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補心湯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補心湯處方

    紫石英 茯苓 人參 遠志 當(dāng)歸 茯神 甘草 紫菀各6克 麥門冬12克 赤小豆4克 大棗5枚

    制法

    上十一味,哎咀。

    功能主治

    主心氣不足,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血,舌本強,不通水漿。

    用法用量

    以水1.2升,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五:補心湯處方

    白茯苓 人參 前胡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川芎各23克 橘皮 枳殼(麩炒,去瓤)紫蘇桔梗 甘草(炙)干姜各15克 當(dāng)歸53克 白芍藥60克 熟地黃45克

    制法

    上銼散。

    功能主治

    主婦人陰中生瘡,或痛或癢,如蟲行狀,淋瀝膿汁,陰蝕幾盡,名日蠹瘡。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1枚同煎,空腹時服。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五《便覽》卷三:補心湯處方

    川芎1錢,當(dāng)歸1錢,生地1錢,芍藥(炒)1錢,桔梗1錢,干葛1錢,陳皮1錢,前胡1錢,紫蘇1錢,半夏1分,枳殼5分,茯苓7分,甘草3分,木香3分。

    功能主治

    吐血發(fā)熱,咳嗽,胸前作痛,頭目昏眩。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

    摘錄《便覽》卷三《外臺》卷十五引《深師方》:補心湯處方

    麥門冬3兩(去心),紫石英5分,紫菀2兩,桂心1尺,茯苓4兩,小豆24粒,人參半兩,大棗25枚(擘),甘草5寸(炙)。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心氣不足,其病苦滿,汗出心風(fēng),煩悶善恐,獨苦多夢,不自覺者,咽喉痛,時時吐血,舌本強,水漿不通,手掌熱,心驚悸,吐下血。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4合,羸人分作3服,強人再服。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

    摘錄《外臺》卷十五引《深師方》《得效》卷十五:補心湯處方

    白茯苓3分,人參3分,前胡3分,半夏(湯洗7次,去滑)3分,川芎3分,橘皮半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紫蘇半兩,桔梗半兩,甘草(炙)半兩,干姜半兩,當(dāng)歸1兩3分,白芍藥2兩,熟地黃1兩半。

    制法

    上銼散。

    功能主治

    補心養(yǎng)胃。主婦人陰中生瘡,或痛或癢,如蟲行狀,淋瀝膿汁,陰蝕幾盡。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同煎,食前服。

    摘錄《得效》卷十五《千金》卷十四:補心湯處方

    遠志4兩,蒲黃(1方用菖蒲)4兩,人參4兩,茯苓4兩。

    功能主治

    心氣不足,心痛驚恐。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遠志散”。

    摘錄《千金》卷十四《不知醫(yī)必要》卷二:補心湯處方

    生地(酒炒)2錢,茯苓2錢,棗仁(即炒、杵)1錢5分,當(dāng)歸(朱砂末拌)1錢5分,蓮仁(去心)1錢5分,麥冬(去心)1錢5分,竹葉10片,甘草7分。

    功能主治

    思慮過多,心神潰亂,煩躁不寐。

    用法用量

    加燈心1團,水煎服。

    摘錄《不知醫(yī)必要》卷二《元戎》卷十一:補心湯處方

    四物湯合參蘇飲。

    功能主治

    妊娠虛熱。

    摘錄《元戎》卷十一《內(nèi)經(jīng)拾遺》卷一:補心湯處方

    茯神(去木)2錢,貝母(去心)2錢,麥冬(去心)2錢,生地(姜汁炒)2錢,天冬(去心)1錢,酸棗仁(炒)1錢,白芍1錢,當(dāng)歸1錢,橘紅1錢,黃連8分,川芎8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

    補心。主心血不足,心若掣。

    用法用量

    水2鐘,加生姜3片,煎8分,食后服。

    有郁,加香附。

    摘錄《內(nèi)經(jīng)拾遺》卷一《紅爐點雪》卷一:補心湯處方

    當(dāng)歸1錢,白術(shù)8分(土炒),陳皮5分(去白),白芍5分(炙),生地7分,遠志5分(去骨),石菖蒲6分,麥冬7分(去心),酸棗仁5分(略炒),甘草3分,黃柏3分(童便炒),知母5分(童便炒),茯神5分(去木)(1方加柏子仁、北5味)。

    功能主治

    驚悸怔忡。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虛極者,加人參3分。

    摘錄《紅爐點雪》卷一《雞峰》卷十一:補心湯處方

    人參半兩,白術(shù)半兩,茯苓半兩,茯神半兩,菖蒲半兩,遠志4錢,甘草3錢,桂3錢。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心氣不足,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悲憂、獨語、自夢悉不自知,及諸失血舌本強直。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大棗1枚(擘破),同煎至7分,食后溫服。

    摘錄《雞峰》卷十一《千金》卷十四:補心湯處方

    人參3兩,甘草3兩,枳實3兩,當(dāng)歸3兩,龍齒3兩,桔梗3兩,半夏5兩,桂心5兩,黃耆4兩,生姜6兩,茯苓2兩,大棗20枚,茯苓3兩,遠志3兩。

    功能主治

    定志下氣。主奄奄忽忽,朝差暮劇,驚悸心中憧憧,胸滿不下食,陰陽氣衰,脾胃不磨,不欲聞人聲。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人參茯苓湯”。

    摘錄《千金》卷十四《盤珠集》卷下:補心湯處方

    人參、茯苓、炙甘草、熟地、當(dāng)歸、白芍(酒炒)、棗仁、麥冬、小麥。

    功能主治

    妊娠傷寒,心氣虛不能主血。

    摘錄《盤珠集》卷下《脈癥正宗》卷一:補心湯處方

    生地2錢,當(dāng)歸8分,白芍8分,棗仁8分,茯神1錢,木通8分,五味6分,丹參1錢。

    功能主治

    補心。主

    摘錄《脈癥正宗》卷一《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補心湯處方

    棗仁3錢,生地5錢,黃連1錢半,丹參1錢半,白芍1錢半,元參1錢半。

    功能主治

    妊娠心虛挾熱,傷犯心包,心神煩熱而咯出血星,脈虛微洪者。

    用法用量

    水煎,沖藕汁1杯溫服。

    各家論述

    生地壯腎水之不足;黃連降心火之有余;白芍斂陰收血以止血;棗仁養(yǎng)心寧神以安神,生新去宿;元參退熱存陰。水煎以滋腎水,藕汁以清血絡(luò),使水升火降,則心腎交而坎離濟。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玉案》卷四:補心湯處方

    當(dāng)歸4錢,生地4錢,白芍1錢,玄胡索1錢,烏藥1錢,丹皮1錢,遠志1錢,茯神1錢,龍眼肉5枚。

    功能主治

    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養(yǎng)心,故心痛,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玉案》卷四《壽世保元》卷五:補心湯處方

    當(dāng)歸1錢2分,川芎7分,白芍(炒)1錢,生地黃1錢2分,白術(shù)(去蘆)1錢,遠志(去心)8分,白茯神1錢2分,酸棗仁(炒)8分,麥門冬(去心)1錢,黃連(姜汁炒)1錢,元參5錢,甘草(炙)3錢。

    制法

    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

    心血虛,驚悸怔忡,健忘不寐。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五《雜病源流犀燭》卷六:補心湯處方

    人參、當(dāng)歸、茯神、遠志、地黃、甘草、柏子仁。

    功能主治

    怵惕思慮,傷神涸血,心包絡(luò)痛。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六《魏氏家藏方》卷二:補心湯處方

    人參(去蘆)1兩,枳實(去瓤,麩炒)1兩,龍齒1兩,當(dāng)歸(去蘆,酒浸)1兩,桔梗(去蘆,炒)1兩,甘草(炙)1兩,遠志(湯泡,去心)1兩,白茯苓(去皮)1兩,茯神7錢(去木),黃耆1兩3錢(蜜涂,炙),半夏曲(炙)1兩6錢3分,桂心(去粗皮,干)1兩6錢3分。

    功能主治

    寧心定志,升降榮衛(wèi)。主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2枚,煎至8分,去滓,食前服。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二《千金》卷十四:補心湯處方

    紫石英2兩,茯苓2兩,人參2兩,遠志2兩,當(dāng)歸2兩,茯神2兩,甘草2兩,紫菀2兩,麥門冬1升,赤小豆3合,大棗30枚。

    功能主治

    心氣不足,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血,舌本強,不通水漿。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煮取3升,分3次服。

    摘錄《千金》卷十四《嵩崖尊生》卷十二:補心湯處方

    當(dāng)歸1錢5分,川芎1錢,炙草1錢,生地1錢5分,遠志2錢5分,棗仁2錢,柏仁2錢,人參1錢,琥珀5分,茯神7分,膽星5分,石菖蒲6分。

    功能主治

    血虛顫動,心不寧。

    用法用量

    為丸服更妙。

    摘錄《嵩崖尊生》卷十二
更多中藥材
  • 處方鱉頭、莧菜、蔥、蜜、甘草、甘遂、芫花、海藻、阿魏、鱉甲、水紅花子。制法上應(yīng)為末者為末,應(yīng)搗爛者搗爛,入末再搗,如和不勻,加燒酒調(diào)之。功能主治痞塊。用法用量先以水調(diào)白面作圈,圍痞上,大6-7分厚,其藥敷在痞上,外用錫注2把,放燒酒在內(nèi),熨......
  • 《外科集腋》卷四:八葉湯處方扁柏葉、青蒿葉、蓖麻葉、金銀葉、桃葉、柳葉、槐葉、艾葉各等分。功能主治陰 (匿蟲)。用法用量煎湯熏洗。摘錄《外科集腋》卷四《三因》卷十五:八葉湯處方桑葉、荷葉、地黃葉、皂角葉、蒻葉、蒼耳葉、菖蒲葉、何首烏葉各等分......
  • 《陳囊庵婦科補解》卷一:八君子湯處方人參 白茯苓 白術(shù)各3克 炙草1.5克 半夏3克 廣皮2.4克 蒼術(shù)2.4克 當(dāng)歸7.5克功能主治脾胃濕痰內(nèi)盛,時時帶下,經(jīng)行而帶癥益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陳囊庵婦科補解》卷一《陳素閹婦科補解》卷一......
  • 《壽親養(yǎng)老新書》卷四:八味丸處方川巴戟45克(酒沒,去心,用荔枝肉30克,同炒赤色,去荔枝肉不要)高良姜30克(銼碎,用麥門冬45克,去心,同炒赤色為度,去門冬)川楝子60克(去核,用降真香30克,銼碎同炒,油出為度,去降真香)吳茱萸45克......
  •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八味丹處方朱砂1兩,磁石1兩,赤石脂1兩,代赭石1兩,人中黃1兩,禹余糧1兩,乳香1兩,沒藥1兩。制法上為極細末,糯米湯為小丸。功能主治補精髓,壯筋骨,益心智,理虛損,明目益睛,安神定驚。主用法用量每服1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