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痢止草

    拼音注音Lì Zhǐ Cǎo別名

    痢止蒿、痢疾草、止痢蒿、白龍須、無名草、散血草

    來源

    唇形科接骨草屬植物痢止草Ajuga forrestii Diels,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曬干或鮮用。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消炎,利尿通淋,散瘀鎮(zhèn)痛。用于痢疾,腎炎,咽喉腫痛,肺熱咳嗽,跌打損傷,脈管炎。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鮮葉搗爛包于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Bō別名潑盤、托盤(《救荒本草》),空腹蓮、空腹妙、飯包菠、雅早(《閩東本草》),飯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蓬蘽的根或葉。春、夏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
  • 拼音注音Cì Línɡ別名野菱(《綱目》)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果實。生境分布野生于水塘中或田溝內(nèi)。分布長江流域。原形態(tài)一年生水生草本。浮生葉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狀菱形,長2~5厘米,寬2~7厘米,上面光滑,下面的主脈上略有長絨......
  • 拼音注音Cì Línɡ Gēn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根。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摘錄《中藥大辭典》......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萆薢拼音注音Cì Bì Xiè別名大菝葜、紅萆薢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狀莖入藥。秋冬春采集,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風利濕,解毒。用于風濕筋......
  • 拼音注音Cì è Xuán Gōu Zi別名黃瑣梅、小紅袍英文名Spinycalyx Raspberry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補編》。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刺萼懸鉤子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us alexeterium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