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鸕鶿翅羽

    《中藥大辭典》:鸕鶿翅羽拼音注音Lú Cí Chì Yǔ別名

    鸕鶿羽(《范汪方》)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鸕鶿科動(dòng)物鸕鶿翅羽。

    功能主治

    《范汪方》:"治鯁。"

    復(fù)方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鸕鶿毛羽十斤,燒灰研細(xì)。每服一錢匕,濃煎橘皮湯調(diào)下,或以綿裹含咽。(《圣濟(jì)總錄》鸕鶿散)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鸕鶿翅羽拼音注音Lú Cí Chì Yǔ別名

    鸕鶿羽

    英文名Cormorant feathers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鸕鶿科動(dòng)物鸕鶿的翼上羽毛。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Blumenbach)

    采收和儲(chǔ)藏:捕捉后拔取羽毛,晾干,燒灰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河川、湖沼及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營(yíng)巢于蘆甘心叢中或矮樹、峭壁上。

    資源分布:廣布于我國(guó)各地。經(jīng)馴養(yǎng)后可供捕魚。

    原形態(tài)

    鸕鶿,中型鳥類,體長(zhǎng)80cm。頰、頦和上喉均為白色,形成一半環(huán)狀。頭、羽冠、頸等為黑色,但有金屬紫綠色反光,并有白色絲狀羽;肩和翼的覆羽青銅棕色,羽緣藍(lán)黑色;初級(jí)尺羽黑褐色;次級(jí)和三級(jí)飛羽灰褐色,并帶有綠色金屬反光。下體藍(lán)黑色,產(chǎn)具金屬反光,下脅有一雪白塊斑。尾灰黑色,羽干基部呈灰白色。虹膜翠綠色。眼先橄欖綠色,綴以黑色玟點(diǎn);眼下橙內(nèi)色;嘴下喉囊為橄欖黑色,并綴許多鮮黃色斑點(diǎn)。上嘴黑褐,邊緣及下嘴灰白色,且具磚紅色斑。跗跖黑色,四趾向前,具蹼及銳爪。冬羽時(shí)期,頭無羽冠,頭、頸無白色絲狀羽;頰、頦和上喉的白色半環(huán)為淺灰棕色所代替,下肋無雪白斑塊。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苦;辛;咸;溫

    功能主治

    軟堅(jiān)化骨。主魚骨鯁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燒存性研末,每次1.5g,開水送下;或含咽。

    復(fù)方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鸕鶿毛羽十斤,燒灰研細(xì)。每服一錢匕,濃煎橘皮湯調(diào)下,或 以綿裹含咽。(《圣濟(jì)總錄》鸕鶿散)

    各家論述

    《范汪方》:治鯁。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矮腳羅傘拼音注音ǎi Jiǎo Luó Sǎn別名雪下紅、珊瑚珠(《花鏡》),短腳三郎(《植物名實(shí)圖考》),小羅傘(《陸川本草》),矮茶風(fēng)、毛莖紫金牛(《四川中藥志》),九節(jié)龍、地茶、猴接骨(《福建中草藥》)。出處《陸川本草......
  • 《中藥大辭典》:矮腳苦蒿拼音注音ǎi Jiǎo Kǔ Hāo別名魚膽草、苦艾、勁直假蓬(《云南中草藥選》),金龍膽草(《四川中草藥通訊》)。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苦蒿的全草。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分布云南、四川。......
  • 《中藥大辭典》:矮腳龍膽拼音注音ǎi Jiǎo Lónɡ Dǎn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龍膽科植物小龍膽草的全草。秋、冬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較高山地的草叢中。分布云南、廣東等地。原形態(tài)小龍膽草:矮小草本,高約4厘米。莖單生或數(shù)......
  • 別名圓葉豆瓣草、坐鎮(zhèn)草來源蕁麻科矮莖冷水花Pilea peploides (Gaud.) Hook. et Arn.,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遼寧、浙江、福建、臺(tái)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性味辛,微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瘀止痛。主治跌......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矮莖朱砂根拼音注音ǎi Jīnɡ Zhū Shā Gēn別名血黨、矮八爪金龍、九管血、開喉箭來源紫金??谱辖鹋僦参锇o朱砂根Ardisia brevicaulis Diels,以根入藥。秋冬采挖,洗凈曬干。性味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