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甘薯

    《全國中草藥匯編》:甘薯拼音注音Gān Shǔ別名

    白薯、紅薯、紅苕、番薯、地瓜

    來源

    旋花科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以根、藤入藥。

    生境分布

    各地栽培。

    性味

    甘、澀,微涼。

    功能主治

    補(bǔ)中,生津,止血,排膿。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干根研粉,每日3次,第一次服4兩,以后每次服2兩,溫開水調(diào)勻服。

    崩漏:鮮藤2兩,燒炭存性,沖甜酒服。

    無名腫毒:鮮根適量,搗爛包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甘薯拼音注音Gān Shǔ別名

    甘儲(chǔ)(《南方草木狀》),山薯(《農(nóng)政全書》)。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薯蕷科植物甘薯塊莖

    生境分布

    我國南方有栽培。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藤本,高約5米。地下有肉質(zhì)塊莖,呈球形,肉白色,有甜味。莖圓柱形,被微毛。葉互生,近圓心形殘廣圓心形,長8.5~12厘米,寬13~20厘米,紙質(zhì),先端有驟短尖,基部心狀耳形,或深圓彎入,全緣,下面被柔毛,有脈11條自基部發(fā)出;具長柄,長約13.5厘米,在葉柄基部有刺2個(gè),對(duì)生?;ㄐ?,單性,花被裂片6。蒴果,有翅3。

    化學(xué)成分

    蛋白質(zhì)2.3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9克%,粗纖維0.6克%;胡蘿卜素1.31毫克%,硫胺素0.12毫克%,核黃素0.04毫克%,尼克酸0.5毫克%,抗壞血酸30毫克%;灰分0.9克%,鈣18毫克%,磷20毫克%,鐵0.4毫克%。

    性味

    《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綱目》:"補(bǔ)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qiáng)腎陰,功同薯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甘薯拼音注音Gān Shǔ別名

    甘薯、山薯、甜薯

    英文名rhizome of Edible Yam出處

    出自1.《綱目》。

    2.楊孚《異物志》: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剝?nèi)テ?,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專食以?dāng)米谷。

    3.《南方草木狀》:甘,蓋薯蕷之類,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實(shí)如拳,有大如甌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蕷,性不甚冷。舊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yè)耕稼,惟掘地種甘,秋熟收之,蒸曬切如米粒,倉貯之,以充糧糗,是名糧。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甘薯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Dioscorea esculenta(Lour.) Burkill[Oncus esculentus Lour.]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稀疏灌叢或路邊巖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廣東、海南、廣西、云南。

    原形態(tài)

    甘薯,纏繞草質(zhì)藤本。地下塊莖頂端通常有4-10多個(gè)分枝,各分枝末端膨大成卵形形的塊莖,外皮淡黃色,光滑。莖左轉(zhuǎn),基部有刺,被丁字形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8cm,基部有刺;葉片闊心臟形,最大的葉片長達(dá)15cm,寬17cm,一般的長和寬不超過10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基出脈9-13,被丁字形長柔毛,尤以背面較多。雄花序?yàn)樗霠罨ㄐ?,單生,長約15cm;雄花無梗或具極短的梗,通常單生,稀有2-4朵簇生,排列于花序軸上;苞片卵形,先端漸尖;花被淺杯狀,被短柔毛,外輪花被片闊披針形,長1-8mm,內(nèi)輪稍短;發(fā)育雄蕊6,著生于花被管口部,較裂片稍短;雌穗狀花序單生于上部葉腋,長達(dá)40cm,下垂,花序軸稍有棱。蒴果較少成熟,三棱形,先端微凹,基部截形,每棱翅狀,長約3cm,寬約1.2cm;種子圓形,具翅?;ㄆ诔跸摹?/p>化學(xué)成分

    塊根含蛋白質(zhì)(protein)2.3g%,脂肪(far)0.2g%,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29g%,粗纖維(crude fiber)0.5g%,胡蘿卜素(carotene)1.31mg%,硫胺素(thiamine)0.12g%,核黃素(riboflavine)0.04mg%,煙酸(nicotinic acid)0.5mg%,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30mg%,灰分(ash)0.9g%,鈣18mg%,磷20mg%,鐵0.4mg%。脂肪中主含油酸(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還有花生酸(arachidic acid)。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益氣健脾;養(yǎng)陰補(bǔ)腎。主脾虛氣弱;腎陰專職乏諸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適量,作食品。

    各家論述

    《綱目》:補(bǔ)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qiáng)腎陰,功同薯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垂果南芥拼音注音Chuí Guǒ Nán Jiè來源十字花科垂果南芥Arabis pendula L.,以果實(shí)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東北、華北、西北、西南。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主治瘡瘍腫毒。用法用量1~3......
  • 拼音注音Chuí Guǒ Dà Suàn Jiè出處據(jù)《晶珠本草》記載:垂果大蒜芥可治肉毒癥和騷熱病。原植物果莢同側(cè)懸垂是其特征?!缎螒B(tài)比喻》記載:垂果大蒜芥生長在旱灘、田邊地頭。葉像蘿卜葉;根細(xì);莖單一,分枝多,枝頭開黃花;果莢長,狀如松......
  • 拼音注音Chuí Liǔ別名柳樹、清明柳、吊楊柳、線柳、倒垂柳、青龍須[根名]來源楊柳科柳屬植物垂柳Salix babylonica L.,以枝、葉、樹皮、根皮、須根等入藥。枝、葉夏季采,須根、根皮、樹皮四季可采。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
  • 拼音注音Chuí Zhū Huā別名白客馬葉來源安息香科垂珠花Styrax dasyantha Perk.,以葉入藥。生境分布貴州等省。性味甘、苦,寒。功能主治止咳潤肺。主治咳嗽,肺燥。用法用量3~5錢。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中國藥典》:垂盆草拼音注音Chuí Pén Cǎo別名狗牙半支、石指甲、半支蓮、養(yǎng)雞草、狗牙齒、瓜子草英文名HERBA SEDI來源本品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 的新鮮或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