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對葉林根

    《中藥大辭典》:對葉林根拼音注音Duì Yè Lín Gēn出處

    《貴州草藥》

    來源

    為蘿蘼科植物柔毛吊燈花

    性味

    性寒,味辛。

    功能主治

    殺蟲。驅(qū)蛔蟲:對葉林根研末二錢。兌淘米水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對葉林根拼音注音Duì Yè Lín Gēn別名

    底線參、蕤參

    出處

    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蘿藦科植物西藏吊燈花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ropegia pubescens Wall.

    生境分布

    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須根叢生,肉質(zhì),長達6cm;莖細長,稻稈色,嫩枝微有柔毛。葉對生,膜質(zhì);葉柄長3-4.5cm,頂端有叢生腺體約10個,上面具槽;葉片卵圓形,稀長圓形,長4-15cm,寬1-6cm,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均微有短毛;側(cè)脈每邊5條,弧形上升;聚傘花序腋生,著花約8朵;花萼5裂,有腺體;花冠管狀,黃色,長達5cm,裂片先端內(nèi)折而粘合;副花冠杯狀,外輪扁平,先端具刺毛,內(nèi)輪具5個舌狀片;花粉塊每個藥室中1個。蓇葖果披針形,長約13cm,向先端漸狹。種子披針形,有黃色絹質(zhì)種毛,長約3.5cm?;ㄆ?-9月,果期10-11月。

    歸經(jīng)

    大腸經(jīng)

    性味

    寒;辛

    功能主治

    殺蟲。主蛔蟲病

    用法用量

    研末對水服。

    臨床應用

    驅(qū)蛔蟲:對葉林根研末二錢。兌淘米水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螺螄殼拼音注音Bái Luó Sī Ké別名白螺殼(《肘后方》)。出處《綱目》來源為田螺科動物方形環(huán)棱螺或其同屬動物的陳舊螺殼。于破敗的墻壁內(nèi)及螺殼堆積處,收集年久色白者,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浙江、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
  • 《中藥大辭典》:白補藥拼音注音Bái Bǔ Yào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花莖狀丹參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陰濕巖上。分布貴州、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花莖狀丹參,又名:地梗鼠尾。多年生草本?;~6~10枚,葉片長卵形,長3.5~......
  • 拼音注音Bái Dòu別名飯豆(《日用本草》),眉豆、白目豆、甘豆(《廣州植物志》)。出處《孫真入食忌》來源為豆科植物飯豇豆的種子。生境分布我國各省都有栽培。原形態(tài)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3出復葉,頂生小葉卵狀菱形,兩側(cè)小葉斜卵形......
  • 《中藥大辭典》:白豆蔻拼音注音Bái Dòu Kòu別名多骨(《本草拾遺》),殼蔻(《本經(jīng)逢原》),白蔻(《本草經(jīng)解》)。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10~12月果實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采收,除去殘留的果柄,曬干。生境分布栽培......
  • 拼音注音Bái Dòu Kòu Ké別名豆蔻殼(《飲片新參》),白蔻衣(江蘇)。出處《藥性切用》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殼。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豆蔻“條。性味《飲片新參》:“味微辛。“功能主治①《藥性切用》:“寬胸開胃?!阿凇讹嬈聟ⅰ罚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