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矮腳苦蒿

    《中藥大辭典》:矮腳苦蒿拼音注音ǎi Jiǎo Kǔ Hāo別名

    魚膽草、苦艾、勁直假蓬(《云南中草藥選》),金龍膽草(《四川中草藥通訊》)。

    出處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苦蒿全草。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荒地、路旁。分布云南、四川。

    原形態(tài)

    苦蒿: 一年生草本,高約60厘米,全體密被柔毛。直根長柱形,黃褐色,其上有纖細須根。莖直立,圓柱形,密被柔毛,上部多分枝。單葉互生,長圓形,長4~6厘米,寬2.5~3厘米,羽狀深裂,裂片寬3~4毫米,兩面密被柔毛。頭狀花序徑約6毫米,排成圓錐花序,花黃色,外圍的花雌性,絲狀,內(nèi)面的花兩性,管狀,瘦果極小,有1列冠毛?;ㄆ谙募?。

    毒性

    小鼠口服煎劑、水浸膏及醇浸膏之毒性均很小。兔每日灌服水浸膏或醇浸膏3克/公斤或5克/公斤,連續(xù)30天,對其活動、食欲、排泄、體重均無明顯變化,處死后解剖,亦未發(fā)現(xiàn)重要變化。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生物堿、皂甙、酚性物質(zhì)、酸性物質(zhì)及微量的揮發(fā)油等。

    藥理作用

    ①祛痰作用

    小鼠口服煎劑、水浸膏、醇浸膏及分離出的皂甙粗品均有明顯祛痰作用(酚紅法)。麻醉兔服水浸膏后對氣管纖毛運送粘液速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皂甙粗品也有同樣作用,但較慢、稍弱。

    ②平喘作用

    豚鼠應(yīng)用煎劑及粗提物(煎劑濃縮加乙醇除去沉淀者)有一定的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法)。在離體豚鼠氣管試驗中,粗提物、水浸膏及醇浸膏均能對抗組織胺引起的氣管平滑肌收縮作用,水浸膏的作用較醇浸膏強。

    粗提物對乙酰膽堿或氯化鋇引起的離體兔腸痙攣有明顯的解痙作用。水煎劑對小鼠無止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

    ③抑菌作用

    體外試驗煎劑對呼吸道常見致病菌有些抑制作用。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消炎,清熱,解毒。治中耳炎,風(fēng)火眼,風(fēng)火牙痛,口腔炎,咽喉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搗汁。外用:搗汁滴耳、點眼或研末撒。

    復(fù)方

    ①治中耳炎:苦蒿鮮枝葉汁,加青魚膽滴耳內(nèi)。(性味以下出《云南中草藥選》)

    ②治外傷出血:矮腳苦蒿三錢,烏賊骨二錢,見血飛二錢。共研末外用。(《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將金龍膽草除去老莖及根部,碾粉,水泛為丸,上滑石衣。每次1克,日服3次,飯后服。治療565例,近控109例(19.3%),顯效187例(33.1%),好轉(zhuǎn)207例(36.6%),無效62例(10.9%)。副作用:發(fā)生率占24.4%。表現(xiàn)為腹脹,惡心,嘔吐,腹瀉,口干,頭昏等。一般發(fā)生在服藥后1~2天內(nèi),程度輕微,可自行消失,不妨礙繼續(xù)服藥。此藥味極苦,應(yīng)在飯后服。病人在服藥后普遍反應(yīng)食欲增加,睡眠、精神均轉(zhuǎn)好,服后具有較明顯的消炎、祛痰、平喘及止咳作用。實驗證明金龍膽草煎液對甲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桿菌、白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等7種細菌均有抑菌作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矮腳苦蒿拼音注音ǎi Jiǎo Kǔ Hāo別名

    魚膽草、苦艾、勁直假蓬、金龍膽草、金蒿枝、劉寄奴、細苦蒿、毛苦蒿、油蒿、龍膽草

    英文名Herb of Blin Conyza出處

    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熊膽草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nyza blinii Levl.[C. pinnatifida auct. Non Roxb.; C. dunniana Lev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野草坡、路旁干燥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四川、貴州及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熊膽草 一年生草本,高40-60cm,全體密被白長柔毛及褐色短腺毛。根圓柱形,黃褐色,有纖細須根。莖直立,有分枝,具細溝棱。單葉互生;下部葉柄長,上部葉近無柄;葉片矩圓形,長4-6cm,寬2.5-3cm,羽狀深裂,先端裂片大,倒披針形,側(cè)裂片數(shù)片,疏生,條形或披針形,有粗齒。頭狀花序直徑約6mm,排成圓錐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層,邊緣膜質(zhì),先端紫色,背面有粗毛;花苞半于形;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層,邊緣膜質(zhì),先端紫色,背面有粗毛;花黃色,外圍的花雌性,絲狀,內(nèi)層的花兩性,筒狀。瘦果扁平,極小,具棱,被毛;冠毛1層,淡紅色,長為瘦果的2-3倍?;ㄆ谙募尽?/p>性狀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長30-150cm,直徑2-6mm,表面橘黃色或黃綠色,有縱棱槽,其上有眾多的色長柔毛,長3-4mm;質(zhì)較堅脆,易折斷。單葉互生,黃綠色,兩面均有眾多的白色長柔毛,皺縮扭曲,易破碎,展平后,下部葉具柄,上部葉幾無柄,葉片羽狀深裂至全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或淺裂。頭關(guān)花序直徑不足1cm,集于頂端呈圓錐狀;花黃白色;成熟果實極易脫落飛揚,瘦果淺黃色,扁色,長約1mm,有冠毛1列,長5-6mm。氣微,味極苦。

    顯微鑒別 葉及莖表皮的表面觀:有較多的腺毛和非腺毛,腺毛頭部2-8個細胞,柄部4-10個細胞,排列成1-2列,長130-360μm,基部直徑30-70μm,上部略細,腺頭直徑與基部略相等,有的可見油滴:非腺毛由4-13個細腺組成,基部直徑約100μm,下部數(shù)個細胞略成方形、長方形,中部和上部細胞漸長變細,頂端尖,多已折斷,完整者可達4000μm,細胞相接處略膨大似竹節(jié)狀,有的細胞中有直徑4-15μm的草酸鈣簇晶。莖表皮細胞呈長方形,類方形,具角質(zhì)紋理;葉表皮細胞波狀,氣孔不定式,副衛(wèi)細胞4-5個。

    毒性

    小鼠口服煎劑、水浸膏及醇浸膏之毒性均很小。兔每日灌服水浸膏或醇浸膏3g/kg或5g/kg,連續(xù)30天,對其活動、食欲、排泄、體重均無明顯變化,處死后解剖,亦未發(fā)現(xiàn)重要變化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生物堿、皂甙、酚性物質(zhì)、酸性物質(zhì)及微量的揮發(fā)油等。

    藥理作用

    1.祛痰作用:小鼠口服煎劑、水浸膏、酵浸膏及分離出的皂甙粗品均有明顯祛痰作用(酚紅法)。麻醉兔服水浸膏后對氣管纖毛運送粘液速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皂甙粗品也有同樣作用,但較慢、稍弱。2.平喘作用:豚鼠應(yīng)用煎劑及粗提物(煎劑濃縮加乙醇除去沉淀者)有一定的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法)。在離體豚鼠氣管試驗中,粗提物、水浸膏及醇浸膏均能對抗組織胺引起的氣管平滑肌收縮作用,水浸膏的作用較醇浸膏強。粗提物對乙酚膽堿或氯化鋇引起的離體兔腸痙攣有明顯的解痙作用。水煎劑對小鼠無止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

    3.抑菌作用:體外試驗煎劑對呼吸道常見致病菌有些抑制作用。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2g,加水40ml,置水浴中浸10min,濾過,濾液供以下試驗。

    (1)取濾液10ml,置水浴上蒸干,殘渣加適量乙醇,攪拌,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冰醋酸0.5ml,待溶解后,移置試管中,加醋酐0.5ml,混勻,沿管壁加硫酸1-2滴,即顯紅色,迅即變?yōu)樽霞t色。(檢查三匝皂甙)(2取濾液10ml,置帶塞試管中,振搖1min,產(chǎn)生持續(xù)性泡沫,15min內(nèi)不消失。)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瀉火止血。主慢性氣管炎;扁桃體炎;咽喉炎;口腔炎;腎炎;黃疸型肝炎;眼結(jié)晶膜炎;中耳炎;瘡瘍;牙痛;鼻衄;便血;崩漏;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或搗汁。外用:適量,冷開水浸泡,內(nèi)服。

    復(fù)方

    ①治中耳炎: 苦蒿鮮枝葉汁,加青魚膽滴耳內(nèi)。(性味以下出《云南中草藥選》)②治外傷出血:矮腳苦蒿三錢,烏賊骨二錢,見血飛二錢。共研末外用。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1.治療慢性氣管炎:將金龍膽草除去老莖及根部,碾粉,水泛為丸,上滑石衣。每次 lg, 日服3次,飯后服。治療565例,近控109例(19.3%),顯效187例(33.1%),好轉(zhuǎn)207例(36.6%),無效62例(10.9%)。

    2.副作用:發(fā)生率占24.4%。表現(xiàn)為腹脹,惡心,嘔吐,腹瀉,口干,頭昏等。一般發(fā)生夜服藥后 1-2天內(nèi),程度輕微,可自行消失,不妨礙繼續(xù)服藥。此藥味極苦,應(yīng)在飯后服。病人在服藥后普遍反應(yīng)食欲增加,睡眠、精神均轉(zhuǎn)好。

    3. 抑菌作用:較明顯的消炎、祛痰、平喘及止咳作用。實驗證明金龍膽草煎液對甲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桿菌、白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等7種細菌均有抑菌作用。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巴旦杏仁拼音注音Bā Dàn Xìnɡ Rén別名八擔仁(《飲膳正要》),巴達杏仁(《本草通玄》),叭噠杏仁(《要藥分劑》)。出處《綱目》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巴旦杏的干燥種子。果實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及核殼,取種仁,曬干。生境分......
  •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禾本科植物五節(jié)芒根莖部葉鞘內(nèi)的蟲癭。蟲癭全年均可采集。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地。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安徽、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五節(jié)芒,又名:萱仔、馬兒扦。 多年生草本,高2~4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巴茅根別名大茅根來源禾本科芒屬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Maxim.) Benth., et Hook. f.,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曬干。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清熱,活血。用于婦女干血......
  • 《中國藥典》: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別名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堆置......
  • 《中藥大辭典》: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嶺南采藥錄》),大葉雙眼龍葉(《嶺南草藥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治瘧疾,瘡癬,跌打損傷,蛇傷。①《嶺南采藥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