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慈竹葉

    《中藥大辭典》:慈竹葉拼音注音Cí Zhú Yè出處

    《草木便方》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慈竹卷而未放的嫩葉(慈竹葉)。 全年可采。摘下嫩葉,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平地或低丘。分布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陜西。產(chǎn)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慈竹(《竹譜詳錄》),又名:子母竹(任昉《述異記》),義竹、孝竹(《竹譜詳錄》),甜慈、酒米慈、釣魚慈、叢竹。

    稈直立,高5~10米,頂端細(xì)長作弧形或下垂,基部節(jié)間長15~30厘米,直徑3~6厘米,貼生灰白色或灰褐色小刺毛,尤以上部之節(jié)間最為顯著,籜環(huán)明顯?;X鞘革質(zhì),長20~25厘米,背面除基部一側(cè)被覆蓋之三角形地帶外,均密生棕黑色刺毛;籜舌連同繸毛長達(dá)10余毫米;籜葉長10厘米許,寬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略呈圓形,上面密生白色小刺毛,下面中部疏生小刺毛。每節(jié)生20余枝,最后小枝生葉數(shù)枚至10枚以上。葉鞘長4~8厘米;葉舌截平形或嚙蝕狀,棕色或黑色;葉片質(zhì)薄,長10~30厘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上面無毛,下面具微毛,次脈5~10對,邊緣具小鋸齒;葉柄長2~3毫米,花枝成束,下垂;小穗2~4枚生于1節(jié),各具花4~5朵;穎2至數(shù)片;外稃寬卵形,邊緣生纖毛,內(nèi)稃背脊上有纖毛;鱗被3~4枚;雄蕊6枚:花柱具微毛,分裂為2~3枚羽狀柱頭。穎果紡錘形,長7.5毫米,上部生微毛,腹部具寬溝,果皮黃棕色。筍期6~9月或12月至次年3月?;ㄆ?~7月。

    性狀

    干燥葉片披針形,長10~30厘米,寬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租糙,常有小鋸齒,質(zhì)薄,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灰綠色,具微毛,次脈5~10對,小橫脈不存在;葉柄長約2~3毫米;有時帶有細(xì)枝。

    性味

    《四川中藥志》:"味甘苦,性涼,無毒。"

    功能主治

    ①《草木便方》:"葉:治熱淋、尿血。"

    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葉:清心熱,治頭昏。"

    ③《重慶草藥》:"葉心:代茶飲,解煩熱,止煩渴,對腸胃燥結(jié)、熱瀉、墜脹、小便黃痛等癥初起有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

    復(fù)方

    治初起濁癥:慈竹心搗絨,合酒煨服。(《重慶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慈竹葉拼音注音Cí Zhú Yè別名

    竹葉心

    英文名Leaf of Omei Mountain Bamboo出處

    出自于《草木便方》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葉或卷而未放的嫩葉(竹葉心)。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i)Keng f.[Sinocal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現(xiàn)多見于農(nóng)家栽培房前屋后的平地或低丘陵。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各地。

    原形態(tài)

    慈竹 植株呈喬木狀。高5-10m,梢端細(xì)長作弧形或下垂,全竿共30節(jié)左右;節(jié)間圓筒形,長15-30(-60)cm,徑3-6cm,表面貼生灰白色或褐色疣基小刺毛;竿環(huán)平坦;籜環(huán)明顯;籜鞘革質(zhì),背部密被白色短柔毛和棕黑色刺毛,鞘口寬廣而下凹,略呈“山”字形,籜耳無;籜舌呈流蘇狀,連同繸毛高約1cm許;籜片兩面均被白色小刺毛,具多脈。竿每節(jié)約有20條以上的分枝,呈半輪生狀簇聚,水平伸展,主枝稍顯著,其下部節(jié)間長可10cm,徑約5mm。末級小枝具數(shù)葉乃至多葉;葉鞘長4-8cm,無毛,具縱肋;葉舌截形,棕黑色,高1-1.5mm,上緣嚙蝕狀細(xì)裂;葉片窄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被細(xì)柔毛,次脈5-10對;葉柄長2-3mm?;ㄖκ澢麓?,長20-60cm,節(jié)間長1.5-5.5cm;假小穗長達(dá)1.5cm;穎0-1,長約6-7mm;外稃寬卵形,具多脈,邊緣生纖毛,內(nèi)稃脊上有纖毛;鱗被3-4;雄蕊6;花柱具微毛,向上分裂為2-4羽毛狀柱頭。果實紡綞形,黃棕色,易與種子分離而為囊狀果。筍期6-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花期多在7-9月,但可持續(xù)數(shù)月之久。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宜選擇土質(zhì)疏松肥活、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母竹移栽和帶根埋稈法。母竹移栽法參見“淡竹筍”條。帶埋稈法,挖取一年生粗壯、枝節(jié)完整的母竹,削去最后的1-3節(jié),側(cè)枝留3cm長,按行距2m挖坑,株距視竹稈長短而定,坑挖成斜坡狀,埋根兜的一端深約30cm,埋節(jié)的一端深約20cm,長較竹稈增加30-45cm,將根兜及全稈埋入土內(nèi),踩實。 田間管理 栽后每年除草松土2-3次。追肥1-2次,肥料以廄肥、堆肥、人糞尿為主。 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竹象蟲,幼蟲蛀食竹筍,使竹斷尖或發(fā)育不良,可在早晨或陰天捕殺成蟲。蚜蟲,附在嫩竹莖上,吸食汁液,使發(fā)育不良;竹蝗,食害葉片,均可用化學(xué)藥劑防治。

    性味

    甘;苦;微寒

    功能主治

    清心利尿;除煩止渴。主熱病煩渴;小便短赤;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或泡水代茶飲。

    復(fù)方

    治初起濁癥: 慈竹心搗絨,合酒煨服。(《重慶草藥》)

    各家論述

    1.《草木便方》:葉:治熱淋、尿血。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葉:清心熱,治頭昏。

    3.《重慶草藥》:葉心:代茶飲,解煩熱,止煩渴,對腸胃燥結(jié)、熱瀉、墜脹、小便黃痛等癥初起有效。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 Jiǎo Jīn Pán別名手樹、金剛纂英文名Japanese Fatsia出處始載于《臺灣藥用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八角金盤的葉或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atsia japonica (Thunb.) De......
  • 《全國中草藥匯編》:八角香拼音注音Bā Jiǎo Xiānɡ別名蜘蛛草、白花蟹甲草來源菊科蟹甲草屬植物兔耳風(fēng)花蟹甲草Cacalia ainsliaeflora (Franch.) Hand.-Mazz.,以塊莖入藥。秋季采挖,去凈泥沙,曬干......
  • 《中藥大辭典》:冰拼音注音Bīnɡ別名凌(《綱目》)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水凝成的無色透明的固體。性味《本草拾遺》:“味甘,大寒,無毒?!肮δ苤髦瓮藷嵯?,解渴除煩。治傷寒陽毒,熱甚昏迷,中暑煩渴。①《本草拾遺》:“主去熱煩。“②《日用本草......
  • 別名福壽草、側(cè)金盞花、冰了花、頂冰花來源為毛茛科冰涼花屬植物冰涼花Adonis amurensis Regel et Radde,以全草入藥。早春采集,洗凈曬干備用。性味苦,平。有小毒。功能主治強心,利尿。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臟性水腫,心......
  • 《中國藥典》:冰片拼音注音Bīnɡ Piàn別名合成龍腦、梅片、艾粉、結(jié)片英文名BORNEOLUM SYNTHETICUM來源分機制冰片與艾片兩類。機制冰片以松節(jié)油、樟腦等為原料經(jīng)化學(xué)方法合成的龍腦;艾片為菊科艾納香屬植物大風(fēng)艾的鮮葉經(jīng)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