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豆角柴
豆科三匹葉Campylotropis cavaleriei (Levl.)C. Y. Wu[C. velutina A. K. Schindl.],以根入藥。
云南、貴州。
苦、澀,平。
通經(jīng)活血,舒筋絡(luò),收斂止痛。主治腹瀉,赤白痢,慢性肝炎,腹痛,風(fēng)濕痛,痛經(jīng)。
1~2兩,水煎服。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為豆科植物絨毛杭子梢的根。夏、秋采收,切片曬干。
生于山坡灌木叢中。分布于云南、貴州等地。
亞灌木,高1~2米。嫩枝有黃色絨毛。葉互生,復(fù)葉有小葉3枚,基部小葉為倒卵形,頂端小葉漸小,呈狹橢圓狀披針形,上面綠色,下面被絨毛,銀白色。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復(fù)組成圓錐花序;萼鐘形,5裂,其下有結(jié)節(jié);花淡黃色,龍骨瓣彎曲有喙。莢果。
苦澀,平。
通經(jīng)活血,舒筋絡(luò),收斂,止痛。治腹瀉,赤白痢,慢性肝炎,腹痛,風(fēng)濕痛,痛經(jīng)。
內(nèi)服:煎湯,1~2兩。
治慢性腹瀉:三匹葉根、干姜、胡椒。水煎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豆角柴
來源豆科三匹葉Campylotropis cavaleriei (Levl.)C. Y. Wu[C. velutina A. K. Schindl.],以根入藥。
生境分布云南、貴州。
性味苦、澀,平。
功能主治通經(jīng)活血,舒筋絡(luò),收斂止痛。主治腹瀉,赤白痢,慢性肝炎,腹痛,風(fēng)濕痛,痛經(jīng)。
用法用量1~2兩,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三匹葉拼音注音Sān Pǐ Yè出處《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為豆科植物絨毛杭子梢的根。夏、秋采收,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木叢中。分布于云南、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亞灌木,高1~2米。嫩枝有黃色絨毛。葉互生,復(fù)葉有小葉3枚,基部小葉為倒卵形,頂端小葉漸小,呈狹橢圓狀披針形,上面綠色,下面被絨毛,銀白色。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復(fù)組成圓錐花序;萼鐘形,5裂,其下有結(jié)節(jié);花淡黃色,龍骨瓣彎曲有喙。莢果。
性味苦澀,平。
功能主治通經(jīng)活血,舒筋絡(luò),收斂,止痛。治腹瀉,赤白痢,慢性肝炎,腹痛,風(fēng)濕痛,痛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
復(fù)方治慢性腹瀉:三匹葉根、干姜、胡椒。水煎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