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地瓜根

    《中藥大辭典》:地瓜根拼音注音Dì Guā Gēn出處

    《草木便方》

    來源

    為桑科植物地瓜

    性味

    苦澀,涼。

    ①《滇南本草》:"性涼,味苦澀。"

    ②《草木便方》:"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治腹瀉,痢疾,黃疸,瘰疬,遺精,白帶,痔瘡。

    ①《滇南本草》:"治遺精,滑精。"

    ②《草木便方》:"利水,清熱,消腫,通乳汁。治黃疸,月閉,帶下,牙痛,跌傷。"

    ③《分類草藥性》:"治瘰疬癢子,瀉癥,白帶。下乳,補(bǔ)虛。"

    ④《重慶草藥》:"治濕熱痢疾,黃腫,痔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

    復(fù)方

    ①治腹瀉、紅痢:地瓜根、紅六合草、臭椿根各二兩。煎水內(nèi)服。

    ②治久年不治的水積黃腫?。旱毓细桑湺凡荻?,佛頂珠二兩。燉豬心、肺兌糖服。

    ③治內(nèi)外痔瘡:鮮地瓜根一斤,苦參二兩,爬墻果二兩。燉豬大腸頭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地瓜根拼音注音Dì Guā Gēn出處

    出自《草木便方》地瓜根泡藥酒中,可使藥酒色濃汁稠,用作行氣活血除濕熱藥。(選方以下出《重慶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浦参锏毓祥诺母?。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Ficus tikoua Bur.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間采挖全株,除去地上部分,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區(qū)的疏林、山坡、溝邊或曠野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湖北、湖南、廣西、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落葉匍匐灌木。全株有乳汁。莖圓柱形或略扁,棕褐色,分枝多,節(jié)略膨大,觸地生細(xì)長(zhǎng)不定根。單葉互生;葉柄長(zhǎng)1-2cm;葉片堅(jiān)紙質(zhì),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zhǎng)1.6-8cm,寬l-4cm,先瑞鈍尖,基部近圓形或淺心形,邊緣有疏淺波狀鋸齒,上面綠色,被短刺毛,粗糙,下面淺綠色,沿脈被短毛;具三出脈,側(cè)脈3-4對(duì)。隱頭花序,成對(duì)或簇生于無葉的短枝上,常理于土內(nèi),球形或卵圓形,直徑1-2cm,成熟時(shí)淡紅色;基生苞片3;雄花及癭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內(nèi),花被片2-6,雄蕊1-3(-6);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內(nèi)。果為瘦果?;ㄆ?-6月,果期6-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類圓柱形,直徑約7mm,表面暗紫棕色,具不規(guī)則縱皺紋。質(zhì)硬,斷面皮部暗紫色,木部灰黃色。氣微,味淡。

    歸經(jīng)

    脾;腎經(jīng)

    性味

    苦;澀;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主泄瀉;痢疾;黃腫;風(fēng)濕痹痛;遺精;自帶;瘰疬;痔瘡;牙痛;跌打傷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治遺精,滑精。

    2.《草木便方》:利水:清熱,消腫,通乳汁。治黃疸,月閉,帶下,牙痛,跌傷。

    3.《分類草藥性》:治瘰疬癢子,瀉癥,白帶。下乳,補(bǔ)虛。

    4.《重慶草藥》:治濕熱痢疾,黃腫,痔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雞屎藤拼音注音Bái Jī Shǐ Ténɡ別名臭皮藤、臭莖子、迎風(fēng)子(《植物名實(shí)圖考》)。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茜草科植物毛雞屎藤的根或全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林下、河邊陰濕處。分布廣西、廣東、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藤狀......
  • 拼音注音Bái Jī Zhūn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矩圓葉衛(wèi)矛的根和果。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Euonymus oblongifolius Loes.et Rehd.采收和儲(chǔ)藏:根,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曬干。生......
  • 《中藥大辭典》:白鴨肉拼音注音Bái Yā Ròu別名鶩肉(《千金·食治》)。出處《別錄》來源為鴨科動(dòng)物家鴨的肉。生境分布我國大部地區(qū)有飼養(yǎng)。原形態(tài)家鴨(陶弘景),又名:鶩(《周禮》),舒鳧(《爾雅》),家鳧(《綱目》)。家禽。嘴長(zhǎng)而扁平。......
  • 《中藥大辭典》:白鵝膏拼音注音Bái é Gāo別名白鵝脂(《千金·食治》)。出處《別錄》來源為鴨科動(dòng)物鵝的脂肪。原形態(tài)動(dòng)物形態(tài)詳“鵝肉“條?;瘜W(xué)成分鵝脂主含甘油三油酸酯、甘油三棕?cái)R酸酯、甘油三硬脂酸酯。參見“鵝肉“條。性味甘,涼。①《開寶......
  • 《中藥大辭典》:白鷴拼音注音Bái Xián別名鵯雉(《爾雅》),白鵯、白雉(《爾雅》郭璞注),越禽(《動(dòng)物學(xué)大辭典》),銀雞(《脊椎動(dòng)物分類學(xué)》),銀雉(《中國動(dòng)物圖譜·鳥類》)。出處《本草圖經(jīng)》來源為雉科動(dòng)物白鷴的肉。生境分布多見于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