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來源』本品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三趾馬、犀類、牛類等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前者習稱“龍骨”,后者習稱“五花龍骨”。
『常用名』五花龍骨、土龍骨。
『產(chǎn)地』河南、湖北、山西、內(nèi)蒙古等地。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敲成小塊,裝入瓦罐內(nèi),放在武火中,煅至紅透為度。(每斤藥用鹽12克化水2兩)取出放入鍋內(nèi),趁熱倒入鹽水,干后研細備用。飛龍骨與朱砂同。
『用量』9~30克。
『貯存』裝瓦罐內(nèi)加蓋。
《針灸甲乙經(jīng)》(公元282 年)晉.皇甫謐(士安)撰。十二卷。論述生理、病理、診斷、經(jīng)絡、俞穴和針灸治療等方面,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來源』本品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三趾馬、犀類、牛類等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前者習稱“龍骨”,后者習稱“五花龍骨”。
『常用名』五花龍骨、土龍骨。
『產(chǎn)地』河南、湖北、山西、內(nèi)蒙古等地。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敲成小塊,裝入瓦罐內(nèi),放在武火中,煅至紅透為度。(每斤藥用鹽12克化水2兩)取出放入鍋內(nèi),趁熱倒入鹽水,干后研細備用。飛龍骨與朱砂同。
『用量』9~30克。
『貯存』裝瓦罐內(nèi)加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