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虎掌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虎掌草拼音注音Hǔ Zhǎnɡ Cǎo別名

    溪畔銀蓮花、白花虎掌草、見風(fēng)青、見風(fēng)黃、蜜馬常、漢虎掌、野棉花

    來源

    毛茛科銀蓮花屬植物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以入藥。秋季采根,洗凈曬干。

    性味

    辛、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用于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牙痛,胃痛,急、慢性肝炎,風(fēng)濕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1~3錢,水煎或泡酒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虎掌草拼音注音Hǔ Zhǎnɡ Cǎo別名

    見風(fēng)青、見風(fēng)藍(lán)、烏骨雞(《貴州民間方藥集》),羊九、狗腳跡(《貴陽民間藥草》),土黃芩(《中國藥植圖鑒》),五朵云(《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出處

    《滇南本草》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草玉梅全草。夏季采全草,秋季挖根。

    生境分布

    生于山溝、荒坡、路旁及疏林中。分布西藏、云南、四川、貴州、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

    草玉梅,又名:溪畔銀蓮花。

    多年生草本?;~3~6;葉片輪廓腎狀五角形,長2.5~6.5厘米,寬4.5~9.5厘米,3全裂;葉柄長5~22厘米。花葶1~3,高7~65厘米;聚傘花序一至三回分枝,長10~30厘米;總苞苞片3(~4),具鞘狀柄,寬菱形,長3.2~6.5厘米,3裂;萼片6~8(~10),白色,狹倒卵形或狹橢圓形,長9~14(~17)毫米,頂端有髯毛;無花瓣;雄蕊多數(shù),花絲絲形;心皮30~60。瘦果狹卵形,長7~8毫米,無毛,宿存花柱鉤狀彎曲。

    藥理作用

    小鼠灌服虎掌草內(nèi)酯有明顯止咳作用(吸入二氧化硫引咳法),灌服虎掌草皂甙,祛痰作用非常顯著(酚紅法)。對(duì)離體豚鼠氣管均無松弛作用。

    性味

    苦辛,平,有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微苦辣,有小毒。"

    ②《貴陽民間藥草》:"苦,平,有小毒。"

    ③《貴州草藥》:"性平,味苦微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舒筋。治喉蛾,痄腮,瘰疬結(jié)核,癰疽腫毒,瘧疾,風(fēng)濕疼痛,胃痛,跌打損傷。

    ①《滇南本草》:"行經(jīng)絡(luò),攻熱毒,除胃痰。胃有痰毒,人多呃逆。消紅腫癰癤瘡疽,血風(fēng)疥癩,痰疬結(jié)核,流痰橫痃,外乳蛾、痄腮,內(nèi)乳蛾、咽喉疼痛,牙根熱毒。"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跌打損傷,可舒筋活血,強(qiáng)壯補(bǔ)虛。又治痢疾,外用治疔瘡。"

    ③《貴陽民間藥草》:"平虛熱,解熱毒。治瘧疾,咳嗽,風(fēng)濕痛;外治瘡腫。"

    ④《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化瘀鎮(zhèn)痛。"

    ⑤《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補(bǔ)血,暖體,消積,去濕,愈創(chuàng),排膿。治病后體溫不足,淋病,關(guān)節(jié)積黃水,黃水瘡(外敷可治黃水瘡或提出關(guān)節(jié)中黃水),慢性氣管炎,末梢神經(jīng)麻痹,催吐胃酸。"

    ⑥《云南中草藥選》:"消炎止痛,疏肝利膽,舒筋活絡(luò)。"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或浸酒。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或煎湯含漱。

    復(fù)方

    ①治蛾子:虎掌草根及葉少許,搗絨,放患者口內(nèi)含咽(不可久含,以免起泡,蛾子破即吐出)。(《貴州草藥》)

    ②治喉炎:虎掌草全草三至五錢,煎水含漱。(《云南中草藥選》)

    ③治痰結(jié)瘰疬繞項(xiàng)而生:虎掌草二兩,小九枯牛一兩,紫夏枯一兩,靈仙五錢,白頭翁一兩。燒酒浸,重湯煎。每晚燉服三杯,服二十一日。虛弱者忌服。(《滇南本草》)

    ④治無名腫毒:虎掌草根炕干研末,調(diào)醋搽患處。(《貴州草藥》)

    ⑤治風(fēng)濕痛:見風(fēng)青五錢,加酒煎服。

    ⑥治瘧疾:見風(fēng)青根一兩。搗爛(忌刀切),沖二次淘米水調(diào)勻澄清后,傾上層藥液,于發(fā)病前二小時(shí)服。搗爛后包寸口亦可。

    ⑦治體虛盜汗、咳嗽:見風(fēng)青五錢,蘘荷根五錢.燉豬肉四兩,內(nèi)服。連用三劑。(⑤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⑧治肝硬化,慢性肝炎:虎掌草根三錢,紅糖適量煎服。(《云南中草藥選》)

    ⑨治胃痛:虎掌草根二兩。泡酒一斤,浸泡一周。每次服五毫升,每日三次?;蛴酶X,煎湯服。(《云南中草藥選》)

    備注

    本植物的根,在甘肅作白頭翁使用,參見"白頭翁"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虎掌草拼音注音Hǔ Zhǎnɡ Cǎo別名

    見風(fēng)青、見風(fēng)藍(lán)、烏骨雞、羊九、狗腳跡、土黃芩

    英文名Brooklet Anemine Root, Root of Brooklet Anemone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虎掌草和小花虎掌的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ex DC.2.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ex DC.var.floreminore Maxim.[A.barbulata Turcz.;A.rivularis Buch.-Ham.ex DC.var.barbulata Turcz.ex Fedts.]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850-4900m的山地草坡、小溪邊或湖旁。

    2.生于海拔900-3000m的山地林邊或草坡地。

    資源分布:1.分布于甘肅西南部、青海東南部、湖北西南部、廣西西部、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南部及東部。

    2.分布于遼寧西部、內(nèi)蒙古南部、河北西部和北部、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南部、青海東部、新疆、河南、四川西北部和北部。

    原形態(tài)

    1.虎常草,多年生草本,高15-65cm。根莖稍斜生,直徑0.8-1.4cm,外皮褐黑色?;~3-5;葉柄長5-22cm,有白色柔毛,基部有短鞘;葉片輪廓腎狀五角形,長2.5-7.5cm,寬4.5-14cm,3全裂,中央全裂片寬菱形或菱狀卵形,寬2.2-7cm,3深裂,深裂片上部有少數(shù)小裂片和牙齒,側(cè)生全裂片不等2深裂,兩面有糙伏毛?;ㄝ?-3,聚傘花序一至三回分枝;苞片3-4,輪生,有柄,葉狀,但裂片較狹,一回裂片多少細(xì)裂?;▋尚裕睆?-3cm;萼片7-8,花瓣?duì)?,白色,倒卵形或橢圓形狀倒卵形,長0.9-1.4cm,寬5-10mm,外面有疏柔毛,先端密被短柔毛;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長約為萼片長之半;心皮30-60,無毛,花柱拳卷。瘦果狹卵形,長7-8mm,宿存花柱鉤狀彎曲。花期5-8月,果期6-9月。

    2.小花虎掌草,本種植物形態(tài)與虎掌草相近,主要區(qū)別在于:苞片的深裂片通常不分裂,為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花較小,直徑1-1.8cm;萼片5,狹橢圓形或倒卵狀狹橢圓形,長6-9mm,寬2.5-4mm;植株較粗壯,高42-125cm。

    性狀

    1.性狀鑒別 (1)虎掌草 根長圓柱形或類長圓錐形,稍彎曲,有的扭曲或分枝,長5-12cm,直徑2-3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具不規(guī)則的裂紋及皺紋。根頭部略膨大,有殘留的葉基、莖痕及灰白色絨毛,并不許多呈纖維狀的葉跡維管束及纖維束。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綠色。氣微,味微苦。

    (2)小花虎掌草 根較上者粗壯,圓錐形,長右達(dá)20cm左右,近尾端有分枝。

    2.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后生皮層為數(shù)列細(xì)胞,黃綠色,皮層較窄,細(xì)胞含黃棕色物,韌皮部寬廣,篩管群徑向排列。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dǎo)管散列;射線寬廣,含黃棕色物。本品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

    化學(xué)成分

    虎掌草根含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草玉梅皂甙(rivularinin),虎掌草皂甙(huzhangoside)A、B、C、D及皂甙(saponins)AR-1、AR-3。

    藥理作用

    1.止咳作用:小鼠服虎掌草內(nèi)酯有明顯止咳作用(吸入二氧化硫引咳法)。

    2.祛痰作用:小鼠灌服虎掌草甙,祛痰作用非常顯著(酚紅法)。對(duì)離體豚鼠氣管均無松馳作用。

    炮制

    切段、備用。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4g,加水20ml,置熱水浴中浸漬20-30min,濾過。取濾液5ml,置試管中,振搖1min,發(fā)生持久性的蜂窩狀泡沫,再加堿或醋酸鉛試液2-3滴,有類白色沉淀生成。

    (2)取本品粉末2g,加70%乙醇5ml,溫浸10-20min,濾過。取濾液2ml,加70%鹽酸羥胺的甲醇溶液4-5滴,再加10%氫氧化鉀的甲醇溶液2-3滴,置水浴上加熱數(shù)分鐘,冷卻后加稀鹽酸調(diào)節(jié)至pH3-4,再加1%三氯化鐵的乙醇溶液2-4滴,顯橙紅色至紫紅色。

    歸經(jīng)

    肺;胃;肝經(jīng)

    性味

    苦;辛;溫;小毒

    注意

    本品對(duì)皮膚刺激性大,接觸時(shí)間過長,可致發(fā)泡。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舒筋;消腫止痛。主咽喉腫痛;痄腮;瘰疬結(jié)核;癰疽腫毒;瘧疾;咳嗽;濕熱黃疸;風(fēng)濕疼痛;胃痛;牙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或煎湯含漱。

    復(fù)方

    治蛾子方《貴州草藥》;治喉炎方《云南中草藥選》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行經(jīng)絡(luò),攻熱毒,除胃痰。胃有痰毒,人多呢逆。消紅腫癰癤瘡疽,血風(fēng)疥癩,痰疬結(jié)核,流痰橫痃,外乳蛾、痄腮,內(nèi)乳蛾、咽喉疼痛,牙根熱毒。2.《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跌打損傷,可舒筋活血,強(qiáng)壯補(bǔ)虛。又治痢疾,外用治疔瘡。

    3.《貴陽民間藥草》:平虛熱,解熱毒。治瘧疾,咳嗽,風(fēng)濕痛;外治瘡腫。

    4.《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化瘀鎮(zhèn)痛。

    5.《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補(bǔ)血,暖體,消積,去濕,愈創(chuàng),排膿。治病后體溫不足,淋病,關(guān)節(jié)積黃水,黃水瘡(外敷可治黃水瘡或提出關(guān)節(jié)中黃水),慢性氣管炎,末梢神經(jīng)麻痹,催吐胃酸。

    6.《云南中草藥選》:消炎止痛,疏肝利膽,舒筋活絡(luò)。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 Bā Huā別名土黃花、巴巴葉、土黃芪、磨盤草。來源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圓錐苘麻的全株。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butilon peniculatum Hand.Mazz.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收,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
  • 《中國藥典》:巴戟天拼音注音Bā Jǐ Tiān別名雞腸風(fēng)、雞眼藤、黑藤鉆、兔仔腸、三角藤、糠藤英文名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來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干燥根。全......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巴掌草別名千靈丹來源蘭科兜蘭屬植物同色兜蘭Paphiopedilum concolor Tang et Wang,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止咳平喘,祛風(fēng)止痛。用于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
  • 《中藥大辭典》:巴旦杏仁拼音注音Bā Dàn Xìnɡ Rén別名八擔(dān)仁(《飲膳正要》),巴達(dá)杏仁(《本草通玄》),叭噠杏仁(《要藥分劑》)。出處《綱目》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巴旦杏的干燥種子。果實(shí)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及核殼,取種仁,曬干。生境分......
  •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禾本科植物五節(jié)芒根莖部葉鞘內(nèi)的蟲癭。蟲癭全年均可采集。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地。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安徽、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五節(jié)芒,又名:萱仔、馬兒扦。 多年生草本,高2~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