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滇地黃連

    拼音注音Diān Dì Huánɡ Lián別名

    假苦楝、矮禿禿、千年矮、雞血散、小羅傘、白花矮陀陀、七匹散、金絲巖陀、土黃連、地黃連、思茅地黃連、小獨根、火石五、巖檜、麻雞翅膀、小巖三、小花藥、小花葉子、矮陀陀、小野椒。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滇黔地黃連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nronia henryi Harms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1400m的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滇黔地黃連 矮小灌木,高15-30cm。莖不分枝。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簇生于莖頂,連柄長5-7cm,被柔毛;小葉5-7,頂生小葉具柄,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7cm,寬1.5-3cm,先端漸尖、鈍,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粗鋸齒,側(cè)生小葉無柄,基部1對最小,先端渾圓或鈍,通常全緣;中部的較大,卵形、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2-4.5cm,全緣或先端有少數(shù)鈍齒??偁罨ㄐ蛞干?,通常具2-3花,有小苞片;花白色,長達3cm;花梗長0.5-2cm;被長柔毛;萼片5裂達基部,裂齒披針形,外被長柔毛;花瓣5,與雄蕊管合生,上部分離,雄蕊的花絲筒先端撕裂狀,花藥10;子房被長柔毛。蒴果扁球形,徑5-8mm,被柔毛,基部有宿存萼。種子淡褐色,表面下凹。花期5-6月,果期6-11月。

    性味

    苦;涼;有小毒

    注意

    不宜多服。脾胃虛寒及孕婦慎服。 《云南中草藥》:“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多。忌豆類、蕎面?!?/p>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通絡(luò);行氣止痛;截瘧。主感冒發(fā)熱;跌打損傷;風(fēng)濕疼痛;胃痛;瘧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9g;或研末,每次1.5-3g; 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刺莓果、刺木果英文名Dahurian Rose Fruit, Fruit of Dahurian Rose出處出自《黑龍江中藥》。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光葉山刺玫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s......
  • 《中藥大辭典》: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出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花。功能主治治月經(jīng)過多。用法用量刺玫花3~6朵,煎水服。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英文名Flower......
  • 別名乳蠶、小刺瓜、野苦瓜來源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刺瓜Cynan chum corymbosum Wight [Cyathella corymbosa (Wight) Tsiang et Zhang],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曬干。性味甘、淡,平......
  • 《中藥大辭典》: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別名刺梭羅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陰山巖縫。分布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莖枝均具針刺。葉互生,硬革質(zhì),有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2~2......
  •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別名大刺蓋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羅平薊的根。秋季采根,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叢中向陽處。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5米。根粗壯,須根白色。莖直立,具明顯縱棱槽,疏生卷曲的細柔毛。葉互......