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三加

    拼音注音Sān Jiā別名

    白簕、白簕花、白簕根、白刺根、三葉五加、刺三加、刺三甲、苦刺根、簕鉤菜

    來源

    為五加科五加屬植物三加Acanthopanan trifoliatus (L.) Merr.,以、全株入藥。根及全株四季可采,曬干備用;葉夏秋采,鮮用或陰干用。

    生境分布

    生于河邊、村旁、山坡或林緣灌木叢。分布于我國中部和南部各省區(qū)。

    原形態(tài)

    攀援灌木,高1~7米。樹皮灰白色;小枝有白色皮孔。莖枝、葉柄及葉主脈常有小鉤刺。葉互生,有長柄,掌狀復(fù)葉由3片小葉組成,故命三加;小葉片長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10厘米,寬3~6.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圓鈍形,稍偏斜,邊緣有疏鈍粗齒或鋸齒。秋季開黃綠色小花,傘形花序集成頂生總狀花序或復(fù)傘形花序,小梗長短不齊;萼邊緣有5齒,花瓣5,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2~3,基部合生至中部分離。果扁球形,熟時(shí)黑色。

    注意

    1~2兩;外用適量,鮮根,葉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

    功能主治

    苦、澀、涼。

    用法用量

    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散瘀止痛。用于黃疸,腸炎,胃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疼;外用治跌打損傷,瘡癤腫毒,濕疹。

    復(fù)方

    1、風(fēng)濕骨痛:三加根、半楓荷、黑老虎、異形南五味藤、大血藤各5錢,燉豬骨服。

    2、濕疹:三加(全株)、水楊梅、小果倒地鈴(全株)各適量。煎水外洗,后用干粉敷患處,每天2次。

    備注

    同屬植物毛蕊三加(藏三加)Acanthopanax lasiogyne Harms為落葉小喬木,常有刺。葉互生或簇生于短枝頂端,掌狀復(fù)葉,小葉亦為3片,卵形至橢圓形,邊緣有鋸齒,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具長柄。傘形花序頂生或簇生于頂端。分布于西藏地區(qū),當(dāng)?shù)匾愿と胨帲Q“三加皮”。功能祛風(fēng)除濕,壯筋骨,逐瘀活血。用量2~4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慈姑拼音注音Cí Gū別名茨菇(《藥性論》),白地栗(《本草圖經(jīng)》),慈菇(《滇南本草》)。出處《綱目》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慈姑的球莖。生境分布生沼澤中。各地均有分布。原形態(tài)慈姑,又名:藉姑、水萍(《別錄》),槎牙(《唐本草》)......
  • 《中藥大辭典》:慈姑葉拼音注音Cí Gū Yè出處《綱目》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慈姑的葉片。性味①《本草圖經(jīng)》:“味甘微苦,寒,無毒?!阿凇吨貞c草藥》:“(全株)辛辣,有小毒。“功能主治消腫,解毒。治瘡腫,丹毒,惡瘡。①《日華子本草》:“研敷蛇蟲......
  • 《中藥大辭典》:慈姑花拼音注音Cí Gū Huā出處《福建民間草藥》來源為澤瀉利植物慈姑的花。功能主治《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明目,去濕。治一切療腫痔漏。““祛濕之功,同于茵陳?!坝梅ㄓ昧恐我磺叙郫彛捍裙没ㄟm量。用冷開水洗凈,搗敷患處。孕婦忌......
  • 拼音注音Cí Zhú別名甜慈、酒米慈、釣魚慈、叢竹來源禾本科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以竹芯、竹葉、竹根(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陜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性味苦、甘,微寒。......
  • 《中藥大辭典》:慈竹葉拼音注音Cí Zhú Yè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葉或卷而未放的嫩葉(慈竹葉)。 全年可采。摘下嫩葉,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平地或低丘。分布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陜西。產(chǎn)四川、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慈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