米,有溝,褐棕色,與中軸密被鱗片;鱗片淡褐色乃至淡黃褐色;葉倒披針形,長40~60厘米,寬10~15厘米,下部羽片漸縮短,2次羽狀分裂;羽片長披針形,長5~8厘米,寬2厘米;基部最寬;小羽片矩卵形,稍呈耳狀,密接,邊緣疏刺齒狀,齒軟,葉下、葉軸及中肋均被鱗毛;葉下灰綠色。孢子囊群小,不連接,位于近中肋處,子囊蓋全緣,無毛。
歸經(jīng)入肺、脾經(jīng)。
性味澀,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病毒發(fā)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復(fù)方治熱毒發(fā)疹:布朗耳蕨配升麻、荊芥、防風(fēng),煎湯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別名貫眾、耳蕨貫眾
英文名Herb of Braun's Holly Fern出處出自《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布朗耳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stichum braunii(Spenn.) Fee[Aspidium braunii Spenn.]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挖出后除去葉柄及須根,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400-2000m的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植株高30-50cm。根莖短而直立,與葉柄基部、葉軸密被棕色、狹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4-8cm,禾稈色;葉片堅(jiān)革質(zhì),倒披針形,長25-40cm,寬10-15cm,下部漸縮狹,兩面被纖維狀鱗片,二回羽狀;羽片18-25對,平展,披針形,中部的較大,長5-7cm,寬2-3cm,一回羽裂;小羽片近對生,鐮狀長圓形,基部上側(cè)1片大,其余向上各片漸小,鈍頭有芒刺狀小尖,邊緣有芒刺,基部不對稱,上緣截形與羽軸平行,下緣楔形下延成羽軸翅;中部以下羽片逐漸縮短,最下1對長約2cm;葉脈羽狀,側(cè)脈分叉達(dá)葉邊。孢子囊群圓形,著生于小脈先端,每小羽片有2-4對;囊群蓋棕色,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
歸經(jīng)肺;脾經(jīng)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殺蟲。主流感;乙腦;痄腮;鼻衄;崩漏;蟯蟲??;頭瘡白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研末,3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搽。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