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銀扁擔

    《中藥大辭典》:銀扁擔拼音注音Yín Biǎn Dɑn出處

    《陜西中草藥》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秦嶺耬斗菜。夏季采挖,去須根,洗凈,陰干。

    生境分布

    生于溝邊草地或山坡。分布陜西、甘肅、四川。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紡錘形,深褐色,具多數(shù)須根。葉互生,2回3出復葉;小葉片菱狀倒卵形或斜倒卵形,邊緣具鈍圓齒。聚傘花序頂生,具花2~5朵;花序軸被柔毛,基部具葉狀總苞,中部以上具線狀總苞。花紫色,大而美麗;萼片5個,輻射對稱,橢圓形,與花瓣同色或異色,短于距;花瓣5,瓣片短而闊,向前伸,基部有向后伸長中空而內(nèi)彎的距;雄蕊多數(shù),內(nèi)部的退化;雌蕊5,分離,胚珠多顆。蓇葖5個,直立。

    性味

    味辛微苦,性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瘀生新,鎮(zhèn)痛,祛風。治跌打損傷,內(nèi)有瘀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或浸酒。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銀扁擔拼音注音Yín Biǎn Dɑn別名

    燈籠草

    英文名Root of Chinling Mountain Columbine出處

    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秦嶺耬斗菜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quilegia incurvata Hsiao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挖,去須根,洗凈,陰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山地草坡或溝邊草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東北部。

    原形態(tài)

    秦嶺耬斗菜,多年生草本。高40-60cm。莖直立,疏被白色短柔毛。基生葉為二回三出復葉;葉柄長4-10cm;中央小葉菱狀倒卵形,長1.2-3cm,寬1.1-2.4cm,先端鈍或有小尖頭,基部楔形,3裂,中央裂片有3圓齒,側(cè)生小葉斜倒卵形,比中央小葉稍小,常2裂,無毛或基部有疏柔毛,無柄。單歧聚傘花序,2-5朵花;苞片3裂;花梗長6-10cm,上部有2鉆形小苞片;兩性花,萼懲5,花瓣狀,紫色,橢圓形或卵形,長1.4-1.8cm,先端急尖,無毛;花瓣3;紫色,無毛,瓣片長方形,長7-8mm,距長1.2-1.5cm,末端向內(nèi)彎曲;雄蕊多數(shù),長5-9mm,花藥長約1mm;退化雄蕊披針形,有柔毛和腺毛;心皮有毛,花柱長5-6mm。蓇葖果長1.4-1.5cm,無毛?;ㄆ?-6月,果期7-8月。

    化學成分

    根含紫堇塊莖堿(corytuberine),木蘭花堿(magnoflorine),黃連堿(coptisine)。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辛;微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止痛。主跌打損傷;血瘀疼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浸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頭翁莖葉拼音注音Bái Tóu Wēnɡ Jīnɡ Yè別名白頭翁草(《圣濟總錄》)。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莖葉。功能主治治腰膝肢節(jié)風痛,浮腫及心臟病。①《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婆婆納來源玄參科白婆婆納Veronica incana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消腫止血。主治癰癤紅腫。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白婆婆納拼......
  • 拼音注音Bái Zǐ Cài別名白背三七、白東楓、玉枇杷、三百棒、厚面皮、雞菜、大肥牛、白番莧、白紅菜、疔拔來源菊科土三七屬植物白子菜Gynura divaricata (L.) DC.[Gynura ovalis DC.],以全草入藥。夏......
  • 拼音注音Bái Duì Jiē Zǐ Yè英文名Swida macrophylla(Wall.) Sojak來源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木來)木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wida macrophylla (Wall.) Sojak采收和......
  • 拼音注音Bái Ní Shēn來源藥材基源:為海參科動物蛇目白尼參及圖紋白尼參的全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ohadschia argus Jaeger2.Bohadschia marmorata Jaeger[B.bivitt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