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斯里蘭卡肉桂

    拼音注音Sī Lǐ Lán Kǎ Ròu Guì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錫蘭肉桂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zeylanicum B1.[Laurus cinnamomum Roxb.]

    采收和儲藏:一般種后5-6年可收桂皮,從莖基部剝皮,曬1-2d,卷成圓筒狀,陰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原產(chǎn)于斯里蘭卡。

    資源分布:我國云南、廣西、廣東、海南、臺灣等地有引種栽培。

    原形態(tài)

    錫蘭肉桂常綠喬木,高達10m。樹皮黑褐色,內(nèi)皮有濃烈的桂醛芳香氣。枝條略為四棱形,灰色,具白斑。葉對生或近對生;葉柄長2cm,無毛;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1-16cm,寬4.5-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光亮,下面淡綠白色,兩面無毛,離基三出脈,中脈和側(cè)脈在葉兩面凸起,網(wǎng)脈在下面呈蜂窩狀,革質(zhì)或近革質(zhì)。圓錐花序腋生和頂生,長10-12cm,被絹狀微柔毛;兩性花,長約6mm,黃色;花被筒倒錐形,花被裂片6,長圓形,外面被灰色微柔毛;能育雄蕊9,花藥4室,花絲基部有毛,第1、2輪雄蕊花藥藥室內(nèi)向瓣裂,花絲無腺體,第3輪雄蕊花藥藥室外向瓣裂,花絲基部有1對腺體;子房卵形,無毛,花柱短,柱頭盤狀。果實卵形,長10-15mm,黑色;果托杯狀,具齒裂,齒先端截形或銳尖。

    栽培

    1.生物學(xué)特性 原產(chǎn)熱帶,需高溫高濕的生境條件。

    2.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扦插繁殖。種子繁殖:種子在保濕條件下發(fā)芽力的保存期約1個月。9-10月種子成熟,采種后洗凈果皮,陰于1/2d至1d立即播種。條播,行株距20cm×5cm,覆土深度1-1.5m,發(fā)芽率可達82%-100%。扦插繁殖:以高溫高濕的6-8月扦插為宜。插條宜選成齡樹砍伐后萌發(fā)的當(dāng)年生枝條和1-3年生樹的當(dāng)年生枝條,扦插成活率高,插條可采用環(huán)剝法或高濃度的萘乙酸液處理,可有效地提高插條生根成活率。苗期要搭棚遮蔭,并注意除草、松土和施肥。培育1年,按行株距5m×4m挖穴定植。栽植后1個月內(nèi)注意淋水保濕,每年冬末春初視雜草狀況除草松土,并適當(dāng)施肥。

    性狀

    1.性狀鑒別 枝皮常為7-12或更多層薄片重疊卷成的細長復(fù)卷筒狀,長可達60cm,筒寬約1cm,每片厚約0.5mm,外表面黃棕色,平坦,可見波浪狀縱直條紋,偶見疤痕和空洞(系枝條伸出處);內(nèi)表面色澤較深。氣芳香,味甜。

    2.顯微鑒別 枝皮橫切面:木栓層為數(shù)列細胞,最內(nèi)層細胞外壁增厚,木化(進口品栓皮已除去)。皮層散有石細胞及分泌細胞,石細胞通常外壁薄,中柱鞘部位石細胞斷續(xù)散在,不連成環(huán)狀,韌皮部有長圓形石細胞切向排列成10-25列;韌皮纖維于外側(cè)較少,內(nèi)側(cè)較多,單個或2-4個成束,纖維直徑多在30μm以下。

    毒性

    斯里蘭卡肉桂水提取物小鼠灌服的LD50為51.8±3.0g(生藥)/kg體重;給藥后小鼠表現(xiàn)為倦怠少動,皮毛松弛,肌肉無力,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微弱,死鼠多呈俯臥位,尸解各臟器未見明顯異常。

    化學(xué)成分

    樹皮中含揮發(fā)油,原產(chǎn)地樹皮揮發(fā)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45%-65%,丁香油酚(eugenol)12%-18%,引種地(西雙版納)樹皮揮發(fā)油中含桂皮醛46.5%,丁香油酚甚微。

    樹皮還含錫蘭肉桂素(cinnzeylanine),錫蘭肉桂醇(cinnzeylanol),原花色素(proanthocyanidin)Ⅰ、Ⅱ、Ⅲ、Ⅳ,阿糖基木聚糖(arabinoxylan)。莖皮含D-葡聚糖(D-glucan)。

    葉含揮發(fā)油,油中基本成分為丁香油酚,且含量較高,原產(chǎn)地為82.5%~83%,引種地(西雙版納)為79.1%~82.6%,桂皮醛含量低,此外還含有α-蒎烯(α-pin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芳樟醇(linalool),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乙酸芐酯(benzylacetate),乙酸桂皮酯(cinnamylacetate),苯甲酸芐酯(benzylbenzoate)等。

    藥理作用

    1.抗?jié)冏饔?斯里蘭卡肉桂水提取物以0.5g(生藥)/kg和2.5g(生藥)/kg體重灌服,連續(xù)3d,對小鼠水浸應(yīng)激性潰瘍形成有抑制作用。

    2.對糖皮質(zhì)激素陽虛模型的影響 斯里蘭卡肉桂水提取物以0.5g(生藥)/kg和2.5g(生藥)/kg體重灌服,連續(xù)6d,對大劑量氟美松所致陽虛小鼠胸腺萎縮和高膽固醇有抑制作用。

    3.毒性 斯里蘭卡肉桂水提取物小鼠灌服的LD50為51.8±3.0g(生藥)/kg體重;給藥后小鼠表現(xiàn)為倦怠少動,皮毛松弛,肌肉無力,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微弱,死鼠多呈俯臥位,尸解各臟器未見明顯異常。

    功能主治

    溫中健胃;止痛。主脘腹痞滿;消化不良;泄瀉腹痛;寒疝氣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5g(不宜久煎);研末服,0.5-1.5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雞屎藤拼音注音Bái Jī Shǐ Ténɡ別名臭皮藤、臭莖子、迎風(fēng)子(《植物名實圖考》)。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茜草科植物毛雞屎藤的根或全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林下、河邊陰濕處。分布廣西、廣東、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藤狀......
  • 拼音注音Bái Jī Zhūn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矩圓葉衛(wèi)矛的根和果。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onymus oblongifolius Loes.et Rehd.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生......
  • 《中藥大辭典》:白鴨肉拼音注音Bái Yā Ròu別名鶩肉(《千金·食治》)。出處《別錄》來源為鴨科動物家鴨的肉。生境分布我國大部地區(qū)有飼養(yǎng)。原形態(tài)家鴨(陶弘景),又名:鶩(《周禮》),舒鳧(《爾雅》),家鳧(《綱目》)。家禽。嘴長而扁平。......
  • 《中藥大辭典》:白鵝膏拼音注音Bái é Gāo別名白鵝脂(《千金·食治》)。出處《別錄》來源為鴨科動物鵝的脂肪。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鵝肉“條?;瘜W(xué)成分鵝脂主含甘油三油酸酯、甘油三棕擱酸酯、甘油三硬脂酸酯。參見“鵝肉“條。性味甘,涼。①《開寶......
  • 《中藥大辭典》:白鷴拼音注音Bái Xián別名鵯雉(《爾雅》),白鵯、白雉(《爾雅》郭璞注),越禽(《動物學(xué)大辭典》),銀雞(《脊椎動物分類學(xué)》),銀雉(《中國動物圖譜·鳥類》)。出處《本草圖經(jīng)》來源為雉科動物白鷴的肉。生境分布多見于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