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半蒴苣苔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蒴苣苔別名

    山白菜、天目降龍草

    來源

    苦苣苔科半蒴苣苔Hemiboea henryi Clarke,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陜西、甘肅、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主治濕熱黃疸。

    用法用量

    全草曬干,研細(xì)末,每次5錢,拌紅糖,晚飯前用黃酒送服,每日1次。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半蒴苣苔拼音注音Bàn Shuò Jù Tái別名

    山白菜、天目降龍草、石花菜、尿桶草、石花、牛蹄草、牛舌頭、白觀音扇、石塔青、降龍草、石杓麥、烏梗子、巖茄子、巖莧菜、牛耳朵菜、螞拐菜、大螞拐菜、麻腳桿、巖萵苣、石萵苣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半蒴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miboea henryi Clark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50-2100m的山谷林下或溝邊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半蒴苣苔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莖具4-8節(jié),不分枝,肉質(zhì),散生紫斑,無毛或疏生短毛。葉對生;葉柄長1-7cm,具翅,基部合生成船形;葉片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5-17cm,具翅,基部合生在船形;葉片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7cm,寬2.2-9.2cm,先端包尖或漸尖,基部下延,全緣或有波狀淺鈍齒。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具3-10余花;花序梗長1-17cm;總苞球形,直徑1-2.5cm,先端具尖頭,淡綠色;花萼長約1.4cm,萼片5,長圓狀披針形,干時膜質(zhì);花冠白色,具紫色斑點,長約4cm,外面疏被腺狀短柔毛,內(nèi)面基部具1毛環(huán),上唇2淺裂,下唇3淺裂;能育雄蕊2,分生,藥室先端連著,退化雄蕊3,??;子房近條形,比花柱短。蒴果呈牛角形,稍彎,長1.5-2.5cm,基部寬3-4mm?;ㄆ?-10月,果期9-11月。

    性味

    味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主濕熱黃疸;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燒燙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鮮品絞汁涂。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邊錢拼音注音Bàn Biān Qián別名蝴蝶葉、羅藟草、馬蹄金、三腳虎、錢鑿草、馬蹄香[福建]來源豆科蝙蝠草屬植物鋪地蝙蝠草Christia obcordata (Poir.) Bahn. f.[Lourea obc......
  • 拼音注音Bàn Biān Fēnɡ別名老虎斑英文名Tsoong Pellionia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來源藥材基源:為金縷梅科植物蕈樹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tingia chinensis (Champ.)Oliv.ex H......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博落回拼音注音Bó Luò Huí別名號筒梗、三錢三、泡通珠、博落筒來源罌粟科博落回屬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 (Willd.) R. Brown,以全草入藥。秋季采收,曬干。性味苦,寒。有大毒。注意不......
  • 《中藥大辭典》:卜芥拼音注音Bǔ Jiè別名老虎耳、尖尾芋(《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獨腳蓮、觀音蓮、山芋(《四川常用中草藥》),老虎芋、小蟲芋、狼毒(《廣西藥植名錄》),尖尾芋、尖尾風(fēng)(《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出處《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來......
  • 拼音注音Biàn Yè Rónɡ別名金不換出處始載于《廣州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浦参镒?nèi)~榕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Variolosa Lindl.ex Benth.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